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636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静涡盘和动涡盘的型线结构为静涡盘的型线大于动涡盘的型线180°的非对称型线结构;动涡盘具有背压室;静涡盘和动涡盘的涡旋齿形成内线侧压缩室和外线侧压缩室,静涡盘和动涡盘之间还形成吸气腔;静涡盘设有第一凹槽和连通背压室的第二凹槽,动涡盘在其径向上设置有中压流体通路,动涡盘在其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连通中压流体通路的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用于间歇地连通第一凹槽,第二连通孔用于间歇地连通内线侧压缩室;背压室间歇式地分别与内线侧压缩室和外线侧压缩室连通,或者压缩机的供油系统间歇式地与吸气腔连通;其中内线侧压缩室和外线侧压缩室始终互不连通。其保证了不同工况下供油的充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涡旋压缩机因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普通制冷空调系统中。其中动、静涡盘之间的密封性对压缩机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密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动、静涡盘间的密封背压力,背压力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次要因素为动、静涡盘之间油路的设计,向泵体内引入的油量会影响到动、静涡盘之间油膜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动、静涡盘之间的泄漏情况。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篇名为“涡旋压缩机”、公开号为CN10324441A的专利。此专利文献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即在不损害涡旋齿强度的情况下,把背压室内的油供给到动涡旋齿外侧型线及内侧型线形成的压缩室,避免供油不足。在动涡盘底板上形成与涡旋齿内侧型线与外侧型线连通的两条流体通路。流体通路通过动涡盘的回转运动,间隙连通压缩腔及背压室。现有技术中,在满足背压的情况下可以向动涡盘内、外线形成的压缩腔供油。但在动涡盘底板上开设两条流体连接通路,一方面增加了加工的工艺性、降低生产效率及提高成本;另一方面,两条背压连接通路,中压气体返流至压缩腔中的角度会增加,将增加压缩机的压缩功率,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在满足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向非对称型线结构的不同压缩腔供油,根据压缩机用途的不同,可以调整连通角度保证不同工况下供油的充足,避免因缺油泄漏产生压缩机性能下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静涡盘和动涡盘,所述静涡盘和所述动涡盘的型线结构为所述静涡盘的型线大于所述动涡盘的型线180°的非对称型线结构;所述动涡盘的底板背面具有介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与排气压力之间的中压气体的背压室;所述静涡盘的涡旋齿和所述动涡盘的涡旋齿形成位于所述动涡盘的涡旋齿的内线侧的内线侧压缩室和位于所述动涡盘的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外线侧压缩室,所述静涡盘和所述动涡盘之间还形成吸气腔;所述静涡盘的底板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和连通所述背压室的第二凹槽,所述动涡盘在其径向上设置有中压流体通路,所述中压流体通路为盲孔结构,采用密封装置密封,所述动涡盘在其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中压流体通路的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用于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通孔用于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内线侧压缩室;所述背压室间歇式地分别与所述内线侧压缩室和所述外线侧压缩室连通,或者所述压缩机的供油系统间歇式地与所述吸气腔连通;其中,所述内线侧压缩室和所述外线侧压缩室始终互不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涡盘在其轴向方向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中压流体通路的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外线侧压缩室,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涡盘在其轴向方向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背压室连通的第四连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四连通孔同时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孔还间歇地与所述外线侧压缩室连通,所述第一凹槽不连通所述第二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涡盘上还设置有高压油引流孔、第一引油通道和引油孔,所述高压油引流孔分别连通所述压缩机的供油系统和所述第一引油通道,所述第一引油通道连通所述引油孔,所述引油孔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外线侧压缩室;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所述静涡盘上还设置有油连通槽,所述油连通槽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与所述引油孔和所述第一连通孔同时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涡盘上还设置有高压油引流孔、第一引油通道和引油孔,所述高压油引流孔连通所述压缩机的供油系统,所述第一引油通道分别连通所述高压油引流孔和所述引油孔;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所述静涡盘上还设置有第二引油通道,所述第二引油通道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与所述引油孔与所述吸气腔同时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引油通道中还设置有节流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装置为细长杆或螺纹杆或具有细长孔的光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中压流体通路的密封形式为过盈配合密封或螺纹密封。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所述涡旋压缩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在满足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向非对称型线结构的不同压缩腔供油。根据压缩机用途的不同,可以调整连通角度保证不同工况下供油的充足,避免因缺油泄漏产生压缩机性能下降。方案中背压通路及供油通路的结构设计简单,加工工艺要求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涡旋压缩机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图;图2为动涡盘与定涡盘组合的实施例一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动涡盘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动涡盘相对静涡盘的运行示意图;图5为动涡盘与定涡盘组合的实施例二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动涡盘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动涡盘相对静涡盘的运行示意图;图8为动涡盘与定涡盘组合的实施例三示意图;图9为图8所不动祸盘的尚]视不意图;图10为图8所不动祸盘相对静祸盘的运彳丁不意图;图11为动涡盘与定涡盘组合的实施例四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动涡盘相对静涡盘的运行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动涡盘装配节流装置后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涡旋压缩机及空调器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50,包括壳体27、静涡盘1、动涡盘2、上支架20、偏心曲轴21、电机定子23a、电机转子23b和下支架24。壳体27的上盖28与壳体27形成壳体排气腔17,壳体27的下盖25作为油池,用于容纳冷冻油26,通过导油组件31将冷冻油26引入导油孔22,壳体27上设置有吸气口 18和排气口 29。静涡盘I上具有静涡旋盘排气口 10。动涡盘2连接偏心曲轴21的偏心拐21a,动涡盘2与上支架20之间设置有十字滑环19,动涡盘2与上支架2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4。静涡盘I和动涡盘2的型线结构为静涡盘I的型线大于动涡盘2的型线180°的非对称型线结构;动涡盘2的底板背面具有介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与排气压力之间的中压气体的背压室3c;静涡盘I与动涡盘2之间形成压缩腔3,其中,静涡盘I的涡旋齿和动涡盘2的涡旋齿形成位于动涡盘2的涡旋齿的内线侧的内线侧压缩室3a和位于动涡盘2的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外线侧压缩室3b。静涡盘I和动涡盘2之间还形成吸气腔3d。静涡盘I的底板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Ib和连通背压室3c的第二凹槽lc,动涡盘2在其径向上设置有中压流体通路2b,中压流体通路2b为盲孔结构,采用密封装置2g密封,密封装置2g与中压流体通路2b的密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7),以及位于所述壳体(27)内的静涡盘(1)和动涡盘(2),所述静涡盘(1)和所述动涡盘(2)的型线结构为所述静涡盘(1)的型线大于所述动涡盘(2)的型线180°的非对称型线结构;所述动涡盘(2)的底板背面具有介于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与排气压力之间的中压气体的背压室(3c);所述静涡盘(1)的涡旋齿和所述动涡盘(2)的涡旋齿形成位于所述动涡盘(2)的涡旋齿的内线侧的内线侧压缩室(3a)和位于所述动涡盘(2)的涡旋齿的外线侧的外线侧压缩室(3b),所述静涡盘(1)和所述动涡盘(2)之间还形成吸气腔(3d);所述静涡盘(1)的底板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凹槽(1b)和连通所述背压室(3c)的第二凹槽(1c),所述动涡盘(2)在其径向上设置有中压流体通路(2b),所述中压流体通路(2b)为盲孔结构,采用密封装置(2g)密封,所述动涡盘(2)在其轴向方向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中压流体通路(2b)的第一连通孔(2c)、第二连通孔(2d),所述第一连通孔(2c)用于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第一凹槽(1b),所述第二连通孔(2d)用于在运转周期内间歇地连通所述内线侧压缩室(3a);所述背压室(3c)间歇式地分别与所述内线侧压缩室(3a)和所述外线侧压缩室(3b)连通,或者所述压缩机的供油系统间歇式地与所述吸气腔(3d)连通;其中,所述内线侧压缩室(3a)和所述外线侧压缩室(3b)始终互不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冬元胡余生单彩侠康小丽刘双来陈肖汕刘韵律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