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1743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震器,能够在包含微低速区域的大范围速度区域内产生适当的衰减力。活塞(1)具备:具有内侧缘部(12)及外侧缘部(13)分别为自由端的第一簧片阀(11)、第一阀座部(5)和第二阀座部(3b)且通过第一簧片阀对第一油路(31)进行开闭的第一阀(10);通过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的一方为固定端的第二簧片阀(21、22)对第二油路(32)进行开闭的第二阀,第一阀通过对应活塞的移动方向使第一簧片阀在由第一阀座部及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支撑的状态下离开另一方而打开,产生与活塞的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第二阀通过在活塞的移动方向为预定方向的情况下使第二簧片阀挠曲而打开,第一阀和第二阀以直列式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震器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具有簧片阀的吸震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震器的阀结构的技术,通过使工作油的流动产生背压,防止气蚀的产生,使背压用簧片阀的初始挠曲恒定。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26198号公报在吸震器中优选在包含微低速区域的全部区域内产生适当的衰减力。但是,难以同时兼顾微低速区域的衰减特性和通常区域(中速~高速)的衰减特性。例如为了在微低速区域产生适当的衰减力,考虑采用低刚性簧片阀,但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耐久性下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包含微低速区域的大范围速度区域内产生适当的衰减力的吸震器。本专利技术的吸震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缸体、活塞和活塞杆,上述活塞具备:第一阀,具有上述活塞的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分别为自由端的第一簧片阀、从轴向的一侧支撑上述第一簧片阀的内侧缘部的第一阀座部、从轴向的另一侧支撑上述第一簧片阀的外侧缘部的第二阀座部和第一油路,并通过上述第一簧片阀对上述第一油路进行开闭;及第二阀,具有上述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中的一方为固定端的第二簧片阀和第二油路,并通过上述第二簧片阀对上述第二油路进行开闭,上述第一阀通过对应上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使上述第一簧片阀在由上述第一阀座部及上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支撑的状态下离开另一方而打开,产生与上述活塞的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上述第二阀通过在上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为预定方向时使上述第二簧片阀挠曲而打开,产生与上述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上述第一阀和上述第二阀以直列式配置。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第一阀在比预定速度低的上述活塞速度的速度区域产生的衰减力大于上述第二阀在该速度区域产生的衰减力,上述第二阀在比上述预定速度高的上述活塞速度的速度区域产生的衰减力大于上述第一阀在该速度区域产生的衰减力。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活塞具备:活塞主体;及支撑部件,对上述第一簧片阀以沿轴向朝着上述活塞主体进行按压的状态而进行支撑,上述第一簧片阀是具有贯通孔的板状的部件,上述活塞主体作为上述第一阀座部和上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发挥功能,上述支撑部件作为上述第一阀座部和上述第二阀座部中的另一方发挥功能。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第一簧片阀与上述第一阀座部和上述第二阀座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线接触。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第一油路的流路截面积大于上述第二油路的流路截面积。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第二簧片阀具有:当上述活塞在伸长方向上移动时打开的伸长侧第二簧片阀;及当上述活塞在收缩方向上移动时打开的收缩侧第二簧片阀。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上述活塞具有与上述第一阀并列地设置的第三阀。在上述吸震器中,优选为,对于相同大小的上述活塞速度,上述第一阀对应上述活塞的移动方向而产生不同大小的衰减力。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吸震器具备缸体、活塞和活塞杆。活塞具备:第一阀,具有活塞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分别为自由端的第一簧片阀、从轴向的一侧支撑第一簧片阀的内侧缘部的第一阀座部、从轴向的另一侧支撑第一簧片阀的外侧缘部的第二阀座部和第一油路,并通过第一簧片阀对第一油路进行开闭;及第二阀,具有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的一方为固定端的第二簧片阀和第二油路,并通过第二簧片阀对第二油路进行开闭。第一阀通过对应活塞的移动方向使第一簧片阀在由第一阀座部及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支撑的状态下离开另一方而打开,产生与活塞的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第二阀通过在活塞的移动方向为预定方向的情况下使第二簧片阀挠曲而打开,产生与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另外,第一阀和第二阀以直列式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吸震器,两缘部为自由端的第一簧片阀和一缘部为固定端的第二簧片阀以直列式配置,所以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在包含微低速的区域的大范围的速度区域中产生适当的衰减力。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要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功能的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第一阀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收缩时的动作的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伸长时的动作的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阀和第二阀的特性的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特性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外周侧的端部为固定端的簧片阀的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簧片阀的图。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吸震器的要部剖视图。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要部剖视图。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功能的图。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要部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第一簧片阀的实质上的关闭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第一簧片阀的打开状态的图。图18是表示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簧片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内侧缘部为固定端的簧片阀关闭时的状态的图。图20是表示内侧缘部为固定端的簧片阀的吸附的图。图21是表示内侧缘部为固定端的簧片阀打开时的过冲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 活塞2 活塞杆3 活塞主体3a 内侧突起3b 外侧突起(第二阀座部)4 定心片5 簧片(第一阀座部、支撑部件)7 缸体7a 上侧的空间部7b 下侧的空间部8 调整片10 第一阀11 第一簧片阀11a 贯通孔12 内侧缘部13 外侧缘部20 第二阀21 伸长侧第二簧片阀21a 内侧缘部21b 外侧缘部22 收缩侧第二簧片阀22a 内侧缘部22b 外侧缘部30 油路31 第一油路32 第二油路32a 伸长侧油路32b、52 收缩侧油路33 中间油路100、101、102 吸震器V1 预定速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吸震器。另外,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构成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吸震器。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要部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震器的功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吸震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震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缸体、活塞和活塞杆,所述活塞具备:第一阀,具有所述活塞的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分别为自由端的第一簧片阀、从轴向的一侧支撑所述第一簧片阀的内侧缘部的第一阀座部、从轴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第一簧片阀的外侧缘部的第二阀座部和第一油路,并通过所述第一簧片阀对所述第一油路进行开闭;及第二阀,具有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中的一方为固定端的第二簧片阀和第二油路,并通过所述第二簧片阀对所述第二油路进行开闭,所述第一阀通过对应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使所述第一簧片阀在由所述第一阀座部及所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支撑的状态下离开另一方而打开,产生与所述活塞的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所述第二阀通过在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为预定方向时使所述第二簧片阀挠曲而打开,产生与所述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以直列式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10 JP 2014-0036601.一种吸震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缸体、活塞和活塞杆,
所述活塞具备:
第一阀,具有所述活塞的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分别为自
由端的第一簧片阀、从轴向的一侧支撑所述第一簧片阀的内侧缘部的
第一阀座部、从轴向的另一侧支撑所述第一簧片阀的外侧缘部的第二
阀座部和第一油路,并通过所述第一簧片阀对所述第一油路进行开闭;

第二阀,具有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缘部及外侧缘部中的一方为固定
端的第二簧片阀和第二油路,并通过所述第二簧片阀对所述第二油路
进行开闭,
所述第一阀通过对应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使所述第一簧片阀在由
所述第一阀座部及所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一方支撑的状态下离开另一方
而打开,产生与所述活塞的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
所述第二阀通过在所述活塞的移动方向为预定方向时使所述第二
簧片阀挠曲而打开,产生与所述活塞速度对应的衰减力,
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以直列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器,其中,
所述第一阀在比预定速度低的所述活塞速度的速度区域产生的衰
减力大于所述第二阀在该速度区域产生的衰减力,
所述第二阀在比所述预定速度高的所述活塞速度的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和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