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热泵机组和集中供热系统。复合型热泵机组包括吸收式热泵、压缩式制冷机、换热器、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器和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压缩式制冷机包括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和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一次侧管路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发生器、换热器和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且一次侧管路仅与发生器和吸收式热泵蒸发器中的发生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型热泵机组可以在降低一次水压降的同时保证较低的一次水回水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热泵机组和集中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集中供热系统在我国北方城镇供热中应用十分普遍。以利用热电联产系统的热量进行供热的集中供热系统为例,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一次水回水温度,有利于回收热电联产系统中作为热源的冷凝器处的冷凝热为一次水回水加热升温,可提升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专利号为ZL200810101065.X、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大温差集中供热系统”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大温差集中供热系统,在热网的各个热力站设置吸收式热泵机组,以降低一次水回水温度,在电厂中回收凝汽器的热量加热一次水回水。专利号为ZL200810101064.5、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热泵型换热机组”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吸收式热泵换热机组,可在热网的各个热力站降低一次水回水温度。申请号为201310681969.5、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复合式换热机组”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了另外一种复合式换热机组,其在前述ZL200810101064.5的中国专利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部串联的压缩式热泵机组,可进一步降低一次水回水温度。然而,以上现有技术中,专利ZL200810101064.5提出的单纯吸收式循环、单级的热泵型换热机组,在一次侧供水温度较低(如100?120°C )时,仅能将一次水回水温度降至30°C以上。并且因为一次侧管路采用逐级顺序串接的方式,依次经过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水-水换热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一次水需克服的阻力为吸收式热泵的发生器、水-水换热器、吸收式热泵蒸发器之和(一般为15m左右)。而为了能提升一次水回水温度,申请号为201310681969.5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复合式换热机组,导致一次水的扬程进一步增大,由于一次水进水的扬程由集中供热网所提供(一般为1m以内),往往出现一次水进水扬程不足的情况,需要在一次侧另外增加一台水泵增加一次水的扬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型热泵机组和集中供热系统,可以在降低一次水压降的同时保证较低的一次水回水温度。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型热泵机组,包括吸收式热泵、压缩式制冷机、换热器、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所述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吸收器和吸收式热泵蒸发器,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包括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和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所述一次侧管路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发生器、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且所述一次侧管路仅与所述发生器和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中的所述发生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内的部分二次水流经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进一步地,流经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所述部分二次水再流经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内的至少部分二次水流经所述吸收式热泵后再流经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包括第一支管,所述第一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器和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器、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和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所述二次侧管路还包括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与位于所述吸收器的二次水进口端的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还包括第三支管,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级换热器和第二级换热器,所述一次侧管路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发生器、所述第一级换热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所述第二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级换热器,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级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支管连接。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接后形成的所述二次侧管路输出二次水出水;或者,位于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分别输出二次水出水。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还包括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与位于所述吸收器的二次水进口端的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和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吸收式热泵冷凝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二次水出口端的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二端连接后形成的所述二次侧管路串接所述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进一步地,所述二次侧管路还包括第三支管,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级换热器和第二级换热器,所述一次侧管路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发生器、所述第一级换热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所述第二支管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级换热器,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支管的第二端与位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级换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支管连接。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集中供热系统,包括复合型热泵机组,其中,所述复合型热泵机组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热泵机组。基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型热泵机组和集中供热系统,复合型热泵机组包括吸收式热泵、压缩式制冷机、换热器、一次侧管路和二次侧管路,其中,一次侧管路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发生器、换热器和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且一次侧管路仅与发生器和吸收式热泵蒸发器中的发生器连接。由于一次侧管路内的一次水依次流经发生器、换热器和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而不流经吸收式热泵蒸发器,因此,一次侧水无需克服吸收式热泵蒸发器的阻力,可以实现降低一次水压降的目的。由于一次水压降降低,可以相对提高一次侧水的管内流速,尤其是可以提高发生器的管内流速而提高发生器的换热系数,一次水经过发生器、换热器和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的逐级放热降温,仍然可以实现保证较低的一次水回水温度的目的。在集中供热系统中使用该复合型热泵机组,由于一次水回水温度降低,可以有效增加一次水在热源中吸收的热量。例如,在利用热电联产系统的热量进行供热的集中供热系统中使用该复合型热泵机组可以有效增加一次水回水作为循环水在凝汽器中回收的热量,从而提高热电联产系统的效率。又由于降低了一次水压降,还降低了对一次水进水扬程的要求,无需在一次侧另外增加水泵来增加一次水的扬程。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复合型热泵机组的原理示意图。图1至图6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10、吸收式热泵;11、发生器;12、吸收式热泵冷凝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型热泵机组,包括吸收式热泵(10)、压缩式制冷机(20)、换热器(30)、一次侧管路(40)和二次侧管路(50),所述吸收式热泵(10)包括发生器(11)、吸收式热泵冷凝器(12)、吸收器(13)和吸收式热泵蒸发器(14),所述压缩式制冷机(20)包括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21)和压缩式制冷机冷凝器(22),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侧管路(40)沿水流方向顺次串接所述发生器(11)、所述换热器(30)和所述压缩式制冷机蒸发器(21),且所述一次侧管路(40)仅与所述发生器(11)和所述吸收式热泵蒸发器(14)中的所述发生器(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娟,王升,陆超,刘华,张治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