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115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主要包括接收装置、机头、温控系统、内外锥面复合套筒、A料加料口、周向定位圈、气管、气管定位螺母、套筒定位螺母、B料加料口、接地电极和高压静电发生器等,机头由温控系统进行精确控温并且接入接地电极,内外锥面复合套筒和气管分别由套筒定位螺母和气管定位螺母进行轴向定位,A料和B料分别经过各自的流道在锥面尖端汇合,接收装置在机头下方接高压静电发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能批量化生产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在气流辅助的作用下,纤维直径进一步地减小,利用气流的温度可对内侧流道温度进行微调,从而允许两种流体有不同的纺丝温度,能够纺制对温度求较敏感的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属于静电纺丝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纳米技术的升温,静电纺丝方法由于其可以制备出纳米级的纤维而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静电纺丝方法已被公认为是制备纳米纤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有三十多种聚合物通过此方法成功制得超细纤维,最小的直径达到几十纳米。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是聚合物熔体或者溶液在高压静电场的作用下逐渐发生形变,当电场力大于其表面张力时,形成射流,最终在接收板上获得聚合超细纤维。单一材料制备的纳米纤维性能有限,而共混纤维则可综合多种纤维的优良性能。多数共混纤维是以一种聚合物的原纤维镶嵌在另一种聚合物基体之中,共混纤维虽然共混方式和用途千差万别,但是大多是希望通过共混得到优于单组分纤维性能的新型纤维。在静电纺丝领域,目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方法主要是同轴静电纺丝,通过在内外通道通入不同材料的溶液,在高压静电场的作用下,两种材料的溶液在喷头尖端同时被拉伸,从而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接收装置、机头、温控系统、内外锥面复合套筒、A料加料口、周向定位圈、气管、气管定位螺母、套筒定位螺母、B料加料口、接地电极和高压静电发生器等,机头由温控系统进行精确控温并且接入接地电极,内外锥面复合套筒通过下部三个定位点和机头配合,两者的配合间隙形成A料流道,同样的方式,气管和内外锥面复合套筒配合间隙形成B料流道,内外锥面复合套筒和气管分别由套筒定位螺母和气管定位螺母进行轴向定位,同时由周向定位圈完成对内外锥面复合套筒的周向定位,A料和B料分别经过各自的流道在锥面尖端汇合,接收装置在机头下方接高压静电发生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接收装置、机头、温控系统、内外锥面复合套筒、A料加料口、周向定位圈、气管、气管定位螺母、套筒定位螺母、B料加料口、接地电极和高压静电发生器等,机头由温控系统进行精确控温并且接入接地电极,内外锥面复合套筒通过下部三个定位点和机头配合,两者的配合间隙形成A料流道,同样的方式,气管和内外锥面复合套筒配合间隙形成B料流道,内外锥面复合套筒和气管分别由套筒定位螺母和气管定位螺母进行轴向定位,同时由周向定位圈完成对内外锥面复合套筒的周向定位,A料和B料分别经过各自的流道在锥面尖端汇合,接收装置在机头下方接高压静电发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通过机头与内外锥面复合套筒,内外锥面复合套筒与气管的间隙配合形成两个独立的流道,并且位于同一个机头上,共用一套温控系统,两个流道通入两种流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备双组份复合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卫民陈宏波谭晶李好义阎华丁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