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介质辐射管,包括:管体、供气管组件、点火装置和排烟管组件。管体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分别填充有多孔介质层。供气管组件分别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连通,且供气管组件交替地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提供混合气体。排烟管组件分别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导通。供气管组件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其中一个提供混合气体时,生成的烟气从排烟管组件的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连通的部分排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孔介质辐射管,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燃料燃烧的热利用效率,降低管体表面温度的不均匀性,延长使用寿命,实现热负荷的无极连续可调,且可适应低热值的燃料。(*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辐射管,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孔介质辐射管。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公开的辐射管主要有电辐射管、常规的燃气辐射管、自身预热式辐射管、蓄热式辐射管,以及由这些基本形式衍变出来的各种类型的辐射管。以上类型的辐射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其中,电辐射管的负荷控制较自由,但是需要消耗高品位能源,因此电辐射管的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常规燃气辐射管的负荷控制也较自由,且燃烧稳定,但是需要消耗高热值燃料,同时排烟温度高(排烟温度即为燃烧烟气温度),热效率低,同时易产生局部高温,辐射管表面温度不均匀性高,生成的氮氧化物超标。自身预热式辐射管的结构较复杂,因此制造成本及故障率均较高,空气预热温度有限,排烟温度依然不低于500°C。蓄热式辐射管解决了排烟温度高、辐射管表面不均匀性高的问题,但是在使用低热值煤气如高炉煤气时,加热温度的范围受到限制。且高炉煤气在低于650°C以下使得时,安全性不高,必须使用高热值煤气作为长明火,从而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介质辐射管,该多孔介质辐射管可燃烧低热值的燃气如高炉煤气等,且排烟温度低,热效率高,同时也可避免产生局部高温,降低辐射管表面温度的不均匀性,同时降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含量。根据本技术的多孔介质辐射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至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相连,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内分别填充有多孔介质层;用于提供混合气体的供气管组件,所述供气管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连通,且所述供气管组件交替地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提供所述混合气体;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以点燃所述混合气体;排烟管组件,所述排烟管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导通;其中,所述供气管组件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其中一个提供所述混合气体时,所述混合气体燃烧后生成的烟气从所述排烟管组件的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连通的部分排出。根据本技术的多孔介质辐射管,通过在多孔介质层内燃烧混合气体,从而使得混合气体燃烧稳定、充分,进而增加了混合气体的产热,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混合气体稳定燃烧后对多孔介质层均匀加热,多孔介质层对管体进行加热,由于多孔介质层的黑度大,从而使得管体的表面温度显著提升,进而极大的提高了燃料燃烧的热利用效率。同时,管体的表面温度的不均匀性降低,从而延长了多孔介质辐射管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混合气体燃烧稳定,从而实现了多孔介质辐射管的热负荷的无极连续可调,且使得多孔介质辐射管可适应低热值的燃料。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多孔介质辐射管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孔介质层均包括第一子多孔介质层和第二子多孔介质层,所述第二子多孔介质层邻近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子多孔介质层的比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子多孔介质层的比表面积。其中,第二子多孔介质层可提供混合气体的燃烧空间,从而保证混合气体均匀、稳定地燃烧,进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第一子多孔介质层可阻断火焰,从而保证多孔介质辐射管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使得混合气体在第二子多孔介质层内的预热时间缩短,由此,混合气体可迅速点燃并充分燃烧。具体地,所述点火装置分别伸入到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内的所述第二子多孔介质层中。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在第二子多孔介质层内燃烧。更具体地,所述点火装置伸入到所述第二子多孔介质层的部分邻近所述第一子多孔介质层设置。由此,混合气体在进入第二子多孔介质层后可被迅速点燃,从而使得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优选地,所述多孔介质层为泡沫陶瓷层。由此,多孔介质层的耐高温性及导热性较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管组件包括:供气总管;第一供气支管和第二供气支管,所述第一供气支管分别与所述供气总管和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二供气支管分别与所述供气总管和所述第三部分相连;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至所述供气总管、所述第一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供气支管以控制所述供气总管与所述第一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供气支管中的其中一个导通。由此,供气管组件可交替地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提供混合气体。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阀为三通阀。从而使得供气管组件结构简单、紧凑。可选地,所述供气总管上设有第一气动快切阀。从而在多孔介质辐射管出现异常时,第一气动快切阀可迅速阻断供气总管内混合气体的流动,进而保证多孔介质辐射管的使用安全性。可选地,所述第一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供气支管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气动快切阀。由此,在多孔介质辐射管出现异常时,第一供气支管和第二供气支管内的混合气体可被迅速阻断,从而提高多孔介质辐射管的使用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气支管和所述第二供气支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由此,可调节混合气体的流量,从而调节多孔介质辐射管运行时释放的热量,进而实现多孔介质辐射管的热负荷的可调。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组件包括:排烟总管;第一排烟支管和第二排烟支管,所述第一排烟支管分别与所述排烟总管和所述第一部分导通,所述第二排烟支管分别与所述排烟总管和所述第三部分导通;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至所述排烟总管、所述第一排烟支管和所述第二排烟支管以控制所述排烟总管与所述第一排烟支管和所述第二排烟支管中的其中一个导通。可选地,所述排烟总管、所述第一排烟支管和所述第二排烟支管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流量调节装置。由此,可调节烟气的流量,从而提高多孔介质辐射管的调节能力。具体地,所述混合气体包括可燃气体和空气。优选地,所述混合气体的过剩空气系数为I。从而避免空气过多造成热量损失。优选地,所述点火装置为电加热装置。由此,可实现点火装置的自动控制以及远程控制,从而实现多孔介质辐射管的自动控制。同时,可提高点火装置的加热效率,使得点火装置的温度上升快。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孔介质辐射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多孔介质辐射管100、管体1、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三部分13、多孔介质层2、第一子多孔介质层21、第二子多孔介质层22、第一烧嘴31、第二烧嘴32、供气管组件4、供气总管41、第一供气支管42、第二供气支管43、第一控制阀44、第一气动快切阀51、第二气动快切阀52、第一流量调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孔介质辐射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第一至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相连,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内分别填充有多孔介质层;用于提供混合气体的供气管组件,所述供气管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连通,且所述供气管组件交替地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提供所述混合气体;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以点燃所述混合气体;排烟管组件,所述排烟管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导通;其中,所述供气管组件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其中一个提供所述混合气体时,所述混合气体燃烧后生成的烟气从所述排烟管组件的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连通的部分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道洪,王东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