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换向器以及具有该换向器的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4280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3:05
提供了一种马达的换向器,该换向器包括本体和钩部,在钩部的内表面与本体之间形成有线圈接纳空间,其中,钩部包括凹入地形成在钩部的内表面上的凹部,并且线圈安置在凹部上。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增大钩部的固定力的有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的换向器以及具有该换向器的马达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月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001450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的换向器以及包括该换向器的马达,并且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在其上缠绕线圈的钩部的马达换向器以及包括该换向器的马达。
技术介绍
马达是利用施加于磁场中的导体的力将电能转化成转动能的装置。典型的马达设置有可旋转轴和与轴相联接的转子。在直流马达的情况下,包括电刷,并且设置有换向器,电流通过电刷被供给至换向器。转子上所缠绕的线圈的端部固定至换向器的钩部。线圈所固定至其上的钩部与换向器的本体表面相熔合。然而,此时,由于线圈的弹性可能在钩部与换向器的本体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这种间隙可能在马达运行时引起在钩部与换向器之间的接触方面的缺陷。如果钩部与换向器之间的接触存在缺陷,则接触阻力会很高并且这会妨碍电流的流动,因而降低马达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固定力增大的钩部的马达换向器和包括该换向器的马达。另外,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线圈在钩部的内表面上的稳定性增强的马达换向器和包括该换向器的马达。另外,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通过使固定至其上的线圈具有大的直径而提高马达性能的马达换向器和包括该换向器的马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下文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上文未提及的其他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的换向器,该换向器包括本体和钩部,该本体和钩部构造成在钩部的内表面与本体之间形成线圈接纳空间,其中,钩部包括凹入地形成在钩部的内表面上的凹部,并且线圈安置在凹部上。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凹部可以沿钩部的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每个钩部均可以包括沿钩部的高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凹部。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沿高度方向形成在相对较高部位处的第一凹部的尺寸可以大于形成在相对较低部位处的第二凹部的尺寸。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钩部可以包括构造成与本体接触的端部部分以及构造成连接本体和端部部分的弯曲部分。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弯曲部分可以比端部部分向外突出更多。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弯曲部分可以包括连接至本体的第一弯曲部分和连接至端部部分的第二弯曲部分,并且第一弯曲部分的曲率与第二弯曲部分的曲率可以彼此不同。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凹部可以包括锯齿部。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锯齿部可以沿钩部的宽度方向形成。在所述马达的换向器中,钩部的厚度与凹部的深度之比可以在1:0.1到1:0.5的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的换向器,该换向器包括本体和钩部,该本体和钩部构造成在钩部的内表面与本体之间形成线圈接纳空间,其中,钩部包括与本体发生接触的端部部分以及连接本体和端部部分的弯曲部分,并且弯曲部分比端部部分向外突出更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定子;布置在定子中的转子;与转子相联接的轴;以及换向器,该换向器包括布置在转子的上端部上的本体和从本体突出的钩部,其中,钩部包括形成在钩部的内表面上的凹部。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转子和换向器。图2示出了与换向器的钩部相结合的线圈。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出的马达的换向器。图5示出了为圆形凹部的图4中所示出的凹部。图6示出了不同尺寸的凹部。图7示出了钩部的厚度和凹部的尺寸。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通过与附图和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别的优点以及创新性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和词语不应解释为局限于常用的字典上的定义,而是应基于专利技术人可适当限定术语的概念以便以最佳方式说明他/她的专利技术的原则而以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理念相符的意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当对某些相关的已知技术的描述被判定为会模糊专利技术点时,将省略这种详细描述。图1示出了转子和换向器,并且图2示出了与换向器的钩部相结合的线圈。参照图1,在转子10上沿径向方向可以形成有多个齿10a,并且线圈可以缠绕在每个齿10a上。线圈可以与形成在换向器30上的钩部32相结合。换向器30可以在转子10上沿着旋转轴20的周向安装。如图2所示,在换向器30的本体31与钩部32之间定位有线圈C。钩部32的前端部熔合至换向器的本体31的表面以固定线圈C。然而,由于在将钩部32朝向换向器30的本体31的表面弯曲的过程中线圈的阻力,因此在换向器30的本体31与钩部32之间可能产生间隙。本专利技术旨在通过减轻线圈的阻力来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并且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出的马达的换向器。图3和图4仅清楚地示出了主要特征,使得能够概念性地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因此,可对示图中的图示做出各种修改,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特征。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马达1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40中的定子200、布置在定子200中的转子300、与转子300一体地旋转的轴400、以及布置在转子300的上端部上的换向器100。换向器100包括本体110和沿着本体110的周向突出的钩部120。本体110布置在转子300的上端部上并且具有导电表面。钩部120可以包括形成在内表面121上的凹部130,线圈C安置在该凹部130上。在本体110的侧面与钩部120的内表面121之间形成接纳空间S,线圈C安置在该接纳空间S上。凹部130用于通过提供用于线圈C的接纳空间而增大本体110的表面与钩部120之间的固定力,并且因而减小线圈C的阻力。另外,凹部130用于在将钩部120与本体110熔合的过程中引导线圈C排列。线圈C可以为缠绕在转子300上的线圈的端部部分。在一实施方式中,凹部130可以在钩部120的内表面121上沿宽度方向凹入地形成。另外,多个凹部130可以形成为沿钩部120的纵向方向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在每个凹部130中,可以沿宽度方向形成有锯齿部131。在一实施方式中,锯齿部131形成为凹凸的形状以增大线圈C与凹部130之间的接触面积。特别地,锯齿部可以形成有锋利的边缘用以挤压线圈C的涂层并且使线圈C的涂层缩进。图5示出了为圆形的凹部的图4中所示出的凹部。如图5所示,凹部130可以为作为圆形的内周向表面的凹槽。这通过形成与线圈C的表面相对应的接触面积而使线圈C的阻力最小化。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线圈C的直径适当地设计凹部130的尺寸。本体110可以形成有多个表面部分112,该多个表面部分112沿着圆筒形的芯部分111的外周向表面附接。表面部分112具有导电性并且可以与钩部120一体地形成。钩部120包括与本体110发生接触的端部部分122和连接本体110与端部部分122的弯曲部分123。端部部分122可以在熔合时与本体110发生电接触或物理接触。弯曲部分123可以包括连接至本体110的第一弯曲部分124和连接至端部部分122的第二弯曲部分125。第一弯曲部分124和第二弯曲部分125的曲率可以彼此不同,即,第一弯曲部分124和第二弯曲部分125可以不是关于中心旋转对称的。第二弯曲部分125可以比端部部分112的外表面沿径向方向(垂直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马达的换向器以及具有该换向器的马达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的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包括本体和钩部,在所述钩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线圈接纳空间,其中,所述钩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凹入地形成在所述钩部的所述内表面上,并且线圈安置在所述凹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06 KR 10-2014-00014501.一种马达的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包括本体和钩部,在所述钩部的内表面与所述本体之间形成有线圈接纳空间,其中,所述钩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凹入地形成在所述钩部的所述内表面上,其中,所述钩部的厚度与所述凹部的深度之比在1:0.1到1:0.5的范围内,并且每个凹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上的多个锯齿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的换向器,其中,所述凹部沿所述钩部的宽度方向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的换向器,其中,每个所述钩部均包括在所述钩部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多个凹部。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祯祐
申请(专利权)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