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7463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3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缸体、安装于缸体中并伸出于缸体上端外的活塞杆组、安装于缸体后端的后盖以及安装于活塞杆组上端的压臂,其中,后盖与活塞杆组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所述的活塞杆组沿其下端面向上开设有一第一容槽,该后盖上端设置有第二容槽,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中,且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该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分别与复位弹簧两端接触,且该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端部的直径,可增加弹簧的自由度,防止复位弹簧随活塞杆组转动时扭曲,确保活塞杆组运行顺畅,可有效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及工作质量,以致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转角油缸产品
,特指一种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转角缸是一种活塞轴在直线往复运动中同时沿自身轴向旋转的气缸,该转角缸还是一种用气压或液压驱动的夹具,适用于量产零件之专用机及治具,能大幅提高机加、装配、焊接等工模夹具自动化程度。目前,大部分的转角缸均包括一缸体、安装于缸体中并伸出于缸体上端外的活塞杆、安装于缸体后端的后盖以及安装于活塞杆上端的压臂,其中,后盖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转角缸工作过程:活塞杆先行完成旋转行程后再压下,压臂随活塞杆下压并旋转至设计的规定位置和角度,然后完成夹持行程,以夹紧工件。释放工件时,压臂自动按压紧的路线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操作者就可以顺利方便的卸下工件。在活塞杆旋转时,复位弹簧也会随之旋转,在长时间使用后,该复位弹簧在旋转过程中极大可能会出现扭曲的现象,以致影响活塞杆的正常运行,降低了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包括:一缸体、安装于缸体中并伸出于缸体上端外的活塞杆组、安装于缸体后端的后盖以及安装于活塞杆组上端的压臂,其中,后盖与活塞杆组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所述的活塞杆组沿其下端面向上开设有一第一容槽,该后盖上端设置有第二容槽,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中,且该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该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分别与复位弹簧两端接触,且该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端部的直径,以防止复位弹簧随活塞杆组转动时扭曲。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钢珠与复位弹簧端部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一耐磨垫片,该第一耐磨垫片与复位弹簧端部固定。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耐磨垫片中部还设置有一第一孔位,所述第一钢珠落入该第一孔位中。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钢珠与复位弹簧端部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二耐磨垫片,该第二耐磨垫片与复位弹簧端部固定。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耐磨垫片中部还设置有一第二孔位,所述第二钢珠落入该第二孔位中。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底部均具有一锥面,所述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分别与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底部的锥面接触。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活塞杆组外围设置有螺旋槽,所述缸体内壁设置有导向销,该导向销落入该螺旋槽中。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活塞杆组外围设置有螺旋槽,该螺旋槽中设置有复数滚珠,该滚珠凸出于螺旋槽端口外,并与所述缸体内壁接触。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缸体与活塞杆组之间设置有防尘油封及杆用油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工作时,能够实现上下线性运动及转角运动,以实现夹紧工件。在转角运动时,复位弹簧会随活塞杆组转动而转动,但是由于本技术在复位弹簧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且该第一钢珠及第二钢珠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端部的直径,以此增加弹簧的自由度,防止复位弹簧随活塞杆组转动时扭曲,确保活塞杆组运行顺畅,另外,还可以在复位弹簧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钢珠、第一耐磨垫片及第二钢珠、第二耐磨垫片,其同样可增加弹簧的自由度,防止复位弹簧随活塞杆组转动时扭曲,确保活塞杆组运行顺畅,可有效提高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及工作质量,以致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见图1所示,为一种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缸体1、安装于缸体I中并伸出于缸体I上端外的活塞杆组2、安装于缸体I后端的后盖3以及安装于活塞杆组2上端的压臂4,其中,后盖3与活塞杆组2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5,其中,所述缸体I与活塞杆组2之间设置有防尘油封12及杆用油封13。所述的活塞杆组2沿其下端面向上开设有一第一容槽21,该后盖3上端设置有第二容槽31,所述复位弹簧5两端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中,且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分别与复位弹簧5两端接触,且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5端部的直径,以防止复位弹簧5随活塞杆组2转动时扭曲。所述的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底部均具有一锥面,所述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分别与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底部的锥面接触。所述的活塞杆组2外围设置有螺旋槽22,所述缸体I内壁设置有导向销11,该导向销11落入该螺旋槽22中,活塞杆组2在上升过程中,该活塞杆组2通过外围的螺旋槽22在导向销11的作用下实现旋转。或者是另外一种结构:所述的活塞杆组2外围设置有螺旋槽22,该螺旋槽22中设置有复数滚珠,该滚珠凸出于螺旋槽22端口外,并与所述缸体I内壁接触,此结构同样可使活塞杆组2实现旋转。本技术工作时,能够实现上下线性运动及转角运动,以实现夹紧工件。在转角运动时,复位弹簧5会随活塞杆组2转动而转动,但是由于本技术在复位弹簧5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且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5端部的直径,以此增加弹簧的自由度,防止复位弹簧5随活塞杆组2转动时扭曲,确保活塞杆组2的运行顺畅,可有效提高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及工作质量,以致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钢珠51与复位弹簧5端部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一耐磨垫片53,该第一耐磨垫片53与复位弹簧5端部固定。其中所述第一耐磨垫片53中部还设置有一第一孔位,所述第一钢珠51落入该第一孔位中。另外,所述第二钢珠52与复位弹簧5端部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二耐磨垫片54,该第二耐磨垫片54与复位弹簧5端部固定。其中,所述第二耐磨垫片54中部还设置有一第二孔位,所述第二钢珠52落入该第二孔位中。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一致,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主权项】1.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缸体(I)、安装于缸体⑴中并伸出于缸体⑴上端外的活塞杆组(2)、安装于缸体(I)后端的后盖(3)以及安装于活塞杆组(2)上端的压臂(4),其中,后盖(3)与活塞杆组(2)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组(2)沿其下端面向上开设有一第一容槽(21),该后盖(3)上端设置有第二容槽(31),所述复位弹簧(5)两端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中,且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分别与复位弹簧(5)两端接触,且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转角油缸之改良结构,其包括:一缸体(1)、安装于缸体(1)中并伸出于缸体(1)上端外的活塞杆组(2)、安装于缸体(1)后端的后盖(3)以及安装于活塞杆组(2)上端的压臂(4),其中,后盖(3)与活塞杆组(2)之间设置有一复位弹簧(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组(2)沿其下端面向上开设有一第一容槽(21),该后盖(3)上端设置有第二容槽(31),所述复位弹簧(5)两端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中,且该第一容槽(21)及第二容槽(31)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分别与复位弹簧(5)两端接触,且该第一钢珠(51)及第二钢珠(52)的直径均大于复位弹簧(5)端部的直径,以防止复位弹簧(5)随活塞杆组(2)转动时扭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嘉钢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