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悬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5513 阅读:1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疲劳性能优良的汽车前悬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小交套和球头安装座,球头安装座两侧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两侧加强边分别从所述中心线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小交套位置架体内板设置有加强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汽车转向和底盘的前悬臂。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要求汽车前悬臂经45万次的500kg力作用的疲劳实验,不能发生断裂和破损。但是在现有板材条件和现有工艺设计条件下,经45万次的500kg力作用的疲劳实验均发生断裂,无法达到现在的国家标准的,使汽车的制造和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在现有板材不变的条件下,提供一种抗疲劳性能优良的汽车前悬臂。本技术汽车前悬臂,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小交套和球头安装座,其特征是,所述球头安装座两侧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所述两侧加强边分别从所述中心线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所述小交套位置架体内板设置有加强板。本技术所述加强圈最低点的高度为加强边高度的一半。本技术所述加强板为三角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现有板材的条件下,对原有工艺进行重新设计,在原有结构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将球头安装座两侧的加强边高度保持到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处,并且增加了加强圈和加强板结构,使产品的抗疲劳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原有设计只能承受20万次左右的500kg力作用的疲劳实验,本技术的设计可以满足并且超过45万次的500kg力作用的疲劳实验的国家标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前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1、小交套2和球头安装座3。球头安装座3两侧分别为加强边4和加强边5,两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B-B位置,两侧加强边分别从中心线B-B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6,加强圈的端面为平滑的凹面。在小交套2位置的架体内板上表面固定有加强板7,加强板为三角形。如图2所示,加强圈6最低点的高度为加强边4、5高度的一半。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悬臂,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小交套和球头安装座,其特征是,所述球头安装座两侧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所述两侧加强边分别从所述中心线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所述小交套位置架体内板设置有加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悬臂,其特征是,所述加强圈最低点的高度为加强边高度的一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悬臂,其特征是,所述加强板为三角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疲劳性能优良的汽车前悬臂。本技术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小交套和球头安装座,球头安装座两侧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两侧加强边分别从所述中心线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小交套位置架体内板设置有加强板。文档编号B62D7/00GK2792903SQ20052002566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2日专利技术者王成, 高福增 申请人:天津市北辰区一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悬臂,悬臂架体顶端分别为与车体连接的大交套、小交套和球头安装座,其特征是,所述球头安装座两侧加强边高度保持至球头安装座中心线位置,所述两侧加强边分别从所述中心线位置沿安装座周边向前延伸并且高度逐渐下降,于安装座前端相交形成半圆形加强圈;所述小交套位置架体内板设置有加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高福增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北辰区一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