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3217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其中一上部管柱与一固定在一车体上的下部管柱配合,从而当发生二次碰撞时,在所述上部管柱沿下部管柱向车辆前侧移动的同时吸收冲击能量,在两个管柱的配合部的一个滑动表面上或两个滑动表面上进行低摩擦材料处理或在两个管柱的配合部之间设置一经过低摩擦材料处理的套筒。(*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管柱装置中,按照一种能根据例如驾驶员的驾驶位置(姿势)在轴向上调节一转向管柱的伸缩型转向管柱装置,一上部管柱可滑动伸缩地配合一固定在一车体上的下部管柱中。此外,按照例如一种无法进行伸缩调节的非伸缩型转向管柱装置,上部管柱与下管柱装配成在正常时不发生滑动。此外,一转向管柱助力系统中的一种电动转向型转向管柱装置在转向盘与一中间轴的上部接头之间的管柱部上设有一电动助力装置以实现转向助力。而且,发生二次碰撞时,上部管柱沿固定在车体上的下部管柱朝车辆前侧移动以发生溃缩(collapse),同时各种冲击吸收结构吸收冲击能量。但是近年来,两个管柱之间在溃缩时的配合长度变得较短。因此,二次碰撞时,正当上部管柱溃缩并开始朝车辆前侧移动时,上部管柱未必能在下部管柱上平滑地滑动。特别是在转向管柱助力系统中的电动转向型中,由于马达、减速机构等的空间影响很难确保一溃缩空间,因此上述倾向更明显。此外,在管柱助力系统和伸缩调节系统中的电动转向型中,上述倾向更为明显。此外,取决于车辆的不同,转向盘的安装角(即转向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设置为30°或其左右。此时,朝车辆前侧的冲击载荷的作用方向与上部管柱在两柱装配部上的滑动方向不一致,因此有阻滞力(不平稳力)作用在两柱装配部之间。此外,此时上部管柱未必会平滑地在下部管柱上滑动。因此情况是,如果两柱之间的配合长度较短,或者即使转向盘的安装角较大,要求上部管柱平滑地开始朝车辆前侧的移动。此外,在进行伸缩操作时,该操作涉及在一阻滞状态下用一只手促使在轴向上进行移动,同时操作力上升,根据情况不同会出现一锁止状态。应该指出,为了在溃缩时实现上管柱平滑地开始移动,例如,按照日本技术申请公报No.1-172965,在两个管柱之间插入一由一种树脂形成的间隔件;按照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95245,在两柱之间压配合一超高聚合的聚乙烯形成的间隔件;以及按照日本专利No.2983130,在两柱之间压配合局部形成有一凹陷部并包括一涂覆有特氟隆(注册商标)的金属网的间隔件。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即使在发生二次碰撞出现溃缩时下部管柱与上部管柱之间的配合长度较短,该装置也能平滑地开始上部管柱向车侧前侧的移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一种用于车辆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中,一上部管柱与一固定在车体上的下部管柱配合,从而发生二次碰撞时上部管柱在沿下部管柱向车辆前侧移动的同时吸收冲击能量,在所述转向管柱装置中提供了一种改进措施,其特征在于,在两个管柱配合部的滑动表面之一上或所述两个滑动表面上进行低摩擦材料处理。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在两个管柱配合部的一个滑动表面上或两个滑动表面上进行低摩擦材料处理,因此可通过降低两个管柱配合部的滑动表面上的摩擦系数而减小上部管柱的滑动载荷。因此,如果两个管柱之间的配合长度较短,或者即使转向盘的安装角较大,也可实现平滑地开始上部管柱向车辆前侧的移动。因此,可平滑地进行接下来的溃缩,从而便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吸收。此外,作为平滑地开始上部管柱的移动的结果,两个管柱不受阻滞载荷作用,从而溃缩可平滑地进行。此外,在采用伸缩调节系统的情况下,在进行伸缩调节操作时在阻滞(不平滑)状态下用一个手进行操作,可能造成操作力上升。但是,按照本专利技术,在两个管柱配合部的一个滑动表面上或两个滑动表面上进行低摩擦材料处理,因此可通过降低两个管柱配合部的滑动表面上的摩擦系数而减小伸缩调节的操作力,由此可平滑地进行伸缩调节的操作。应该指出,溃缩行程指溃缩长度,溃缩是指通过塑性变形等吸收冲击能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2A和2B分别为图1(或图8)中A-A线和B-B线上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示出图1所示转向管柱装置的一最短伸缩调节状态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发生二次碰撞时造成的冲击吸收终止状态的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6为沿图5或图11中B-B线的剖视图;图7A-7C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三实施例;图7A为一套筒的半剖视图;图7B为一内管柱的一变化示例的局部剖视图;图7C为一内管柱另一变化示例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四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9为示出图8所示转向管柱装置的一最短伸缩调节状态的侧视图;图10为图8所示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二次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吸收终止时的状态;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五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12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六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12B为沿图12A中b-b线的剖视图;图13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中第七实施例的一非伸缩调节系统中的一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13B为图13A所示转向管柱装置的后视图(示出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前侧);图14A-14C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第八实施例的转向管柱半剖视图;图14A为示出其第一示例的半剖视图;图14B为示出其第二示例的半剖视图和后视图;图14C为示出其第三示例的半剖视图;以及图15A-15D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第八实施例的转向管柱半剖视图;图15A为示出其第四示例的半剖视图;图15B为示出其第五示例的半剖视图;图15C为示出其第六示例的半剖视图;图15D为示出其第七示例的半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倾斜/伸缩调节型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倾斜/伸缩调节型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的侧视图。图2A和2B分别为图1中A-A线上和图1中B-B线上的剖视图。图3为示出图1所示转向管柱装置的一伸缩调节中的一最短位置的侧视图。图4为示出发生二次碰撞时造成的冲击吸收终止状态的视图。如图1、2A和2B所示,第一实施例示出一中央保持型倾斜/伸缩调节装置的一紧固锁止机构的示例。一内管柱1可滑动伸缩地配合安装在一外管柱2中。一转向轴3可转动地支承在两个管柱1和2内。外管柱2通过合适的紧固件(未示出)由所述倾斜/伸缩调节装置的紧固锁止机构的车体侧支架4的水平延伸件104固定在车体上。如图2A所示,车体侧支架4一体地具有一对分别形成有倾斜调节槽5a、5b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侧板件4a和4b,其中外管柱2置于所述两个侧板件之间。沿外管柱2的外周向设有一环形件6。环形件6由一基本上呈U形的元件6a和一用于紧固所述元件6a的两个下部端部的螺栓6b构成。外管柱2在环形件6前面和后面一体地设有一对凸缘7a、7b。凸缘7a、7b被保持在车体侧支架4的两个侧板件4a、4b之间。外管柱2的一个下端部形成有一个在凸缘7a、7b之间沿轴向延伸的切口2a。当两个侧板件4a、4b夹紧并保持凸缘对7a、7b时,切口2a闭合,从而外管柱2的直径收缩。这种设想使得可在一倾斜/伸缩调节位置上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紧固,以使得外管柱2压靠内管柱1。车体侧支架4的一侧板件4a的外侧有一螺栓8a,该螺栓8a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冲击吸收型转向管柱装置,其中一上部管柱与一固定在一车体上的下部管柱配合,从而当发生二次碰撞时,在所述上部管柱向车辆前侧移动的同时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对转向管柱装置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即在所述两个管柱的配合部的一个滑 动表面上或两个滑动表面上进行低摩擦材料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定方清东野清明会田明川池祐次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