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侧面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88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结构复杂化和重量增加、且可确保充分的安装强度并阻止安全带移动的车辆后侧面部结构。固定了安全带收缩器(64)的厚壁的板(5)在较宽的范围内与后侧内板(2)和车轮罩(3)这两者相接合。因此,车辆(1)的冲撞时等,乘客通过后座席用安全带(63)而施加的负荷良好地分散作用于板(5)和后侧内板(2)的接合部分、以及板(5)和车轮罩外板(7)的接合部分,能可靠地抑制这些接合部分的过大应力的产生。由于安全带收缩器(64)被直接安装于板(5)上,因此可成为将重量的增大和部件数的增大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侧面部结构
技术介绍
我们知道,将构成车辆后侧面的后侧内板的下端缘与车轮罩的上端缘相接合的汽车的后侧面部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10897号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307849号一般,在车室内的后部具有后座席的车辆,具有用于束缚坐在后座席上的乘客并确保乘客在冲撞时的安全性的安全带。再有,由于设计等原因,存在通过后侧内板和车轮罩的接合部分来支撑安全带的一端的部件。在安全带的一端连接有安全带收缩器等安全带支撑部件,在上述接合部分固定有安装板,安全带支撑部件与安装板相结合。在车辆冲撞时,乘客通过安全带对安全带支撑部件以及安装板加以很大的负荷。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乘客通过安全带传递的负荷,而在后侧内板和车轮罩的接合部分产生的应力过大,由于接合部分的破损,安全带可以产生移动,可能会出现乘客的拘束状态被解除。为了消除上述不良情况,造成后侧内板整体板厚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大。再有,一旦通过加强部件对后侧内板和车轮罩的接合部分增强,就会造成部件数的增加、重量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安装操作性的繁杂化。再有,由于需要在上述接合部分另外设置安装板,因此在这一点上,也就会造成部件数的增加、重量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安装操作性的繁杂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可以确保充分的安装强度并阻止安全带移动的车辆后侧面部结构。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侧面部结构,具有后侧内板、车轮罩、后侧外板和板。后侧内板被形成于车辆的后侧面。车轮罩,被配置在后侧面板的下方,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轮罩内板和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轮罩外板,车轮罩内板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部与车轮罩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缘部相接合,从而划分出轮胎的收容空间。车轮外板,被配置在后侧内板的车宽方向外侧,被接合在后侧内板的上缘部和车轮罩外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板,被配置在车轮罩和后侧内板之间,被接合在车轮罩内板和车轮罩外板的接合部、以及后侧内板的下缘部,并且具有安全带支撑部件的安装部。在上述的结构中,具有安全带支撑部件的安装部的板在较宽的范围内与后侧内板和车轮罩这两者相接合。因此,在车辆冲撞时等,乘客通过安全带传递的负荷并不集中作用于特定部分,而是良好地分散作用于板和后侧内板的接合部分、以及板和车轮罩的接合部分,能可靠地抑制这些接合部分的过大应力的产生。因此,通过将板安装于后侧内板和车轮罩之间的这种简单结构,就能充分确保车辆冲撞时等的安全带支撑部件的安装强度,并能阻止安全带的移动。由于板与后侧内板和车轮罩是分别设置的,因此不会伴随后侧内板和车轮罩的厚壁化所带来的重量的增大,可仅将板的板厚设定为可承受负荷的最小限度的尺寸。另外,由于安全带支撑部件被直接安装于板上,因此不需要用于将安全带支撑部件安装于板上的托架等部件。因此,可成为将重量的增大和部件数的增大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结构。由于将板安装于后侧内板和车轮罩之间,因此可使只与板相当的部分的后侧内板小型化。(材料的削减将在实施例中叙述)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抑制复杂化和重量的增加的结构,可确保充分的安装强度并可阻止安全带的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在后侧内板和车轮罩之间接合有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形态。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在后侧内板和车轮罩之间接合有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向视剖面图。另外,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UP表示车辆上方。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1是在车室内的后部设有后座席(图中从略)的车辆,在车辆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具有在车室内侧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侧内板2、被配置于后侧内板2的下方并从上方覆盖后车轮(图中从略)的车轮罩3、被配置于后侧内板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后侧外板4、被配置于后侧内板2和车轮罩3之间的板5。后侧内板2具有在上下方向稍稍描绘圆弧同时延伸的侧面部10、形成于侧面部10的安装后窗用的开口部11、从侧面部10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上面部12、从上面部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描绘圆弧同时延伸的下缘部13、形成于侧面部10的上方的上缘部(图中从略)。车轮罩3具有配置于车室内侧的车轮罩内板6、和配置于车轮罩内板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轮罩外板7。车轮罩内板6具有向上方鼓出且沿车宽方向内侧向下方倾斜的上面部30、从上面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弯曲成圆弧状并延伸的延伸部31、从上面部3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上缘部32、作为延伸部31的下端的下缘部33。车轮罩外板7具有向上方鼓出的上面部40、从上面部40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上缘部41、从上面部40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外缘部42。车轮罩内板6的上缘部32和车轮罩外板7的上缘部41通过焊接等被接合。由此,后车轮从上方被覆盖。在车室内的后部地面配置后地板61。该后地板61具有从车宽方向两侧的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外缘部62。后地板61的外缘部62和车轮罩内板6的下缘部33通过焊接等被接合。由此,形成车室内的后部的地板。后侧外板4具有面对后侧内板2并在上下方向稍稍描绘圆弧同时延伸的侧面部20、形成于侧面部20并具有与后侧内板2的开口部11大致相同的开口的开口部(省略附图及标记)、作为侧面部20下端的下缘部22、从下缘部22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延伸的滴水槽部23、形成于侧面部20上方的上缘部(图中从略)。后侧外板4的下缘部22和车轮罩外板7的外缘部42通过焊接等被接合,由于滴水槽部23而从车宽方向外侧看不出该接合部分。后侧内板2的上缘部和后侧外板4的上缘部通过焊接等被接合。另外,在该接合部分的上方配置顶板(省略附图及标记)。板5为大致板状形状,具有在上端具有大致水平的面的上缘部50、在下端向上方鼓出的面的下缘部51、在板5的下方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安全带安装部(安全带支撑部件的安装部)53。安全带安装部53形成有固定后座席用安全带63的安装螺栓用孔52。板5的上缘部50和后侧内板2的下缘部13在较宽范围内通过焊接等被接合。板5的下缘部51和车轮罩外板7的上缘部41在较宽范围内通过焊接等被接合。由此,在后侧内板2、车轮罩外板7、后侧外板4、和板5之间,形成了沿车辆前后方向的闭合剖面。后座席用安全带63通过螺栓66而相对于板5被固定,上述螺栓66插通形成于安全带收缩器64并与板5的安装螺栓用孔52相螺旋结合。如图2所示,后侧内板2、车轮罩3、和后侧外板4各自的板厚被设定为满足拉伸刚性等基本性能的尺寸。与此相对,板5的板厚需要可承受车辆冲撞时乘客通过后座席用安全带63而施加的负荷的强度,因此与后侧内板2、车轮罩3、和后侧外板4各自的板厚相比而设定为厚壁。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固定了安全带收缩器64的板5在较宽的范围内与后侧内板2和车轮罩3这两者相接合。因此,车辆1的冲撞时等,乘客通过后座席用安全带63而施加的负荷并不集中作用于特定部分,而是良好地分散作用于板5的上缘部50和后侧内板2的下缘部13的接合部分、以及板5的下缘部51和车轮罩外板7的上缘部41的接合部分,能可靠地抑制这些接合部分的过大应力的产生。因此,通过将板5安装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后侧面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车辆后侧面的后侧内板;车轮罩,被配置于上述后侧内板的下方,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轮罩内板和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轮罩外板,上述车轮罩内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缘部与上述车轮罩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 的上缘部相接合,从而划分出轮胎的收容空间;后侧外板,被配置于上述后侧内板的车宽方向外侧,被接合在上述后侧内板的上缘部和上述车轮罩外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缘部;板,被配置于上述车轮罩和上述后侧内板之间,被接合在上述车轮罩内板和上 述车轮罩外板的接合部分、以及上述后侧内板的下缘部,并且具有安全带支撑部件的安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