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外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20681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包括内层和外层,外层呈管状并可拆卸,其创新点在于,内层为软膜注胶气囊,软膜注胶气囊包括2个具有注胶孔的独立气囊,2个独立气囊的一端通过中间闭合封口连接,从而形成一个长条形软气囊;长条形软气囊闭合连接处设置于骨折部位一侧,然后包绕整个骨折肢体;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相合置于前述闭合连接处对侧;外层包绕并固定内层,并将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多余的气囊部分夹在外层的外部;通过注胶孔把热塑性弹性体或医用硅胶注入独立气囊中,在外层和骨折部位之间的空隙中,形成2块贴合骨折部位的内层弹性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属于新型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可代替传统石膏外固定。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155669IA于2004-12-22公开了一种用于从内部固定骨折处的固定装置,其包含:一个细长支撑板;一个固定到该细长支撑板并从该细长支撑板横向延伸出的横向板;以及一个固定到该细长支撑板上并从该细长支撑板横向延伸出的翼片件;其中,该细长支撑板、横向板和翼片件在同一平面内延伸;其中该细长支撑板和横向板内设有多个第一孔,用于容纳第一固定元件,以将本固定装置安装到骨头上,设置该第一孔的位置以使得在本固定装置安装到该骨头上后,该第一固定元件可以防止本固定装置相对该骨头发生转动;并且其中该翼片件比该横向板更灵活,以使该翼片件可以弯曲以顺应该骨头的轮廓,从而固定该骨折处。中国专利CN103190975A于2013-07-10公开了一种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及若干条束带,所述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侧、后侧、内侧及外侧,所述后夹板与外夹板为长夹板,所述内夹板与前夹板为短夹板,所述内夹板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顶板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包括头部、体部及尾部,头部设有供束带穿过的通孔,所述顶板的头部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与前夹板、后夹板、外夹板的上端相连接。中国专利CN203763324U于2014-08-13公开了一种骨折固定装置,包括石膏层和棉纸层,石膏层呈管状,棉纸层的外周面贴合在石膏层的内周面上,其特点在于,该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弹性棉层,该弹性棉层紧贴棉纸层的内周面;该弹性棉层的两端均设有翻边,该翻边包裹住石膏层外周面的边缘,有效保护石膏边缘的皮肤。包括前述三项中国专利在内,目前常见的骨折固定装置均存在易松动、易移位的缺点;而传统的绷带绑扎方式和石膏固定方式虽具有稳定性、牢固性和贴合性高的优点,但缺点是舒适度差、不透气、长期固定后肌肉易萎缩,调整不便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可以随意拆卸,而又不影响其稳定性的骨折外固定装置。根据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包括内层和外层,外层呈管状并可拆卸,其创新点在于,内层为软膜注胶气囊,软膜注胶气囊包括2个具有注胶孔的独立气囊,2个独立气囊的一端通过中间闭合封口连接,从而形成一个长条形软气囊;长条形软气囊闭合连接处设置于骨折部位一侧,然后包绕整个骨折肢体;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相合置于前述闭合连接处对侧;外层包绕并固定内层,并将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多余的气囊部分夹在外层的外部;通过注胶孔把热塑性弹性体或医用硅胶注入独立气囊中,在外层和骨折部位之间的空隙中,形成2块贴合骨折部位的内层弹性固定。根据一个实施例,本技术前述骨折外固定装置中,外层为两块夹板构成的对合式模具,两块夹板之间通过锁扣或搭扣固定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本技术前述骨折外固定装置中,外层由3-4块可拆卸夹板和固定夹板组成,固定夹板之间通过弧形金属杆固定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本技术前述骨折外固定装置中,夹板上开设有透气孔,整个骨折外固定装置外层硬固定,包绕内层弹性固定,拆卸便利。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前述骨折外固定装置中,内层软固定采用“弹性固定”的理念,既可以消除患者佩戴普通矫形材料时的那种生硬感,又可在患者固定早期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时,通过肌肉和内侧弹性固定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产生较一般石膏固定更多的反作用力,进而刺激深部骨折断端部位,而外层的硬固定又可给肢体以坚强、持久的固定。临床不同骨折,不同阶段微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最佳时间及力学参数尚未建立,以及不同阶段所需的应力强度与方向等参数未建立,其确切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仍不甚清楚,但无论是从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微动、弹、应力刺激等因素,对于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外层和内层均可以随意拆卸,不需等待骨折完全愈合拆除,在早期可以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情况下,中医药的传统疗法可以早期介入,如中药膏剂、粉剂、熏洗、针灸治疗等,配合内服中药,以更好地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降低骨不连的发生等,从而替代传统石膏和夹板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骨折外固定装置之外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骨折外固定装置之外层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骨折外固定装置之内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骨折外固定装置的装配图。其中:10为外层;11为锁扣;12为透气孔;13为搭扣;20为外层;21为锁扣;22为透气孔;23为弧形金属杆;30为内层;31为注胶孔;40为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置于外层外的多余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改同样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包括内层30和外层10或20,如图1或2所示,外层10或20呈管状并可拆卸,如图3所示,内层30为软膜注胶气囊,软膜注胶气囊包括2个具有注胶孔31的独立气囊,2个独立气囊的一端通过中间闭合封口连接,从而形成一个长条形软气囊;如图4所示,长条形软气囊闭合连接处置于骨折部一侧,然后包绕整个骨折肢体,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相合置于骨折部(闭合连接处)对侧,外层10或20包绕并固定内层30,并将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多余的气囊部分40夹在外层10或20的外部;通过注胶孔31把热塑性弹性体或医用硅胶注入独立气囊中,在外层和骨折部位之间的空隙中,形成2块贴合骨折部位的内层弹性固定。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本技术时,外层10可采用两块夹板构成的对合式模具,并根据骨折部位设计不同尺寸、形状。两块夹板之间通过锁扣11或搭扣13固定连接,并且夹板上开设有透气孔12。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本技术时,外层20还可采用三至四块可拆卸夹板和固定夹板构成的模具,各夹板之间通过弧形金属杆23固定连接,并且夹板上开设有透气孔22。通过锁扣21连接既具有了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骨折部位的小夹板的特点,又弥补了小夹板之间不稳定的缺点。如图3所示,内层30在注胶后形成两块独立的弹性内固定,还可随外层随时拆卸。如图4所示,先用软膜注胶气囊包绕骨折部位,外层10或20对合并固定软膜注胶气囊,并将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多余的气囊部分40夹在外层10或20的外部,通过注胶孔31把热塑性弹性体或医用硅胶注入薄膜气囊中,在外层固定和肢体间的空隙中,形成2块贴合肢体的内层弹性固定,便于拆卸。这样可实现在注入弹性材料后可形成两块独立分开的内固定,以实现可拆卸目的;同时又可形成贴附性较好的软固定,而不粘黏皮肤。【主权项】1.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包括内层和外层,外层呈管状并可拆卸,其特征是,内层为软膜注胶气囊,软膜注胶气囊包括2个具有注胶孔的独立气囊,2个独立气囊的一端通过中间闭合封口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骨折外固定装置,包括内层和外层,外层呈管状并可拆卸,其特征是,内层为软膜注胶气囊,软膜注胶气囊包括2个具有注胶孔的独立气囊,2个独立气囊的一端通过中间闭合封口连接,从而形成一个长条形软气囊;长条形软气囊闭合连接处设置于骨折部位一侧,然后包绕整个骨折肢体;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相合置于前述闭合连接处对侧;外层包绕并固定内层,并将长条形软气囊的2个末端多余的气囊部分夹在外层的外部;通过注胶孔把热塑性弹性体或医用硅胶注入独立气囊中,在外层和骨折部位之间的空隙中,形成2块贴合骨折部位的内层弹性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笪巍伟王拥军施杞唐德志舒冰梁倩倩杨艳萍赵永见王成龙李晨光刘淑芬姚敏陈岩李晓锋贾友冀王洪伸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