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14900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壳体、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内的风叶,所述送风壳体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壳体内设置有沿所述风叶外围移动以阻挡离心风叶向送风口出风的挡风板、以及与挡风板相配的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挡风板位置的调整,来改变从风叶输出的风的送风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整机舒适性好,风道内不易产生流场紊乱,噪音小,风量损失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送风部件,尤其涉及用于空调的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类似结构的空调器产品,尤其是多出风口结构的空调器,空调器在工作状态下,每个风口都是有出风的。一般市面上现有的空调器出风口分布大致如下:上下出风方式、左右以及下出风方式、四面出风方式等,但是没有一种可以选择控制某个风口不出风的功能。传统方法的几个问题:1.传统出风口结构基本都没有挡板结构,不能选择关闭一个或多个方向的风口。这种方式的整机舒适性不太好,无法更好的满足制冷上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实现方式。2.另外一种是用导风板闭合来遮挡某一风口,从而阻断出风的结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选择哪个风口出风、那个风口不出风。这种选择方式由于是直接阻挡风口,风道内风口附近的流场容易发生紊乱,产生漩涡,并且会产生噪音问题;3.另一方面,利用导风板遮挡风口,不紧会影响风道噪音问题,还会由于遮挡部分没有跟风道形成一个整体,风道截面不顺滑,同时受到漩涡的影响,导致引流、导流不完全,容易造成风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提供一种送风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整机舒适性好,风道内不易产生流场紊乱,噪音小,风量损失小。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技术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壳体、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内的风叶,所述送风壳体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壳体内设置有沿所述风叶外围移动以阻挡离心风叶向送风口出风的挡风板、以及与挡风板相配的限位结构。本技术通过挡风板调节送风装置的送风口出风,通过限位结构对挡风板的移动进行限位。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的内壁上的限位挡块。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挡块呈凸起状。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挡块与所述送风壳体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壳体包括第一蜗舌,所述送风壳体包括第一蜗舌,所述限位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蜗舌上。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蜗舌包括出风口舌面、内风道舌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出风口舌面和内风道舌面之间的第一舌尖部,所述限位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蜗舌的所述舌尖部。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的一端设置有挡风板蜗舌部,所述挡风板蜗舌包括第一导风面、内板面、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面和内板面之间的第二舌尖部。为了对挡风板进行限位、以及减少送风壳体内的风量损失,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的至少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结构相配的止挡部,当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止挡部配合进行限位时,所述出风口舌面与所述第一导风面无缝并接,两者形成一条平滑的曲面或平面。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舌面与所述第一导风面均为平面,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止挡部接触时,所述出风口舌面与所述第一导风面在同一平面上。作为优选,所述止挡部呈钩状。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包括大端部和小端部,所述挡风板的厚度沿所述大端部至所述小端部逐渐减小。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的截面形状为镰刀形。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的大端部内固定有用于驱动所述挡风板的挡风板电机。作为优选,所述送风壳体为包括内腔的双向送风蜗壳,所述蜗壳包括有用于向上出风的上送风口、以及用于向下送风的下送风口、以及蜗舌,蜗舌设置有两个包括上、下两个蜗舌,上部的第一蜗舌和下部的第一蜗舌上均制有限位挡块,所述挡风板包括用于阻挡所述风叶向所述上送风口送风的上挡风板、以及用于阻挡风叶向所述下送风口送风的下挡风板。本技术的上、下挡风板可自由转动,配合调节出风口的方向,可实现上出风,下出风或上下同时出风。作为优选,所述送风装置在向上出风时或向下出风时,所述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相接触,将所述送风壳体内腔隔成两个独立的腔室。作为优选,所述送风装置在单向出风时,所述上挡风板的一端与所述下挡风板的一端相接触,上挡风板的内板面与下挡风板的内板面两者并接形成一半封闭曲面,该曲面与所述送风壳体对应的内壁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风道。本技术的挡风板和送风壳体的内壁之间可形成完整的风道系统,避免了风量的损失。作为优选,所述送风壳体内设置有与所述挡风板相配的位置调整驱动机构,所述上挡风板和下挡风板分别与其相配的位置调整驱动机构相连。作为优选,所述风叶为离心风叶或轴流风叶或贯流风叶。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送风壳体内采用了挡风板结构,具有双向出风、单向出风功能,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可根据需要调整出风方向,整机舒适性好,风道内不易产生流场紊乱,噪音小,风量损失小。【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上出风模式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双向出风模式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下出风模式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送风壳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附图1中A部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6是附图1中B部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送风壳体;2、离心风叶;3、齿轮;4、上送风口;5、下送风口;6、凹槽;6-1、上弧壁;6-2、下弧壁;6-3齿道;7-1、上挡风板;7-2、下挡风板;7-3、大端部;7-4、小端部;8、挡风板电机;9、限位挡块;10、第一蜗舌;10-1、出风口舌面;10-2、内风道舌面;10-3、第一舌尖部;11、挡风板蜗舌部第一导风面;11_2、内板面;11-3、第二舌尖部;12、第一止挡部;13、第二止挡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如图1、2、3、4、5、6所示,包括送风壳体1、安装在送风壳体I内的离心风叶2,离心风叶2和与其相配的风叶驱动电机相连,送风壳体I内安装有挡风板和位置调整驱动机构,送风壳体I上制有送风口、以及与挡风板相配的限位结构,挡风板和位置调整驱动机构相配,挡风板通过位置调整驱动机构带动,沿离心风叶2外围移动以阻挡离心风叶2向送风口出风。当然风叶也可为轴流风叶。位置调整驱动机构包括齿轮3、以及与齿轮3相啮合的齿道6-3,齿轮3安装在挡风板上,送风壳体I内壁上制有一凹槽6,凹槽6为弧形槽,凹槽6的凹向是从送风壳体I的内壁向送风壳体I的外壁凹陷,凹槽6包括槽底、上弧壁6-1和下弧壁6-2,齿道6-3成型于上弧壁6-1或下弧壁6-2上。限位结构为一体成型于送风壳体I的内壁上的限位挡块9,限位挡块9呈凸起状。送风壳体I内设有第一蜗舌10,第一蜗舌10包括出风口舌面10-1、内风道舌面10-2、以及成型于出风口舌面10-1和内风道舌面10-2之间的第一舌尖部10-3,限位挡块9设在第一蜗舌10的第一舌尖部10-3。挡风板的板体为弯板状,板体包括外板面和内板面11-2,内板面11-2与送风壳体I的内壁形成送风装置的风道,挡风板一端为大端部7-3,另一端为小端部7-4,挡风板的截面形状为镰刀形,挡风板的厚度沿大端部7-3至小端部7-4逐渐减小,挡风板的大端部7-3内固定有用于驱动挡风板运动的挡风板电机8,该挡风板电机8的输出轴与齿轮3相连。挡风板的大端部7-3制有挡风板蜗舌部11、以及与限位挡块9相配的第一止挡部12,挡风板蜗舌包括第一导风面11-1、内板面11-2、以及制于第一导风面11-1和内板面11-2之间的第二舌尖部11-3,挡风板的小端部7-4制有与限位挡块9相配的第二止挡部13,第一止挡部12和第二止挡部13均呈钩状。出风口舌面10-1与第一导风面11-1均为平面,当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壳体、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内的风叶,所述送风壳体上设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壳体内设置有沿所述风叶外围移动以阻挡离心风叶向送风口出风的挡风板、以及与挡风板相配的限位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汤汤吴庆壮黄家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