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菁颖专利>正文

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2842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包括桥墩与桥面,该桥面与河堤接触,在桥墩与桥面之间设置有底座,桥墩上设置有导向柱;导向柱设置在桥墩上,每个桥墩上至少设置有一对导向柱,每对导向柱均以桥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每根导向柱的下端均与桥墩固为一体;底座的数量大于桥墩的数量,桥面下侧与桥墩对应的位置处固定有一个底座,且该底座至少被相应桥墩上的一对导向柱贯穿,其余的底座则平均分布在桥面的下侧的其他位置上;桥面的两侧与河堤的连接位置处还设置有贴合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解决现有技术的桥梁建设与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降低了桥梁的建设与使用成本,更好的促进了桥梁行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梁,具体涉及一种在河流上方设置的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MO
技术介绍
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建筑物,称为桥。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现有的桥梁因为考虑到河道的汛期,其桥墩的设置高度至少要高于历史最高水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河道的汛期桥面不被河水淹没,避免桥梁在汛期被水流冲垮。但是如此设置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建造桥墩才能保证桥梁的高度,同时还需要设置相应长度的引桥才能使得桥梁正常的进行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桥梁的制造成本,加重了建桥的成本。为了克服高成本的问题,出现了成本较低的浮桥,但是浮桥的承重能力有限,当桥面通行重量较重时很容易造成桥梁的垮塌,使用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在汛期时需要将桥梁拆除,在汛期结束后又需要重新架设新的浮桥,其使用较为繁琐,频繁的架设将会进一步提高桥梁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解决现有技术的桥梁建设与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降低了桥梁的建设与使用成本,更好的促进了桥梁行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包括桥墩与桥面,该桥面与河堤接触,在桥墩与桥面之间还设置有底座,在桥墩上还设置有导向柱。作为优选,所述桥墩的顶面比河道平均水位高3-5米,该桥墩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桥面的下方。进一步的,上述导向柱设置在桥墩上,每个桥墩上至少设置有一对导向柱,每对导向柱均以桥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每根导向柱的下端均与桥墩固为一体。再进一步的,上述底座的数量大于桥墩的数量,桥面下侧与桥墩对应的位置处均固定有一个底座,且该底座至少被相应桥墩上的一对导向柱贯穿,其余的未设置在桥面下侧与桥墩对应位置处的底座则平均分布在桥面的下侧的其他位置上。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呈船形,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空腔,且底座的内部空腔不与外界大气相连通。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内部空腔中真空、填充空气或者填充比重比大气小的气体。作为优选,所述桥面固定在底座上侧,桥墩的上表面到河堤的高度和底座与桥面的总高度相同。更进一步的,上述桥面的两侧与河堤的连接位置处还设置有贴合片,该贴合片沿桥面与河堤的接触面设置。作为优选,所述贴合片的上表面向上凸起,该贴合片的下表面同时设置在河堤与桥面上,贴合片与桥面固为一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在桥墩与桥面之间设置有底座,底座能够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带着桥面一起上升,在汛期水面上升时,很好的避免了桥面被水流直接冲击,提高了桥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桥梁所需检修的频率,提高了经济效益;(2)本技术的导向柱能够很好的对底座与桥面进行导向,使得底座与桥面能够沿着导向柱上浮或者下降,避免了人工的调整过程,使得本技术更易于使用,同时还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3)本技术贴合片很好的覆盖了桥面与河堤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避免了物品落入间隙之中给人带来损失,同时该贴合片还能起到减速带的作用,能够使得过往的车辆降低行驶的速度,提高了桥梁使用的安全性;(4)本技术不需要建设引桥与较高的桥墩,同时也不需要频繁的拆除与重装,很好的降低了建设与使用所需投入的成本,拥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桥壤;2、底座;3、桥面;4、导向柱;5、贴合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包括桥墩I与桥面3,该桥面3与河堤接触,在桥墩I与桥面3之间还设置有底座2,在桥墩I上还设置有导向柱4。上述导向柱4设置在桥墩I上,每个桥墩I上至少设置有一对导向柱4,每对导向柱4均以桥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每根导向柱4的下端均与桥墩I固为一体。所述底座2的数量大于桥墩I的数量,桥面3下侧与桥墩I对应的位置处均固定有一个底座2,且该底座2至少被相应桥墩I上的一对导向柱4贯穿,其余的未设置在桥面3下侧与桥墩I对应位置处的底座2则平均分布在桥面3的下侧的其他位置上。上述桥面3的两侧与河堤的连接位置处还设置有贴合片5,该贴合片5沿桥面3与河堤的接触面设置。导向柱能够很好的对底座与桥面进行导向,使得底座与桥面能够沿着导向柱上浮或者下降,避免了人工的调整过程,使得本技术更易于使用,同时还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所述桥墩I的顶面比河道平均水位高3-5米,该桥墩I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匀分布在桥面3的下方。所述底座2呈船形,底座2的内部设置有空腔,且底座2的内部空腔不与外界大气相连通。所述底座2的内部空腔中填充空气。船形的底座能够很好的降低水流对底座的冲击力,同时还能很好的将水流向两边分流,进而使得水流中的杂质从底座两侧顺利通过,很好的增加了底座的使用寿命。底座的空腔能够让底座拥有更好的浮力,进一步降低了底座的重量,提高了底座的浮力。所述桥面3固定在底座2上侧,桥墩I的上表面到河堤的高度和底座2与桥面3的总高度相同。所述贴合片5的上表面向上凸起,该贴合片5的下表面同时设置在河堤与桥面3上,贴合片5与桥面3固为一体。贴合片很好的覆盖了桥面与河堤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避免了物品落入间隙之中给人带来损失,同时该贴合片还能起到减速带的作用,能够使得过往的车辆降低行驶的速度,提高了桥梁使用的安全性。建设时,先通过历史水位的分析与判断来决定桥墩的设置高度,再通过所需的桥梁架设长度来确定桥墩的个数以及设置位置,设置好桥墩后再在桥墩上设置相应数量的底座以及贯穿该底座的导向柱,最后在底座上侧设置桥面,使得桥面与河堤平齐,再将其余的底座平均设置在桥面的下侧,最后在桥面与河堤的交接处设置贴合片,如此便能很好的建造本技术。日常使用时,桥墩上的底座直接固定在桥墩的上侧,车辆直接经过桥面一侧的贴合片上桥,在桥上正常行驶,再通过桥面另一侧的贴合片后下桥,如此便可很好的使用本技术。汛期时,水面上涨淹没桥墩与部分的底座,整个桥面在底座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与河堤分离,同时设置在桥墩上的底座在导向柱的引导下沿导向柱向上浮起,很好的避免了桥面被水流直接冲击。在此期间,桥面与河堤分离,桥梁禁止使用。汛期结束后,底座在导向柱的引导下随着水面下降,最终又落回桥墩上,桥面又可继续正常使用。另外,桥墩的上表面比平均水位高3-5米,使得本技术在水位小范围波动时依旧可以正常使用,提高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价值。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底座的空腔中抽成真空或者填充比重比大气小的气体。如此使得空腔拥有更高的浮力,进一步提高了底座的上浮能力,降低了所需设置的底座数量,进而节省了建设成本,更好的提高了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技术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技术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与堤岸平齐设置的桥梁,包括桥墩(1)与桥面(3),其特征在于,该桥面(3)与河堤接触,在桥墩(1)与桥面(3)之间还设置有底座(2),在桥墩(1)上还设置有导向柱(4);所述桥墩(1)的顶面比河道平均水位高3‑5米,该桥墩(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桥墩(1)均匀分布在桥面(3)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菁颖刘明
申请(专利权)人:刘菁颖刘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