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感测面板及其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611952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及其设计方法,其中,控制点感测面板包含:基板;M×N个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基板的一表面上;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第一感应电极;M×N个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以及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连接有M个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第一感应电极与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N个电极邻近区,且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为控制物体的一端点宽度的0.5倍至4.5倍。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增加信号线数量的情况下能准确地感测出控制点的位置信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式触控面板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常见的触控面板大致可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以及电容式触控面板。当使用者以手指或是导电物体接近或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电容式触控面板上的电容值会发生对应的变化,利用这样的电容值变化便可进行触控位置的感测以及计算。传统二维式电容感测触控面板主要由沿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排列的两组感测垫构成,两组感测垫在彼此交错的部分以绝缘材料将两者隔绝而形成电容。二维式电容感测触控面板是目前电容感测触控面板的主流技术,主因是可以同时侦测多个触控点而满足多点触控的市场需求。但是,传统二维式电容感测触控面板的制程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在两组感测垫在彼此交错的部分以绝缘材料将两者隔绝而形成电容,因此造成成本增加。另外,二维式电容感测触控面板的传统感测技术需要透过增加感测垫的数量以及缩小感测垫的面积来达到感测分辨率的增加,因此将造成负责感测的驱动电路脚位增加,进而造成硬件成本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成本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应用于一控制物体的控制点侦测,包含: 一基板; MXN个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表面上; 一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 MXN个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连接有M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XN个电极邻近区,且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为所述控制物体的一端点宽度的0.5倍至4.5倍。其中,相同垂直线上的M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延伸出M条信号线并构成一组信号线组,而N条垂直线对应有N组信号线组,每组信号线组中相同水平线的N个信号线电性并联至M个信号输出入端中对应的一信号输出入端上。其中,所述N组信号线组分别通过对应的绕线区域,所述绕线区域位于相邻电极邻近区之间。其中,具有一未绕线区域,所述未绕线区域中设置有假透明导线结构。其中,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系分别具有复数条子电极,所述子电极交错构成所述电极邻近区。其中,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大于所述控制物体的所述端点宽度,所述子电极沿一方向的有效面积递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应用于一控制物体的控制点侦测,包含: 一基板,定义有MXN个感测单元; MXN个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表面上; 一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 MXN个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串接有M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XN个电极邻近区且分别位于所述MXN个感测单元中,且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为任一感测单元的面积为1/3到1/2之间。其中,相同垂直线上的M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延伸出M条信号线并构成一组信号线组,而N条垂直线对应有N组信号线组,每组信号线组中相同水平线的N个信号线电性并联至M个信号输出入端中对应的一信号输出入端上。其中,所述N组信号线组分别通过对应的绕线区域,所述绕线区域位于相邻电极邻近区之间。其中,具有一未绕线区域,所述未绕线区域中设置有假透明导线结构。其中,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系分别具有复数条子电极,所述子电极交错构成所述电极邻近区。其中,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大于所述控制物体的所述端点宽度,所述子电极沿一方向的有效面积递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应用于一控制物体的控制点侦测,包含: 一基板; MXN个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表面上; 一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 MXN个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串接有M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XN个电极邻近区,且相邻电极邻近区的间距为所述控制物体的端点宽度的1/2到3/2之间。其中,相同垂直线上的M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延伸出M条信号线并构成一组信号线组,而N条垂直线对应有N组信号线组,每组信号线组中相同水平线的N个信号线电性并联至M个信号输出入端中对应的一信号输出入端上。其中,所述N组信号线组分别通过对应的绕线区域,所述绕线区域位于相邻电极邻近区之间。其中,具有一未绕线区域,所述未绕线区域中设置有假透明导线结构。其中,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系分别具有复数条子电极,所述子电极交错构成所述电极邻近区。其中,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大于所述控制物体的所述端点宽度,所述子电极沿一方向的有效面积递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设计方法,所述控制点感测面板可应用于一控制物体的控制点侦测,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输入一基板的尺寸以及所述控制物体的端点宽度;以及根据所述基板的尺寸以及所述控制物体的端点宽度而产生出一电极布局构造, 其中,所述电极布局构造可形成于所述基板之一表面上;所述电极布局构造包含有MXN个第一感应电极、MXN个第二感应电极、一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以及一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所述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所述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连接有M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XN个电极邻近区且分别位于MXN个感测单元中,且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为所述控制物体的一端点宽度的0.5倍至4.5倍,或者是相邻电极邻近区间的宽度为所述控制物体的端点宽度的1/2到3/2之间。其中,所述电极布局构造中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系分别具有复数条子电极,所述子电极交错构成电极邻近区,当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大于所述控制物体的所述端点宽度时,所产生出的所述电极布局构造中的所述子电极沿一方向的有效面积递减。其中,所述电极布局构造中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为任一感测单元的面积的1/3到1/2之间。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带来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节省成本,在不增加信号线数量的情况下能准确地感测出控制点的位置信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点感测面板,应用于一控制物体的控制点侦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板;M×N个第一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表面上;一第一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M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并联有N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M×N个第二感应电极,形成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以及一第二信号输出入端组,包含有N个信号输出入端,其中任一个信号输出入端至少电性连接有M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而相邻近且同平面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间构成M×N个电极邻近区,且所述电极邻近区中的任一电极邻近区所占面积的任一边长为所述控制物体的一端点宽度的0.5倍至4.5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师贤
申请(专利权)人:新益先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