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板式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0646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板式热交换器(100)是在多个传热板(7)之间交替地形成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11)和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12),至少在第1流路(11)设有内翅片(6)的板式热交换器。另外,板式热交换器(100)在内翅片(6)中的与传热板(7)相向的范围以及在传热板(7)上沿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有比内翅片(6)的翅片部之间的尺寸小的凹槽(8、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板式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板式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在2片侧板之间经规定的间隔层叠多个传热板,在形成于这些传热板之间的空间中交替地形成供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和供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另外,在这样的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中,还提出了为了提高传热性能而在流路内设有内翅片的板式热交换器,例如,提出了这样的板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构成为,将多个传热板1、1...层叠成在该传热板1、1...之间形成相邻的第1流路2、2...以及第2流路3、3...,分别在上述第1流路2、2...和上述第2流路3、3...流通的第1流体X和第2流体Y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第1流路2、2...以及第2流路3、3...中分别配设促进传热且使传热面积增大的内翅片4、4...,通过夹装形状设计的自由度高的内翅片4、4...,促进构成流路2、3的传热板1、1...之间的传热,且还增大传热面积。”(参见专利文献1)。另外,在流路内设有内翅片的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中,还提出了这样的板式热交换器,例如,“油冷却器的芯部1通过交替地层叠基本的形状相同的多数第1芯板5和第2芯板6,而在各芯板5、6之间交替地构成油流路7和冷却水流路8。在油流路7中分别夹入翅片板11。以从油流路7看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在第1芯板5设有第1突条部31,在第2芯板6设有第2突条部32,相对于油的流动交替地定位。”(参见专利文献2)。另外,在流路内设有内翅片的以往的热交换器中,还提出了将2片传热板作为1根扁平管而形成的热交换器,例如,还提出了这样的热交换器,“在扁平管1的平面部1a,将相对于长边方向倾斜的多个冷凝水流下用的倾斜槽7形成为其下游端到达管的曲面部1b,在该扁平管1的外面侧形成凸条7a。而且,将内翅片6插入扁平管1内。”(专利文献3)。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5375号公报(摘要、图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07410号公报(摘要、图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94382号公报(摘要、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在设有内翅片的流路内,在第1流体(例如制冷剂)从蒸气向液体冷凝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由第1流体加热第2制冷剂(例如水)的情况下,上述第2制冷剂在与供第1流体流动的该流路邻接的流路中流动,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记载的热交换器中存在下述那样的技术问题。专利文献1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与传热板的传热面以及内翅片的传热面相向(相接)的范围成为平的(平坦的)。由此,在第1流体流动的流路中,在与传热板的传热面以及内翅片的传热面相向(相接)的范围容易形成冷凝液的液膜。由此,存在该液膜成为热阻力,从第1流体向第2流体的热传导率下降的问题点。另一方面,在引用文献2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中,在传热板的传热面形成有突条部(突条部31、32),在引用文献3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也在扁平管的传热面形成有倾斜槽(倾斜槽7)。由此,这些热交换器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相比,能够抑制在与传热板的传热面以及内翅片的传热面相向(相接)的范围形成液膜。但是,由于引用文献2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突条部相对于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垂直地形成,所以,被保持于突条部的冷凝液的排液性恶化。由此,引用文献2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存在滞留在突条部的冷凝液成为热阻力,从第1流体向第2流体的热传导率下降的问题点。另外,引用文献3记载的热交换器的倾斜槽相对于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倾斜,并且,被断续地形成。由此,引用文献3记载的热交换器中,被保持于倾斜槽的冷凝液容易滞留,该滞留的冷凝液成为热阻力。因此,引用文献3记载的热交换器也与专利文献2记载的板式热交换器同样,存在从第1流体向第2流体的热传导率下降的问题点。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技术问题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所述板式热交换器能够抑制以冷凝液的液膜形成为起因的热传导率的下降,还能够抑制以冷凝液的滞留为起因的热传导率的下降。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板式热交换器是在2片侧板之间,经规定的间隔层叠多个形成有平的传热面的传热板,在形成于上述侧板和上述传热板之间以及各上述传热板之间的空间中,第1流体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和与上述第1流体不同的第2流体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交替地连通,供上述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和供上述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交替地形成,至少在上述第1流路中,在与上述传热面相向的范围设有内翅片,其中,在上述第1流路中的上述内翅片的设置范围,在上述内翅片中的与上述传热板相向的范围以及上述传热板中的至少一方,沿上述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有比上述内翅片的翅片部之间的尺寸小的多个凹槽。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冷冻循环装置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例如,当在设有内翅片的第1流路内,第1流体(例如制冷剂)从蒸气向液体冷凝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流体的冷凝液膜保持于凹槽,将第1流体的冷凝液膜汇集于凹槽。由此,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在与传热板的传热面以及内翅片的传热面相向(相接)的范围形成液膜。或者,本专利技术能够使在与传热板的传热面以及内翅片的传热面相向(相接)的范围形成的第1流体的冷凝液膜变薄。因此,本专利技术能够提高从第1流体向第2流体的热传导率。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凹槽沿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由此,被保持于凹槽的第1流体的冷凝液容易向下游侧流动,来自凹槽的第1流体的冷凝液的排液性提高。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还能够抑制第1流体的冷凝液滞留于凹槽而从第1流体到第2流体的热传导率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设在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内翅片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V部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板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相当于图3的V部的位置的放大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板热交换器的传热板以及内翅片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W部放大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板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传热板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回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1的板式热交换器100是在流路设有内翅片6的板式热交换器。而且,本实施方式1的板式热交换器100的特征之一在于,在内翅片6形成凹槽8,在传热板7形成凹槽9。下面,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1的板式热交换器100,首先,说明以往的一般的板式热交换器200(也就是,没有形成本实施方式1的凹槽8、9的板式热交换器)。其后,一面与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200进行比较,一面对本实施方式1的板式热交换器100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板式热交换器100以及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200时,对发挥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设在该板式热交换器的内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板式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在2片侧板之间,经规定的间隔层叠多个形成有平的传热面的传热板,在形成于上述侧板和上述传热板之间以及各上述传热板之间的空间中,用于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体流入端口以及第1流体流出端口和用于与上述第1流体不同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体流入端口以及第2流体流出端口交替地连通,供上述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和供上述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交替地形成,至少在上述第1流路中,在与上述传热面相向的范围设有内翅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流路中的上述内翅片的设置范围中,在上述内翅片中的与上述传热板相向的范围以及上述传热板中的至少一方,沿上述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有比上述内翅片的翅片部之间的尺寸小的多个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在2片侧板之间,经规定的间隔层叠多个形成有平的传热面的传热板,在形成于上述侧板和上述传热板之间以及各上述传热板之间的空间中,用于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体流入端口以及第1流体流出端口和用于与上述第1流体不同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体流入端口以及第2流体流出端口交替地连通,供上述第1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和供上述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交替地形成,至少在上述第1流路中,在与上述传热面相向的范围设有内翅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流路中的上述内翅片的设置范围中,在上述内翅片的表面中的与上述传热板的传热面相向的范围以及上述传热板的传热面中的至少一方,沿上述第1流体的流动方向形成有深度比上述内翅片和上述传热板的厚度小的凹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凹槽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凹槽从开口部到底部宽度变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凹槽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上述凹槽从开口部到底部宽度变大。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凹槽的流路中形成有流入口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东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