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013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主要由主座、卡座及底盖所构成;主座内部穿设调整带体,且座体上部两侧分别设穿孔,以利固定带体的穿设,座体颈部外侧设数凸条,且于座体两侧设凹槽,而于每一凹槽两边分别设卡掣孔,以利底盖的卡掣块卡合;一卡座,其两侧边分别设一三角凸块,以将调整带体定位于主座内部,并于块体两端侧分别以连接柱固设推动片体,又于推动片体外侧设数凸块;底盖,其四角分别设卡掣块,且于中心处设一套筒,并穿设一弹性体,以让卡座产生复归的作用。据此,具有只要单手推动卡座的推动片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下,且只要一手捏住主座两侧的凸条,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上的操作便利之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婴儿车调整装置,特别指由主座、卡座及底盖所构成的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的的。
技术介绍
惯用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078205106号的婴儿车靠背调整杆的改良,主要包含有一后支撑架双侧下端枢设有固定座,于中段适处固定有连接横杆并由穿入调整杆上开设可供调整杆在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的长条槽,且于调整杆上与由支撑架上所穿置固设的一对栓体间挂掣一恢复弹簧成双端弹性迫紧状态,该调整杆下方相对于固定座的孔口,使其未端适当处形成的卡块能置于孔口的若干卡制槽体之内而固定,以达成多角度调整及收折的功效,然而上述的零组件过于繁多,造成组设时的不易,进而增加时间成本,增加生产者的成本,且操作上并无便利性,因此,所以使用者逐渐降低此类婴儿车靠背调整杆的使用率。有鉴于上述缺失弊端,本技术人认为其有急待改正的必要,遂以其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制造的多年经验,及其一贯秉持具有的优良设计理念,针对以上不良处加以研究创作,在经过不断的努力后,终推出本技术的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其以更正优良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其只要单手推动卡座的推动片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下,且只要一手捏住主座两侧的凸条,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上。根据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主要由主座、卡座及底盖所构成;其特征在于主座,为一内部为具有双凹面叉形的中空座体,其内部穿有调整带体,且座体上部两侧分别具有用以固定带体穿置的穿孔;座体颈部外侧具有便于使用者握拿的数凸条,且座体两侧具有供卡座向内滑动的凹槽,每一凹槽两边分别具有用以卡合底盖卡掣块的卡掣孔;卡座,为一块体,其两侧边分别具有一用以将调整带体定位在主座内部的三角凸块,块体两端侧分别具有连接柱,以及由连接柱固定的推动片体,推动片体外侧具有用以推动卡座的数凸块; 底盖,为一矩形下块体,其四角分别具有用以卡合主座卡掣孔的卡掣块,底盖盖合在主座的底部,且底盖中心处具有一套筒,其中穿有一用以使卡座复归的弹性体。本技术功能及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于使用实施时,具有只要单手推动卡座的推动片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下,且使用者只要一手捏住主座两侧的凸条,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即可将躺床调整倾斜向上的便于操作的优点,符合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零件分解立体图图2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4本技术实施于婴儿车的示意图图5本技术实施于躺床的剖面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躺床倾斜向下的示意图图7本技术实施滑动推动片体的示意图图8本技术实施滑动推动片体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请参阅图1〕,主要由主座1、卡座2及底盖3所构成;其中主座1,指内部大致为具有双凹面的叉形(><形)中空的座体11,其内部可穿设调整带体111,且于座体11上部两侧分别设有穿孔12,以利固定带体121的穿设,又于座体11颈部外侧设有数凸条13,以便于使用者握拿,且于座体11两侧设有凹槽14,供卡座2向内滑动,而于每一凹槽14两边分别设有卡掣孔15,以利底盖3的卡掣块32卡合;卡座2,指一块体21,且于块体21两侧边分别设有一三角凸块22,以将调整带体111定位于主座1内部,并于块体21两端侧分别以连接柱23固定推动片体24〔如图7所示〕,又于推动片体24外侧设有数凸块241,以利于使用者推动卡座2;底盖3,指矩形的下块体31,于下块体31四角分别设置卡掣块32,以卡合于主座1的卡掣孔15,进而让底盖3盖合于主座1的底部,且于下块体31的中心处设置一套筒33,并穿设一弹性体34,以让卡座2产生复归的作用。组设实施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时,首先,将两调整带体111穿设于座体11内部,然后将卡座2的块体21置入座体11内部的两调整带体111间,卡座2的三角凸块22恰抵住调整带体111,且让连接柱23滑入凹槽14中,再将弹性体34穿设于底盖3的套筒33,并将底盖3盖合于主座1的底部,直至卡掣块32卡合于主座1的卡掣孔15,此时调整带体111顺着底盖3露出于外,而内侧的调整带体111一开始固设一固定片体42,随后两调整带体111沿着躺床4将端末固定于婴儿车的骨架杆41〔如图4及图5所示〕,再将两调整带体111另一端末相互连接固合,最后再将固定带体121穿设于穿孔12,穿设后将固定带体121固定于固定片体42上,以成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如图2所示〕;使用实施时,若要将躺床4调整向下时〔请参阅图6〕,使用者即利用手指按住卡座2的推动片体24,并向外推动〔如图7所示〕,调整带体111即脱离卡座2的三角凸块22的抵住〔如图8所示〕,此时调整带体111即调整增加围绕躺床4的长度,进而让躺床4倾斜向下,直到适合角度,使用者放开卡座2的推动片体24,而弹性体3 4推动卡座2复归,让卡座2的三角凸块22再度抵住调整带体111,使其定位,反之,若要躺床4向上倾斜时,使用者只要一手捏住主座1两侧的凸条13,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111,此时因为调整带体111迫压卡座2,使得调整带体111调整减少围绕躺床4的长度,进而令躺床4调整向上,直到适合角度,使用者放开调整带体111,而弹性体34推动卡座2复归,让卡座2的三角凸块22再度抵住调整带体111,使其定位,因此,此组合设计,将助于方便调整婴儿车的躺床4倾斜角度,只要单手推动卡座2的推动片体24,即可将躺床4调整倾斜向下,且使用者只要一手捏住主座1两侧的凸条13,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111,即可将躺床4调整倾斜向上优点,实具有相当的便利性及实用性,以迎合广大使用者需求的婴儿车倾躺调整。本技术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其于主座1、卡座2及底盖3作为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的改良,见诸同范畴产品未曾思及、作为的新颖性,且使用功效增进确实,并可于使用时,将助于方便调整婴儿车的躺床4倾斜角度,只要单手推动卡座2的推动片体24,即可将躺床4调整倾斜向下,且使用者只要一手捏住主座1两侧的凸条13,另一手向外拉动调整带体111,即可将躺床4调整倾斜向上优点,为具备新型专利要件及符合产业利用性的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综上所述,当知本技术具有新颖性,且本技术未见之于任何刊物,符合专利法的规定。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主要由主座、卡座及底盖所构成;其特征在于主座,为一内部为具有双凹面叉形的中空座体,其内部穿有调整带体,且座体上部两侧分别具有用以固定带体穿置的穿孔;座体颈部外侧具有便于使用者握拿的数凸条,且座体两侧具有供卡座向内滑动的凹槽,每一凹槽两边分别具有用以卡合底盖卡掣块的卡掣孔;卡座,为一块体,其两侧边分别具有一用以将调整带体定位在主座内部的三角凸块,块体两端侧分别具有连接柱,以及由连接柱固定的推动片体,推动片体外侧具有用以推动卡座的数凸块;底盖,为一矩形下块体,其四角分别具有用以卡合主座卡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倾躺调整装置,主要由主座、卡座及底盖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主座,为一内部为具有双凹面叉形的中空座体,其内部穿有调整带体,且座体上部两侧分别具有用以固定带体穿置的穿孔;座体颈部外侧具有便于使用者握拿的数凸条,且座体两侧具有供卡座向内滑动的凹槽,每一凹槽两边分别具有用以卡合底盖卡掣块的卡掣孔;    卡座,为一块体,其两侧边分别具有一用以将调整带体定位在主座内部的三角凸块,块体两端侧分别具有连接柱,以及由连接柱固定的推动片体,推动片体外侧具有用以推动卡座的数凸块;    底盖,为一矩形下块体,其四角分别具有用以卡合主座卡掣孔的卡掣块,底盖盖合在主座的底部,且底盖中心处具有一套筒,其中穿有一用以使卡座复归的弹性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全凯
申请(专利权)人:蔚冠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