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和变频空调室外机,该散热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的电路板(1)、安装支架(2)、电子元器件(3)和散热器(4),电子元器件从安装支架的一侧穿过连接到另一侧的电路板上,散热器抵接于电子元器件的表面;电路板与安装支架之间的接触面上形成有用于减少相互接触面积的锯齿结构(21)。此外还可包括电控盒(5),各部件依次叠置于电控盒中,散热器从电控盒中伸出,电控盒上形成有朝向散热器的进风风道(7)。此散热结构通过电控盒安装到机箱(9)内,临近室外机风轮(12)。其中,由于设计了锯齿结构,使得防积水效果佳,通过安装结构和风道设计,很好地改善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以路板的表面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频空调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变频空调室外机及其内安装的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变频空调的心脏是变频压缩机,频率越高压缩机效能越高,为了保证压缩机高频运行,压缩机的控制器件必须具备可靠的散热效果,才能保证压缩机可靠运行,同时才可以使用小功率压缩机开发大功率产品,大幅降低产品成本。因此,变频空调的散热问题始终是制冷行业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变频模块的散热。变频模块的散热是通过吸收变频模块上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并利用风带走,变频模块的散热技术是衡量变频空调技术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决定了变频空调器的可靠性和品质。现有技术中,变频模块的散热结构具有多种形式,但通常将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及散热器均安装在一个支架上,利用支架安装到空调室外机的机箱内壁上。然而,由于电子元器件的发热量大,室外机风轮对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一直不好,而且水气等容易凝结、积淀在电路板与支架的接触部位,在高温快速烘干下形成水溃斑块,甚至造成电路板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的缺陷与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以及应用该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的变频空调室外机,该散热结构的结构紧凑,散热效果好且具有防积水功能。为实现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组装的电路板、安装支架、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所述电子元器件从所述安装支架的一侧穿过该安装支架连接到另一侧的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散热器抵接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表面;其中,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安装支架之间的接触面上形成有用于减少相互接触面积的锯齿结构。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周向边缘的表面形成有构成所述锯齿结构的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锯齿。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还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的定位安装结构,所述电子元器件安装在相应的所述定位安装结构上并且该电子元器件的所述表面朝向所述散热器凸出于所述安装支架的相应侧面。优选地,该散热结构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路板、安装支架、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依次叠置于电控盒中,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电控盒中伸出,所述电控盒上形成有朝向所述散热器的进风风道。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基板和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基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支架并抵接所述电子元器件的表面,所述散热翅片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电控盒外伸出。优选地,所述基板的厚度不小于8mm。更优选地,所述基板的厚度为8mm?12mm,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的间距为3臟?5臟。优选地,所述电控盒的顶部和底部均形成为贯通开口,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翅片从所述电控盒的底部开口向外伸出;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内部形成有所述进风风道的通风构件,该通风构件安装在所述电控盒的底部并邻接所述散热翅片。优选地,所述电控盒包括周向外壳,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周向外壳的顶面相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电控盒内,所述周向外壳上形成有次风口,通过该次风口进入的气体对所述电路板的表面进行散热,所述次风口与所述通风构件中的所述进风风道位于所述电控盒的所述周向外壳的同一侧。在上述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频空调室外机,该室外机包括箱体,该箱体的一侧为箱体进风口,另一侧设有出风网罩,所述箱体内设有室外机风轮,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隔板以及上述的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所述室外机风轮与所述箱体进风口之间以间隔出进风腔室,所述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中,所述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构成变频模块,该变频模块通过所述电控盒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以紧邻所述室外机风轮,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进风腔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中,首先通过改进设计的安装支架,能够很好地定位安装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尤其是安装支架与电路板之间形成有减少相互接触面积的锯齿结构,接触面积小,通风效果好,使得水汽等不易聚集,容易沿着锯齿流动,防积水效果佳,而且由于接触面积小,装配平稳,不易起翘。其次将安装支架安装在电控盒内,通过电控盒可方便地安装到室外机机箱内,而且通过在电控盒上设计对准散热器的进风风道,使得箱体进风口进入的风能够集中地吹向散热器,很好地改善了散热效果;还可在电控盒上设计吹向电路板表面的次风口,有效改善电路板的表面散热。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支架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控盒的立体图;图3为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电路板、安装支架、电子元器件和散热器等组件依次叠置组装成电路模块时的装配过程图;图5为电路模块组装后再与电控盒以及通风构件装配成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时的装配过程图;图6为图5所示的组件装配后的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的示意图,显示了该散热结构的进风一侧;图7与图6类似,但装配结构的观察视角不同,显示了散热结构的排风一侧;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变频空调室外机的立体图;图9为图8所示的变频空调室外机的结构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I电路板2安装支架3电子元器件4散热器5电控盒6通风构件7进风风道8次风口9箱体10箱体进风口11隔板12室外机风轮13出风网罩21锯齿结构41基板42散热翅片51周向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组装的电路板1、安装支架2、电子元器件3和散热器4,电子元器件3从安装支架2的一侧穿过该安装支架2连接到另一侧的电路板I上,散热器4抵接于电子元器件3的表面;其中,电路板I与安装支架2之间的接触面上形成有用于减少相互接触面积的锯齿结构21。如前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安装支架2与电路板I之间均是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且室外机风轮12吹出的风相对更难以吹拂到二者的接触缝隙处,因而造成水汽容易凝结和聚集于接触缝隙处,最终在高温蒸发下容易产生水溃,乃至造成电路短路。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中首先对此进行了改进设计,特别设计了锯齿结构21以防止积水的问题,由于电路板I仅与安装支架2上的锯齿结构21接触,也就是与各个锯齿抵接,相较于完整的平面接触,接触面积减少了至少一大半。而且由于相邻锯齿之间存在齿槽,当电路板I上存有积水时,大部分均可通过锯齿间的齿槽或缝隙流出并被高温蒸发。此外,由于减少了接触面积,即使采用轻量化的塑料材质的安装支架2在高温下产生了局部变形,锯齿结构21也能有效减轻变形带来的装配不平稳问题,使电路板I不易起翘,优化了结构和装配性能。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安装支架2的凸出的周向边缘的表面形成有构成锯齿结构21的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锯齿。图中的多个锯齿眼周向连续分布,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锯齿也可分段间隔布置。此外,安装支架2上还形成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组装的电路板(1)、安装支架(2)、电子元器件(3)和散热器(4),所述电子元器件(3)从所述安装支架(2)的一侧穿过该安装支架(2)连接到另一侧的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散热器(4)抵接于所述电子元器件(3)的表面;其中,所述电路板(1)与所述安装支架(2)之间的接触面上形成有用于减少相互接触面积的锯齿结构(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怀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