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191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升降小车,包括位于上下位置的框架式的升降座和底座、车轮组及拉升装置,底座至少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底座和升降座上下对应的两组横向侧边通过转动连杆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升降座转动时可分别坐在底座的不同平面上;拉升装置包括固定在底座竖向侧边上的拉升座、拉升座上安装的带有拉杆的旋转机构,以及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和竖向侧边的连接件,拉动拉杆可通过旋转机构和连接件带动所述升降座作升降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升降小车可以实现对固定在其上的物品的升降,从而可以将物品直接稳定地放置在地面上,然后方便地抬起运走。(*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小车,尤指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小车。
技术介绍
在一些展览、演示活动中,需要将产品运输到现场并加以固定,活动结束后,再拆卸运输回来。现在的一般做法是把产品搁置在小车上拉动,产品独立固定。当产品较大且时,就需要使用角钢和螺栓来固定,这受到场地的限制,并且拆卸时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升降小车,可以对小车上的物品进行升降。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小车,包括框架式的底座和车轮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方的框架式的升降座,以及拉升装置,其中所述底座至少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所述底座和所述升降座上下对应的两组横向侧边通过转动连杆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升降座在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轨迹的两端分别坐在所述底座高度不同的平面上;所述拉升装置包括拉升座、旋转机构、连接件和拉杆,所述拉升座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一个竖向侧边上,所述旋转机构安装在拉升座上,所述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升降座的连接,所述拉杆固定在所述旋转机构上,并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连接件带动所述升降座作升降运动;所述车轮组包括至少三个车轮,分别安装在所述小车底部。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拉升装置下装有前轮,所述旋转装置通过一转轴固定在前轮轴上,所述转轴穿过所述拉升座,并在与拉升座之间安装有一滑套。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旋转机构由通过连接板连接起来的两块平行的扇形片构成,所述扇形片的圆心部位销接在所述转轴上,并在圆周上形成容入所述连接件的凹槽。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连接件是弯曲成有开口的矩形的环状体,两端分别套在所述扇形片的凹槽内和所述升降座侧边的套筒内。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凹槽的底部形成两个相对的半圆槽,供所述环状体卡入其中。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拉杆固定在所述连接片上,并在端部形成一个手柄。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底座至少包括两个竖向侧边,以及上表面高于所述竖向侧边的横向侧边,所述升降座至少包括两个竖向侧边和两个下表面底于所述竖向侧边的横向侧边,所述升降座的横向侧边在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轨迹的两端,分别坐于所述底座的的竖向侧边和横向侧边上。上述小车可具有以下特点所述升降座在所述拉伸装置的一侧上向外连接了带有上定位孔的定位板,在所述底座的相应位置也开设了两个下定位孔,升降座在升、降位置时,销钉穿过所述上定位孔后,可分别穿入所述两个下定位孔中。由上可知,本技术的升降小车可以实现对固定在其上的物品的升降,从而可以将物品直接稳定地放置在地面上,然后方便地抬起运走,本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地利用拉杆来实现对小车前进方向的灵活控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小车的主视图;(左侧有局部剖视)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小车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小车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升降小车的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和3所示,本实施例的小车由底座1、升降座2、拉升装置3和车轮组组成。如图1所示,底座1包括两根截面弯曲成矩形的型钢构成的下竖杆11,两根通过下竖杆11端面固定的角钢构成了下横杆12,角钢的水平边贴于下竖杆11底面。底座1的两根下竖杆11的一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后轮41。升降座2包括两根型钢构成的上竖杆21,一根截面弯曲为矩形,一根为C形,两根通过上竖杆21端面固定的角钢构成了上横杆22,角钢的水平边贴于上竖杆21的上表面。底座1和升降座2之间通过四个联杆13连接,每根上横杆12和下横杆22之间通过两个联杆13相连,连接处均采用转动副,构成一种平行四边形的机构,使得升降座2可以升降,且在运动时保持水平姿态。如图3所示,两根上横杆21离小车中轴的间距大于两根下横杆11离小车中轴的间距。如图1所示,两根上竖杆21和对应的下竖杆11在轴向上错开。使得联杆13顺时针转动时,升降座2可以向右下方移动,最后坐在底座1下横杆22的水平面上,通过对各部件尺寸的设计,使得升降座2在最高点时,其底面高于底座1下竖杆11的上表面,在最高点处向逆时针运动后,可使得升降座3的底面坐在底座1下竖杆11的上表面上。拉升装置3包括拉升座31、转轴32、滑套33、固定环34、销轴35、旋转件36、拉杆37和拉升环38。拉升座31由固定在左侧下竖杆11中部上的C形型钢构成,并在前端形成有贯通的通孔,转轴32销接在两个前轮42之间的前轮轴43上,上部穿出拉升座31上的通孔,并开有一个销孔,滑套32安装在转轴32和拉升座31的通孔之间,相当于一个轴承,使得转轴32可以在滑套32内转动。固定环34穿过转轴32在轴向上将滑套32定位。旋转件36是由两块平行的扇形片361通过连接板362相连而成的,每个扇形片的圆心部位均开有连接孔,销轴35穿过两个连接孔和转轴32上的销孔将转轴32和拉升件连接在一起,每个扇形片361上部还开有异形槽363,用于套进拉升环38,异形槽363的底部形成两个相对的半圆槽,用于卡住拉升环38。拉升环38弯曲成有开口的矩形,上边卡入异形槽363中,下边套在左侧下竖杆11侧面伸出的套筒111中。拉杆37固定在旋转件36的连接板362上,图中只示出了一部分,该轴未端形成一个“T”型的手柄。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升降小车用来运输的门窗试验机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机架5固定在升降座2上,门框或窗框6则固定在机架4的侧面,其底部装有支架用于落在地面上。为了进一步使升降座2和底座1在升、降状态下能够避免意外情况下的错位,本技术还在升降座2的上竖杆21左侧上方向外连接了一个带有上定位孔212的定位板211,在底座1上相应位置开设了两个下定位孔(未示出),升降座2在升、降位置时,使得销钉穿过所述上定位孔212后可以分别穿入所述两个下定位孔中,即可固定升降座和底座的相对位置。运输时,先使升降座2处于高点(如1图所示),将机架5固定在升降座2上,拉着拉杆37的手柄使小车前进,并可通过转轴32的转动方便地改变前轮42的方向。在到达指定地点后,将拉杆37向后轮41方向转动,使得升降座2得以向右下方移动并最终坐在底座1的下横杆水平面上,机架5也随之下降,门窗框架6上的支座61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地面上,并和小车一起实现稳定的放置。而要再次移动时,将拉杆37朝远离后轮41的方向转动,通过旋转件36、拉升环38拉动升降座2上升直到坐到底座1下竖杆上,物品上的支座61也离开地面,就可以拉走小车了。如果只需要完成基本的升降要求,则可以旋转件直接固定在拉升座上,两个前轮装在底座左侧的下竖杆上就可以了。另外,实施例中底座和升降座用型钢形成的框架结构只是一种可选的构造,事实上,只要升降座能够通过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转动,分别坐在底座不同高度的平面上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升降小车,包括框架式的底座和车轮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方的框架式的升降座,以及拉升装置,其中所述底座至少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所述底座和所述升降座上下对应的两组横向侧边通过转动连杆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升降座在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轨迹的两端分别坐在所述底座高度不同的平面上;所述拉升装置包括拉升座、旋转机构、连接件和拉杆,所述拉升座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一个竖向侧边上,所述旋转机构安装在拉升座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小车,包括框架式的底座和车轮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方的框架式的升降座,以及拉升装置,其中:    所述底座至少具有高度不同的两个平面,所述底座和所述升降座上下对应的两组横向侧边通过转动连杆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机构,所述升降座在所述平行四边形机构运动轨迹的两端分别坐在所述底座高度不同的平面上;    所述拉升装置包括拉升座、旋转机构、连接件和拉杆,所述拉升座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一个竖向侧边上,所述旋转机构安装在拉升座上,所述连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旋转机构和所述升降座的连接,所述拉杆固定在所述旋转机构上,并通过所述旋转机构和连接件带动所述升降座作升降运动;    所述车轮组包括至少三个车轮,分别安装在所述小车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