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915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连杆,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弧形底杆(11),弧形底杆(11)的前部连接有前腿(2)的前下端,弧形底杆(11)的后部连接有后腿(8)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11)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前轮(1)及后轮(10)。它的前腿是整根杆件,加工制造容易,可使用圆管或方管作为杆件。(*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童车。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局92年10月14日公告了申请号为92215144.x的技术专利,该专利的前腿与前连杆在折叠过程中是活动连接的,因此导致活动连接处的铰链很难安放,并且只适用于方管的连接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腿为整根杆件的婴儿推车。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向连接两侧的侧支架的横连杆,所述的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且向下方凸起的弧形底杆,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可转动连接有前腿的前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有后腿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可向上翻转的前轮及后轮;所述的前腿的后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前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蓝框架的前端,所述的蓝框架向后方向延伸且蓝框架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的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前腿为一根完整的杆件,使得它有较少的塑料连接件,在折叠过程中干涉件少,前腿便于与车体一起进行整体造型设计。杆件既可采用方管,也可采用圆管,适用性强。当前轮和后轮向上翻转使得弧形底杆着地后,本技术可作为摇蓝车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为简单地表达本技术的结构,杆件在附图中用单线条表示;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打开时的侧支架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所示结构折叠到一半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所示结构完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打开时的侧支架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附图4所示结构完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轮;.前腿;.前扶手杆;.手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后腿;.蓝框架;.后轮;.弧形底杆;.前轮连接件;.后轮连接件。实施例参见附图1和附图4,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向连接两侧的侧支架的横连杆,所述的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且向下方凸起的弧形底杆,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可转动连接有前腿的前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有后腿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可向上翻转的前轮及后轮;所述的前腿的后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前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篮框架的前端,所述的篮框架向后方向延伸且篮框架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的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中部可转动连接。附图1中,所述的后腿的前上端横向延伸构成前扶手杆,也可以所述的后腿上可转动连接有前扶手杆,所述的前扶手杆上设有位置锁定机构,用于使前扶手杆处于不同的位置,这样前扶手杆可向下翻转到婴儿坐着时的脚底之下,不影响婴儿的上下。所述的前腿呈前凸的弧形,便于整个车体杆件的折叠。为了在车体打开时保持稳定,可在能相对位移的杆件之间设有锁定机构,只有锁定机构解锁后才能折叠车体,锁定机构可采用简单的挂钩结构。参见附图3,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前上方,所述的第二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后下方。参见附图1,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后下方,所述的第二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前上方。为了使前轮能够向上翻转,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设有前轮连接件,所述的前轮的轮轴连接于所述的前轮连接件上,所述的前轮连接件套在所述的弧形底杆上并绕弧形底杆可转动,所述的前轮连接件与弧形底杆之间设有锁定装置,使前轮可绕所述的弧形底杆翻转到弧形底杆的上方。为了使得后轮能够向上翻转,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后部设有后轮连接件,所述的后轮的轮轴连接于所述的后轮连接件上,所述的后轮连接件与设置于弧形底杆上的翻转轴相连接,使后轮可绕所述的翻转轴翻转到弧形底杆的上方。只有前轮及后轮都向上翻转到弧形底杆的上方,使弧形底杆能作前后方向的摇动,本童车才能作为摇篮车使用。参见附图1和附图3,所述的篮框架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后再向后方向延伸,使得篮框架上能连接篮框。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向连接两侧的侧支架的横连杆,所述的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且向下方凸起的弧形底杆,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可转动连接有前腿的前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有后腿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可向上翻转的前轮及后轮;所述的前腿的后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的下端,所述的第一连杆的上端与手推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前腿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蓝框架的前端,所述的蓝框架向后方向延伸且蓝框架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杆的一端,所述的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中部可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腿的前上端横向延伸构成前扶手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腿呈前凸的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相对位移的杆件之间设有锁定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前上方,所述的第二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后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后下方,所述的第二连杆与后腿的可转动连接处位于后腿的前上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前部设有前轮连接件,所述的前轮的轮轴连接于所述的前轮连接件上,所述的前轮连接件套在所述的弧形底杆上并绕弧形底杆可转动,所述的前轮连接件与弧形底杆之间设有锁定装置,使前轮可绕所述的弧形底杆翻转到弧形底杆的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底杆的后部设有后轮连接件,所述的后轮的轮轴连接于所述的后轮连接件上,所述的后轮连接件与设置于弧形底杆上的翻转轴相连接,使后轮可绕所述的翻转轴翻转到弧形底杆的上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腿上可转动连接有前扶手杆,所述的前扶手杆上设有位置锁定机构。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篮框架与第三连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后再向后方向延伸。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连杆,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弧形底杆(11),弧形底杆(11)的前部连接有前腿(2)的前下端,弧形底杆(11)的后部连接有后腿(8)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11)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前轮(1)及后轮(10)。它的前腿是整根杆件,加工制造容易,可使用圆管或方管作为杆件。文档编号B62B7/00GK2331556S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推车,包括两侧的侧支架、横向连接两侧的侧支架的横连杆,所述的侧支架之间设有婴儿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支架是底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且向下方凸起的弧形底杆[11],所述的弧形底杆[11]的前部可转动连接有前腿[2]的前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11]的后部可转动连接有后腿[8]的后下端,所述的弧形底杆[11]的前部及后部分别连接有可向上翻转的前轮[1]及后轮[10];所述的前腿[2]的后上端与手推杆[4]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8]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6]的下端,所述的第二连杆[6]的上端与手推杆[4]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后腿[8]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5]的下端,所述的第一连杆[5]的上端与手推杆[4]可转动连接,所述的前腿[2]的中部可转动连接有蓝框架[9]的前端,所述的蓝框架[9]向后方向延伸且蓝框架[9]上可转动连接有第三连杆[7]的一端,所述的第三连杆[7]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6]的中部可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苗龙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