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86972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20:11
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弧形面板体,所述弧形面板体设在星状结构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所述弧形面板体与星状结构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移动性好、牢固性强、隐蔽空间多、遮蔽性强、水体流通性好、不易积污等特点,可采用单层或双层的摆放方式,形成有利于鱼类隐匿躲避的空间,且操作简便,适用于鱼类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设施渔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鱼类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的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鱼类的趋光性是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可分为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即趋向光源为正趋光性,背离光源为负趋光性(避光性)。在长江流域的鱼类中,有很多濒危鱼类都属于避光性鱼类,如长薄鳅、长鳍吻鮈等,致其濒危的原因有河流污染、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目前,保护这些物种的关键是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但前提是解决这些濒危鱼类的驯养问题。在长薄鳅、长鳍吻鮈的驯养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鱼类对光刺激的反应很大,若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有些鱼类死亡。而人工鱼礁是人为的在水中设置构造物,改善鱼类的栖息环境,为避光性鱼类提供栖息躲避的空间,可以有效的减少避光性鱼类对光产生的应激反应,并且投放人工鱼礁后的养殖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接近。但目前针对长江濒危的避光性鱼类的人工鱼礁设计尚未见报道,因此,当前亟需研究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轻便、造价低人工鱼礁,有效减少濒危避光性鱼类在驯养初期对光的应激反应,通过该专利技术装置的应用以期提高长江濒危避光性鱼类驯养的成活率,为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研发一种结构简单、操作轻便、造价低人工鱼礁,有效减少濒危避光性鱼类在驯养初期对光的应激反应,通过该专利技术装置的应用以期提高长江濒危避光性鱼类驯养的成活率,为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奠定基础。本专利技术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弧形面板体,所述弧形面板体设在星状结构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所述弧形面板体与星状结构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星状体结构是由三块中心对称的面板体按 “                                                ”的形状交叉组成,相邻的面板体夹角为60°。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面板体是中心对称结构,其长L为30-60cm,宽W为30-60cm,面板体的厚度为2-5cm。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面板体上设有开口。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弧形面板体的弧度为180°,半径为15-30cm,厚度为2-5cm,深度为30-60cm。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之一,星状体结构是由煤矸石材料烧制而成。本专利技术其特点是:1、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移动性好、牢固性强等特点,适用于鱼类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 2、本专利技术为多孔结构,具有隐蔽空间多、遮蔽性强、水体流通性好、不易积污等特点;3、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单层或双层的摆放方式,形成有利于鱼类隐匿躲避的空间,且操作简便;4、本专利技术的材质是煤矸石,煤矸石材质具有石头材质的优点,易于鱼类的趋集;同时有效的利用了煤矸石这种废弃物,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和减排的问题。 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面板体结构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面板体俯视图。图4:本专利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组合结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6:本专利技术组合结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如图:交叉线A1、交叉线B2、星状体结构3、弧形面板体4、腔体5、面板体6。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内容和使用方法。如图1、2、3、4所述有下列四个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3、弧形面板体4,弧形面板体4设在星状体结构3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3,弧形面板体4与星状体结构3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5;星状体结构3是由三个中心对称的面板体6沿交叉线A1或交叉线B2按 “”的形状交叉铸造而成,相邻面板体6的夹角为60°,面板体上设有对称的二个开口,面板体6是一中心对称结构,其长L为30cm,宽W为30cm,十四面板体高即十四面板体的厚度H为2cm;面板体6由煤矸石材料烧制而成;弧形面板体4的弧度为180°,半径为15cm,厚度为2cm,深度为30cm;弧形面板体4内弧面的起始端分别与同一面板体6的起始端相连接,另两个面板体6的至少一端与弧形面板体4的内弧面相连接。实施例2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3、弧形面板体4,弧形面板体4设在星状体结构3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3,弧形面板体4与星状体结构3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5;星状体结构3是由三个中心对称的面板体6沿交叉线A1或交叉线B2按 “”的形状交叉铸造而成,相邻面板体6的夹角为60°,面板体上设有对称的二个开口,面板体6是一中心对称结构,其长L为45cm,宽W为45cm,十四面板体高即十四面板体的厚度H为4cm;面板体6由煤矸石材料烧制而成;弧形面板体4的弧度为180°,半径为22.5cm,厚度为4cm,深度为45cm;弧形面板体4内弧面的起始端分别与同一面板体6的起始端相连接,另两个面板体6的至少一端与弧形面板体4的内弧面相连接。实施例3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3、弧形面板体4,弧形面板体4设在星状体结构3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3,弧形面板体4与星状体结构3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5;星状体结构3是由三个中心对称的面板体6沿交叉线A1或交叉线B2按 “”的形状交叉铸造而成,相邻面板体6的夹角为60°,面板体上设有对称的二个开口,面板体6是一中心对称结构,其长L为60cm,宽W为60cm,十四面板体高即十四面板体的厚度H为5cm;面板体6由煤矸石材料烧制而成;弧形面板体4的弧度为180°,半径为30cm,厚度为5cm,深度为60cm;弧形面板体4内弧面的起始端分别与同一面板体6的起始端相连接,另两个面板体6的至少一端与弧形面板体4的内弧面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生产实验:本专利技术可根据养殖需要,可单层摆放,也可双层摆放,组合摆放时各单位之间又形成了养殖栖息孔,利于避光性鱼类的躲避栖息。单层摆放(见图5):每排摆放4个,摆放2排,共8个人工渔礁为一组,本摆放方式适用于避光性鱼类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双层错位叠放(见图6):上下摆放两层,上层每排3个,下层每排4个,前后摆放3排,3排为一组,一组21个人工渔礁,组与组间距4m,本摆放方式适用于避光性鱼类的池塘养殖模式。生产实践表明: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移动性好、牢固性强、隐蔽空间多、遮蔽性强、水体流通性好、不易积污等特点,可采用单层或双层的摆放方式,形成有利于鱼类隐匿躲避的空间,且操作简便,适用于鱼类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且有效的利用了煤矸石这种废弃物,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和减排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弧形面板体,所述弧形面板体设在星状结构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所述弧形面板体与星状结构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包括横截面呈星状的星状体结构、弧形面板体,所述弧形面板体设在星状结构的外侧、并部分覆盖星状结构,所述弧形面板体与星状结构围合成一个或多个二端开口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类驯养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星状体结构是由三块中心对称的面板体按 “                                               ”的形状交叉组成,相邻的面板体夹角为6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应用于避光性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敏郭文韬曲焕韬李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