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1570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炉体内的烟室并列布置有两组方形盘管,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通过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而其中一侧圈布置于火焰中心,使炉体四侧壁的90%以上面积被两组方形盘管贴附,烟室空间的利用率最高,增加了受热面积,而且火焰中心的侧圈双面受热,提高了传热效率,同时,由于方形盘管紧贴侧壁,降低了侧壁的受热温度,解决了侧壁耐高温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锅炉
,具体地说是一种燃生物质燃料产生热能加热液体载体(即导热油)的锅炉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导热油炉所用燃料为煤或天然气,而随着生物质燃料的广泛应用,导热油炉的内部结构设计特别是炉膛内受热面的传热能力是生物质导热油炉热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国专利文献CN202166188U公开了一种卧式导热油炉,其炉膛内受热面结构采用的是一组螺旋圆盘管组件,圆盘管的内圈受热效率高,外圈受热效率低,总体传热系统低,出油温度高低不均匀,虽然内圈受热效率偏高,但内圈不是位于火焰中心,显然受热面的受热效果不理想。另外,外圈与炉体侧壁之间存在空间,不但受热面积相对较小,且炉体侧壁附近的热能不能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受热面传热系数高、受热面积增多的导热油炉。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的烟室并列布置有两组方形盘管,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进一步地,所述各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一内侧圈位于烟室中间,且两组方形盘管的侧圈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每组方形盘管由以每三根管为一组纵向紧密并列地盘旋叠合而成。所述方形盘管的出油端连接顶棚管,该顶棚管贴附于炉体顶壁。所述烟室还布置有与方形盘管连通的蛇形管束。所述蛇形管束为双回程蛇形管束,所述双回程蛇形管束连接于进油集箱和中间集箱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由于将导热油管设置为双方形盘管,通过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而其中一侧圈布置于火焰中心,使炉体四侧壁的90 %以上面积被两组方形盘管贴附,烟室空间的利用率最高,增加了受热面积,而且火焰中心的侧圈双面受热,提高了传热效率,同时,由于方形盘管紧贴侧壁,降低了侧壁的受热温度,解决了侧壁耐高温的问题。另外,由于炉炉顶部布置有顶棚管作为受热面,使顶部炉墙避免高温烟气直接冲刷,有效防止顶部炉墙脱落产生紧急停炉的事故。【附图说明】图1为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烟气的流向。图2为图1俯视图。图3为方形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蛇形管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主要包括炉体2、链条式炉排12和进料器I。炉体2整体横卧设置。炉体2的底部设置链条式炉排12。炉体2内的烟室6分成辐射区和对流区,炉膛13及其上方为辐射区。对流区布置迂回式的蛇形管束10、11作为对流受热面,蛇形管束为两回程对流放热。对流区的炉体顶壁吊装隔板8,隔板8将对流区隔开成两部分,分别布置第一回程蛇形管束11和第二回程蛇形管束12。蛇形管束10、11连接于进油集箱14和中间集箱15之间。进油集箱14的头段14.1和中间集箱15的头段连接第一回程蛇形管束11,进油集箱14的中间段14.2和中间集箱15的尾段连接第二回程蛇形管束12,进油集箱14的尾段14.3连接方形盘管入油口。进油集箱14的头段14.1和中间段14.2相互隔开(互不相通),进油集箱14的中间段14.2和尾段14.3相通。中间集箱15的头段和尾段相通。炉膛13内(辐射区)布置螺旋式的方形盘管5,方形盘管5分为两组,在辐射区中分列左右。方形盘管5由以三根管为一组纵向紧密并列地盘旋叠合而成,其中心呈现中空结构。方形盘管5的三外侧圈贴附炉体侧壁,外侧圈单面朝向火焰,属于单面辐射受热面;方形盘管5的一内侧圈位于炉膛中间,且两组方形盘管的内侧圈之间具有间隙,使内侧圈沉没于火焰之中,为双面辐射受热面。方形盘管5的上部连接进油顶棚管4,进油顶棚管4另一端接入上集箱7,上集箱7的另一端连接出油顶棚管16,出油顶棚管16另一端接入出油集箱3。进油顶棚管4和出油顶棚管16并列贴附炉体顶壁,可吸收炉膛火焰的热辐射,以保护炉体顶壁。烟气的流程是:燃料从进料器I落入至链条炉排12上,在链条炉排12上进行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炉膛辐射区经方形盘管5放热后,进入对流区流经过第二回程蛇形管束11、第一回程蛇形管束10进行对流放热,最后由出烟口 9排出至省煤器。导热油的流程是:首先进入进油集箱14的头段14.1,流经第一回程蛇形管束10,进入中间集箱15的头段,从中间集箱15的尾段流出,流经第二回程蛇形管束11,进入进油集箱14的中间段14.2,从进油集箱14的尾段14.3流出,流经两组方形盘管5,从方形盘管5流经进油顶棚管4进入上集箱7的一端,再从上集箱7另一端流出,流经出油顶棚管16进入出油集箱3。高温导热油由出油集箱送至用热设备放热后,低温导热油再循环进入导热油炉吸热。【主权项】1.一种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的烟室并列布置有两组方形盘管,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一内侧圈位于烟室中间,且两组方形盘管的侧圈之间具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方形盘管由以每三根管为一组纵向紧密并列地盘旋叠合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盘管的出油端连接顶棚管,该顶棚管贴附于炉体顶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室还布置有与方形盘管连通的蛇形管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管束为双回程蛇形管束,所述双回程蛇形管束连接于进油集箱和中间集箱之间。【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炉体内的烟室并列布置有两组方形盘管,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通过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而其中一侧圈布置于火焰中心,使炉体四侧壁的90%以上面积被两组方形盘管贴附,烟室空间的利用率最高,增加了受热面积,而且火焰中心的侧圈双面受热,提高了传热效率,同时,由于方形盘管紧贴侧壁,降低了侧壁的受热温度,解决了侧壁耐高温的问题。【IPC分类】F24H9-18, F24H7-00【公开号】CN104697170【申请号】CN201510132103【专利技术人】常厚春, 马革, 古雄云, 耿生斌, 邹富豪 【申请人】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迪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梅州迪森生物质能供热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申请日】2015年3月2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质双方形盘管导热油炉,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的烟室并列布置有两组方形盘管,每组方形盘管的其中三侧圈贴附于炉体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厚春马革古雄云耿生斌邹富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迪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梅州迪森生物质能供热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