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815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包括一推车车架、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及座椅组件;推车车架包括对称设置在两侧、并通过若干连接杆相连接的两侧支架;该侧支架,分别包括一前轮支杆、一后轮支杆、一前臂杆、一后臂杆;前轮支杆与前轮轴相连接,后轮支杆与后轮轴相连接;前轮支杆的后端部与后轮支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拱起;前臂杆的前端部,铰接在前轮支杆的中部;前臂杆后端部与后臂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形成一开口向下的拱起;后轮支杆的中部与后臂杆的中部相铰接;相互铰接的前轮支杆、后轮支杆、前臂杆、后臂杆,使侧支架形成铰链四连杆机构;侧支架的两后轮支杆之间,还设有一横向支撑杆,该支撑杆中部设有一卡扣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儿童推车,特别涉及一种可实现三维折叠、且折叠后仍然可以推行的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儿童推车,一般包括推车车架、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前部的前轮、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轮,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的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包括前轮支架、下端部与所述的前轮支架的上端部相转动连接的推把、上端部与所述的推把相转动连接的后轮支架,通常推车车架包括座连杆等,所述的座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前轮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的座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后轮支架相转动连接,当所述的儿童推车折叠时,前轮支架相对后轮支架折叠,而座连杆限制了前轮支架相对后轮支架折叠的位置从而不能使前轮支架相对后轮支架在折叠后收缩的较小,且车架结构复杂,组装繁琐;现有的儿童推车,在车宽及车高方向也无法进行收缩折叠,且折叠后推车无法直立推行。因而现有技术的儿童推车结构复杂,折叠后的体积依然较大,制造及运输成本较高,使用亦部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三维折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折叠后体积更小、且折叠后推车仍可以直立推行的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包括一推车车架、设置在所述推车车架底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轮组件,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两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对称设置在两侧、并通过若干连接杆相连接的两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分别包括一前轮支杆、一后轮支杆、一前臂杆、一后臂杆;所述的前轮支杆的前端部与前轮轴相连接,所述后轮支杆的后端部与后轮轴相连接;所述的前轮支杆的后端部与后轮支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铰接后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拱起;所述前臂杆的前端部,铰接在前轮支杆的中部;所述前臂杆后端部与后臂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铰接后形成一开口向下的拱起;所述后轮支杆的中部与所述后臂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相互铰接的前轮支杆、后轮支杆、前臂杆、后臂杆,共同使侧支架形成一铰链四连杆机构;所述侧支架的两后轮支杆之间,还设有一横向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后轮支杆上,其中部设有一用来使该支撑杆保持平直或弯折状态的卡扣机构;所述的支撑杆是由中部相互铰接的两段杆体组成,所述的卡扣机构是设置在该支撑杆中部的铰接处,包括一舌杆及复位弹簧。所述的侧支架的后臂杆后段,还连接有一手把杆;所述的手把杆的下段可以从所述的后臂杆后段中插进或拉出;所述后臂杆的上端部,还设有一控制手把杆进出的伸缩卡位机构;所述手把杆的上端,还设有一把手;所述的手把杆,还铰接有一对呈 形、中部相互交叉的连接杆;所述 形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手把杆上,其另一端铰接在另一侧支架的后轮支架上;所述的两个 形连接杆的中段交叉部相互铰接。所述的前轮支杆、后轮支杆、前臂杆、后臂杆、手把杆,均是管状构件,其各自的两端部,均设有一连接件,并通过该连接件与其他构件相互连接。具体地,设置在前轮支杆与后轮支杆之间的连接件是一轴节;设置在前臂杆与后臂杆之间的连接件是一轴节;设置在后臂杆与手把杆之间的连接件是一伸缩卡扣机构。根据具体需求,上述构件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也可以选用其他材料,如不锈钢材料等。所述的两侧支架的前轮支杆之间,还设有一中部可折叠的前脚踏板;所述的两侧支架的前臂杆之间,也设有一中部可折叠的后脚踏板。所述侧支架前轮支杆的中段,还铰接有一前座水平连杆,该连杆的后端通过一连接板铰接在所述的前臂杆上;所述后臂杆与后轮支杆的铰接轴上,还铰接有一后座水平连杆,该连杆的后段相下弯折,其端部铰接在后轮支杆上;所述两侧支架之间,其前部及后部还分别设有一对呈X形交叉、且其交叉部相铰接的斜向交叉连杆;所述设在前部的两斜向交叉连杆,其上端部分别与所述前座水平连杆相铰接,其下端部分别与所述前轮支杆相铰接;所述设在后部的两斜向交叉连杆,其上端部分别与所述后座水平连杆相铰接,其下端部分别铰接在所述前臂杆与后臂杆的铰接轴上。所述前座水平连杆的后段,分别铰接有一向上的前座背靠立杆;所述后座水平连杆的后段,分别铰接有一向上的后座背靠立杆;所述两前座背靠立杆之间,以及两后座背靠立杆之间,还分别设有一座位无级调节装置,该装置通过水平对称设置的若干背靠连接板,对称地铰接在所述的背靠立杆上。所述的座位无级调节装置,包括一长形本体、设在所述本体上并可上下滑动的卡位机构及若干条钢丝;所述的钢丝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的上端,中部穿过卡位机构,下端固定在所述的车架上;所述的卡位机构,通过拉紧或松弛所述的钢丝,可以不间断地无级调节或改变本体相对于所述车架的位置。所述的前轮支架,其上端部连接件的内侧边,与所述后轮支架的外侧边相互铰接,两前轮支架之间距离,大于两后轮支架之间的距离,使前后轮组件的位置错开。所述前轮支杆、后轮支杆的铰接轴上,还设有一环形拉手,该拉手的一侧还开有一弧形槽,所述槽开口的一端铰接有一卡钩;所述后轮支架与后臂杆的铰接轴上,设有一与所述卡钩配合使用、设有一卡钩连接开口的定位构件;当车架处于使用状态时,该卡钩与该定位构件脱开;当车架处于折叠收拢状态时,该卡钩与该定位构件结合。所述的前座水平连杆、前座背靠立杆,及铰接在所述前座背靠立杆上的无级调节装置上,还设有一前座椅;所述的后座水平连杆、后座背靠立杆,及铰接在所述后座背靠立杆上的无级调节装置上,设有一后座椅;所述的座椅可以是普通座椅或汽车座椅之一。本技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各连接杆等适当的部件上,或相关部件之间,设置若干帘布,及其他辅助或装饰性部件、物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在所述的前轮支杆、后轮支杆、前臂杆、后臂杆使侧支架形成一铰链四连杆结构,可以使车架实现车长方向的折叠伸缩;由于把手杆可以伸缩进出后臂杆内,车架折叠后可将其缩进后臂杆内,降低折叠后的车架高度;由于两侧支架之间的各构件均可以其中心铰接轴或中点进行横向折叠,故车架可以实现车身的车宽方向的伸缩折叠;由于前后轮组件的位置相互错开,车架折叠后前后轮组仍然可以继续工作,因而使车身可以继续直立推动行走。如上所述,本技术实现了对推车的三维伸缩折叠,不仅减小了儿童推车折叠后的体积,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结构简单,折叠、伸展等较为便捷,折叠后仍然可以推行,使用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车架的展开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1的右视图;图5为图1的俯视图;图6为图1中背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车架的折叠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构造一款铝合金管状构件为车架主体的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参见图1~图7,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包括一推车车架1、设置在所述推车车架1底前部的前轮组件2,该组件包括前车轮2a及前车轮轴2b;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1的底后部的后轮组件3,该组件包括后车轮3a及后车轮轴3b,及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的两座椅组件,包括前座椅组件及后座椅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1包括对称设置在两侧、并通过若干连接杆相连接的两侧支架4,分别是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4,分别包括一前轮支杆5、一后轮支杆6、一前臂杆7、一后臂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后座双人儿童推车,包括一推车车架、设置在所述推车车架底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在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轮组件,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两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对称设置在两侧、并通过若干连接杆相连接的两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分别包括一前轮支杆、一后轮支杆、一前臂杆、一后臂杆;所述的前轮支杆的前端部与前轮轴相连接,所述后轮支杆的后端部与后轮轴相连接;所述的前轮支杆的后端部与后轮支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铰接后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拱起;所述前臂杆的前端部,铰接在前轮支杆的中部;所述前臂杆后端部与后臂杆的前端部相互铰接,铰接后形成一开口向下的拱起;所述后轮支杆的中部与所述后臂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相互铰接的前轮支杆、后轮支杆、前臂杆、后臂杆,共同使侧支架形成一铰链四连杆机构;所述侧支架的两后轮支杆之间,还设有一横向支撑杆,该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后轮支杆上,其中部设有一用来使该支撑杆保持平直或弯折状态的卡扣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而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寮步齐家日用品设计服务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