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皆得专利>正文

Type-C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459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胶芯、前壳与后壳;后壳的两端开口并包括呈腰形封闭结构的本体及与本体一体成型的定位部,本体与定位部之间由连接壁连接,前壳呈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且两端开口,前壳的一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限位肋,定位部套设并紧贴于前壳设置限位肋的一端,限位肋抵顶于连接壁,胶芯包括相互固定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后端部具有后端面及与前端部连接的前端面,前端部容置于前壳内,后端部容置于后壳内且前端面抵顶于限位肋及连接壁,本体设置有若干伸入后壳内的限位卡点,限位卡点抵顶于后端面。本Type-C连接器的前壳与后壳分别为一整体,不存在缝隙也不会带来相应缺点,并且只需将胶芯插入前壳内并推入后壳内即可,组装快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Type-C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易于组装的无缝Type-C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领域中各种产品层出不穷,而作为不同电子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所不可或缺的桥梁,USB连接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开始的USB2.0接口发展到后来的USB3.0及USB3.1Standard-A型接口与USB3.1 Micro-B型接口,其传输速度已经由原来的30M bit/s升级到了现在的10G bit/s,实现了更快速、更高效的数据传导。但是无论是早期的USB2.0接口还是后期的USB3.1 Standard-A型接口与USB3.1 Micro-B型接口,其结构上均有正反面之分,使用时需要与插接口的方向对准,才可以插入,反向时无法插入。这在使用上多少存在一些不便。近期,由USB推广组织推出了新型的USB3.1 Type-C型接口,其开口尺寸较小(约为8.3mm×2.5mm),并且能够保持USB3.1的高速传输特性、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1万次插拔。而Type-C型接口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壳体结构不再区分正反面,使用时无需对准,具有“正反插”功能。现有Type-C型接口连接器在结构上包括胶芯、一个前壳及两个后壳,组装时先使前壳包覆胶芯,再将两个后壳分别贴合到前壳的上下面,并将两个后壳的扣位对准后扣合在一起,使前壳的部分被固定于后壳内。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在组装时步骤较多,且需要将两个后壳的位置对准才能实现扣合,组装速度较慢,并且组装后后壳的侧面具有缝隙,可能带来干扰数据传输、影响信号稳定等缺点。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缝且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的Type-C型接口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缝且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的Type-C型接口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胶芯、前壳与后壳;所述后壳的两端开口并包括呈腰形封闭结构的本体及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的定位部,所述本体与所述定位部之间由连接壁连接,所述前壳呈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且两端开口,所述前壳的一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限位肋,所述定位部套设并紧贴于所述前壳设置所述限位肋的一端,所述限位肋抵顶于所述连接壁,所述胶芯包括相互固定的前端部与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具有后端面及与所述前端部连接的前端面,所述前端部容置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后端部容置于所述后壳内且所述前端面抵顶于所述限位肋及所述连接壁,所述本体设置有若干伸入所述后壳内的限位卡点,所述限位卡点抵顶于所述后端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Type-C连接器的所述前壳是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因此其表面不具有缝隙,而所述后壳是由所述本体及定位部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即后壳是一整体件而不再由两部分扣合而成,因此其侧面也不会存在缝隙,不会带来干扰数据传输、影响信号稳定等缺点。另外,所述前壳的一端具有所述限位肋,所述本体与定位部之间由连接壁连接,而所述胶芯包括了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后端部,且所述后端部具有前端面与后端面,在装配时,只需将所述胶芯从所述前壳设置所述限位肋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前壳中,并将所述前壳与胶芯一起从所述本体不连接所述定位部的一端插入所述后壳内,并向内顶推所述胶芯,所述胶芯的所述前端部容置于所述前壳内而所述前端面顶推所述前壳直至所述限位肋抵顶于所述连接壁,而所述前端面同时抵顶于所述限位肋及所述连接壁,然后再在所述本体上形成所述限位卡点,即可将所述前壳与胶芯定位于所述后壳中。装配的过程中只需一个推入的动作,而无需进行对准、扣合动作,另外所述限位卡点可以通过冲压形成,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较佳地,所述限位卡点呈楔形,所述限位卡点的厚度由远离所述后端面的一端向抵顶于所述后端面的一端逐渐加厚。将所述限位卡点设置为楔形的好处是可以在成型所述后壳后将所述限位卡点一并形成,而所述胶芯在推入所述后壳的过程中挤压所述限位卡点使其发生形变,当所述后端部脱离对所述限位卡点的挤压后,所述限位卡点恢复并抵顶所述后端面,推入动作后无需再进行冲压,进一步提高了组装效率。具体地,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顶壁与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卡点。更具体地,所述顶壁与底壁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卡点。所述限位卡点设置为上下各两个,可以增加其与所述后端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抵顶效果。较佳地,所述定位部呈腰形封闭结构。所述定位部也设置为与所述前壳对应的腰形封闭结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与所述前壳贴合,增加对所述前壳的定位稳固作用。较佳地,所述连接壁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及所述连接壁与所述定位部的连接处均呈圆弧形。较佳地,所述限位肋呈封闭连续的环形。将所述限位肋设置为封闭连续的环形,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所述限位肋与连接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抵顶效果,使所述前壳在所述定位部内的定位更稳定。较佳地,所述本体包括相对的顶壁与底壁,所述后端部与所述顶壁相对的一面凸起地形成有抵顶于所述顶壁的凸部,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底壁相对的一面也凸起地形成有抵顶于所述底壁的凸部。在所述后端部的两面分别形成有抵顶于所述本体的凸部,所述胶芯推入所述后壳并定位后,可以凭借所述凸部对所述本体的抵顶使两者形成过盈配合而将所述胶芯卡止于所述后壳内,防止所述胶芯与前壳在所述Type-C连接器反复插拔的过程中移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Type-C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Type-C连接器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Type-C连接器中胶芯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Type-C连接器中后壳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Type-C连接器的正视图。图6是图5中沿A向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沿B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胶芯1、前壳2与后壳3。其中所述胶芯1的部分可装入所述前壳2内并定位,而所述前壳2的部分可装入所述后壳3内并定位,所述前壳2露出于所述后壳3之外的部分作为连接器插接时的插接端。所述前壳2呈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且两端开口,此处的腰形封闭结构是指所述前壳2的横截面呈连续不间断的跑道形。所述前壳2的一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限位肋21,所述限位肋21呈封闭连续的环形,即所述限位肋21完整地环绕了所述前壳2的这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胶芯、前壳与后壳;所述后壳的两端开口并包括呈腰形封闭结构的本体及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的定位部,所述本体与所述定位部之间由连接壁连接,所述前壳呈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且两端开口,所述前壳的一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限位肋,所述定位部套设并紧贴于所述前壳设置所述限位肋的一端,所述限位肋抵顶于所述连接壁,所述胶芯包括相互固定的前端部与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具有后端面及与所述前端部连接的前端面,所述前端部容置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后端部容置于所述后壳内且所述前端面抵顶于所述限位肋及所述连接壁,所述本体设置有若干伸入所述后壳内的限位卡点,所述限位卡点抵顶于所述后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胶芯、前壳与后壳;所述后壳的
两端开口并包括呈腰形封闭结构的本体及与所述本体一体成型的定位部,所述
本体与所述定位部之间由连接壁连接,所述前壳呈一体成型的腰形封闭结构且
两端开口,所述前壳的一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限位肋,所述定位部套设并紧
贴于所述前壳设置所述限位肋的一端,所述限位肋抵顶于所述连接壁,所述胶
芯包括相互固定的前端部与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具有后端面及与所述前端部连
接的前端面,所述前端部容置于所述前壳内,所述后端部容置于所述后壳内且
所述前端面抵顶于所述限位肋及所述连接壁,所述本体设置有若干伸入所述后
壳内的限位卡点,所述限位卡点抵顶于所述后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ype-C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卡点呈楔形,
所述限位卡点的厚度由远离所述后端面的一端向抵顶于所述后端面的一端逐渐
加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明华殷彥昭
申请(专利权)人:陈皆得江豪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