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混流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190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01:25
立式混流泵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泵轴、基础板、喇叭口、叶轮、出口弯管以及泵盖,内筒体套设于所述外筒体内,泵轴穿设于所述内筒体内,喇叭口形成于外筒体的一端并向远离外筒体方向张开,叶轮通过锁环安装于泵轴靠近喇叭口的末端,且位于导叶体与喇叭口之间,出口弯管连通于外筒体靠近基础板的一端并相对于外筒体凸出,基础板设置于外筒体远离喇叭口的另一端,泵盖为压力容器封头,其设置于基础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泵盖采用压力容器封头设计,与传统的泵盖设计相比,在得到相同刚度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封头的重量仅为现有泵盖设计重量30%,结构简单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混流泵
技术介绍
立式混流泵是一种通用机械,它流量大扬程低,应用极广泛,农田排灌、石油化工、动力工业、城市给排水、采矿和电厂等工程。请参看图3和图4,目前立式混流泵100由喇叭口 1、叶轮2、导叶体3、滑动轴承4、外筒体5、泵轴6、内筒体7、出口弯管8、泵盖9、基础板10、密封部件11、联轴器部件12以及电机座13组成。实际使用中发现,为了需满足泵不同工况下压力要求,泵盖9通常需要设计得非常厚,否则泵盖9就承受不了内压而容易损坏,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特别当介质需要价格昂贵的金属材料时,成本更加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泵盖设计较薄的立式混流泵。立式混流泵,其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泵轴、基础板、喇叭口、叶轮、出口弯管以及泵盖,所述内筒体套设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泵轴穿设于所述内筒体内,所述喇叭口形成于所述外筒体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外筒体方向张开,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泵轴靠近所述喇叭口的末端,且位于所述导叶体与所述喇叭口之间,所述出口弯管连通于所述外筒体靠近所述基础板的一端并相对于所述外筒体凸出,所述基础板设置于所述外筒体远离所述喇叭口的另一端,所述泵盖为压力容器封头,其设置于所述基础板上,并盖住外筒体远离喇叭口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盖为碟形封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盖的底部呈弧形,并朝一侧凸出,且朝外凸出的一侧朝相反于所述喇叭口的方向凸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盖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的所述基础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盖为压力容器标准封头与标准法兰焊接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式混流泵还包括电机座,所述电机座支撑于所述基础板上,用于安装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盖设置于所述基础板上并所述收容于电机座内,所述泵盖与所述内筒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两者之间间隙以保持所述外筒体内部压力的密封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式混流泵还包括联轴器部件,所述联轴器部件设置于所述泵轴远离所述叶轮的另一端,所述电机通过所述联轴器部件连接所述泵轴以驱动所述泵轴转动。本技术中泵盖采用压力容器封头设计,与传统的平板设计相比,在得到相同刚度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封头的重量仅为平板设计重量30%,结构简单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式混流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立式混流泵中B处的放大图;图3为传统立式混流泵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立式混流泵中A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中立式混流泵200,包括外筒体20、内筒体21、喇叭口 22、基础板23、电机座24、出口弯管25、泵轴26、滑动轴承27、叶轮28、锁环29、联轴器部件30以及泵盖31。内筒体21套设于外筒体20内。喇叭口 22形成于外筒体20的一端并向远离外筒体20方向张开。基础板23设置于外筒体20远离喇叭口 22的另一端。电机座24支撑于基础板23上,用于安装电机。出口弯管25连通于外筒体20靠近基础板23的一端并相对于外筒体20凸出。泵轴26穿设于内筒体21内并支撑于固定在内筒体21的滑动轴承27上。导叶体19通过滑动轴承27设置于泵轴26靠近喇叭口 22的一端。叶轮28通过锁环29安装于泵轴26靠近喇叭口 22的末端,且位于导叶体19与喇叭口 22之间。联轴器部件30设置于泵轴26远离叶轮28的另一端。电机23通过联轴器部件30连接泵轴26以驱动泵轴26转动。请一并参看图2,泵盖31为压力容器封头,其设置于基础板23上并收容于电机座24内,且泵盖31与内筒体21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两者之间间隙以保持外筒体20内部压力的密封件32。在本实施例中,泵盖31为碟形压力容器封头,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基础板23上。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泵盖31亦可为其它形状的封头,并可通过其它方式固定于基础板23上,在此不作限定。具体地,泵盖31的底部呈弧形,并朝一侧凸出,且朝外凸出的一侧朝相反于喇叭口 22的方向凸出。本技术中泵盖31采用压力容器封头设计,在施加IMPa内压下,相对于传统泵盖(如图3)设计所得到的在密封位置的变形基本相同,而此时压力容器封头厚度为10_,传统泵盖的厚度却达到了 68mm。另外,在施加IMPa内压下,本技术中泵盖31采用压力容器封头相对于传统泵盖,压力容器封头设计的应力分布梯度更小,应力分布更光滑,整个部件的应力寿命更均匀。同时,在本技术中泵盖31采用压力容器封头设计,具体为压力容器标准封头(GB/T25198-2010-THA)与标准法兰(GB/T 9119)焊接结构,其与传统的平板设计相比,在得到相同刚度的情况下,压力容器封头的重量仅为平板设计重量30%,结构简单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材料成本。在工作时,喇叭口 22和叶轮28位于液面以下,介质经喇叭口 22进入叶轮28,叶轮28将能量传递所输送介质,获得能量的介质经导叶体19后进入外筒体20内,泵盖31和密封件32保持外筒体20内部的压力,压力介质由出口弯管25排除,从而达到输送介质的目的。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多个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立式混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泵轴、基础板、喇叭口、导叶体、叶轮、出口弯管以及泵盖,所述内筒体套设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泵轴穿设于所述内筒体内,所述喇叭口形成于所述外筒体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外筒体方向张开,所述导叶体设置于所述泵轴靠近所述喇叭口的一端,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泵轴靠近所述喇叭口的末端,且位于所述导叶体与所述喇叭口之间,所述出口弯管连通于所述外筒体靠近所述基础板的一端并相对于所述外筒体凸出,所述基础板设置于所述外筒体远离所述喇叭口的另一端,所述泵盖为压力容器封头,其设置于所述基础板上,并盖住外筒体远离喇叭口的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为碟形封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流泵,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立式混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泵轴、基础板、喇叭口、导叶体、叶轮、出口弯管以及泵盖,所述内筒体套设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泵轴穿设于所述内筒体内,所述喇叭口形成于所述外筒体的一端并向远离所述外筒体方向张开,所述导叶体设置于所述泵轴靠近所述喇叭口的一端,所述叶轮安装于所述泵轴靠近所述喇叭口的末端,且位于所述导叶体与所述喇叭口之间,所述出口弯管连通于所述外筒体靠近所述基础板的一端并相对于所述外筒体凸出,所述基础板设置于所述外筒体远离所述喇叭口的另一端,所述泵盖为压力容器封头,其设置于所述基础板上,并盖住外筒体远离喇叭口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连永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里茨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