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前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39233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3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前照灯(10),具有壳体(16)、第一光模块(12)和第二光模块(14),这两个光模块能够围绕着相互垂直的轴线摆动。两个光模块(12、14)通过连杆(26)可活动地相互连接,因此这两个光模块能够同时以相同的摆动角度进行摆动。该前照灯的特征在于,连杆(26)具有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34)和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36),其中这两个棒状联接部件中的第一联接部件在第一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一光模块上,并且这两个棒状联接部件中的第二联接部件在第二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二光模块上,并且其中联接部件(34、36)借助螺纹连接结构彼此相连,该螺纹连接结构允许改变连杆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前照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前照灯。
技术介绍
这种机动车前照灯具有壳体、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这两个光模块设置在该壳体中。第一光模块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和自身的第二轴线可摆动。该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垂直,并且与第一轴线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第二轴线穿透第一光模块的第三点。第二光模块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和自身的第二轴线可摆动。该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垂直,并且与第一轴线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第二轴线穿透第二光模块的第三点。两个光模块的各自的第三点都通过连杆可活动地相互连接,因此这两个光模块能够同时地且有规律地围绕着各自的第一轴线摆动。在前照灯按规定地应用在车辆中时,第一轴线是水平的。有规律的摆动在此理解为以相同的摆动角度进行摆动。从DE102009033910中已知这种前照灯。通过该可摆动性,可在与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调整射出的光束的方向。尤其在箭头状的现代前照灯中,光功能通常由多个共同驱动的光模块实现,其中全部待产生的光分布中的每一部分都由所述光模块产生。光功能在此理解为这样的功能,即产生特定的符合规定的光分布。远光光分布是这种光分布的一个例子,它通过同时驱动近光灯光模块和远光灯光模块来产生,该远光灯光模块照亮了近光灯光模块的明暗界限之上的区域。该光模块大多在行驶方向上明显相互偏置地设置。为了能够产生符合规定的光分布,必须相对彼此地校正光模块的射出方向,此外还必须在车辆中进行基本调节(Grundeinstellung),整体上符合规定地借助该基本调节调节射出方向。该基本调节在运行时还可能与照明距离的自动进行的调节重叠,借助该调节通过负载和/或动态的轴负荷转移来平衡不同车辆倾斜的影响。借助校正(Justage),来平衡前照灯的制造公差。因此校正理解为前照灯中的一个光模块相对于另一光模块的一次性的调节。通常在制造前照灯时借助专用工具来进行所述校正。应用专用工具的目的是,防止随后可能的错误干预操纵。与此相对,基本调节能够在车辆的使用寿命期间重复地进行,用来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车道来调节前照灯。基本调节由最终客户或服务站来实施。借助与基本调节重合的发光距离调节,前照灯相对于车道的射出角度的变化与车身倾斜的变化是镜像对称的,该倾斜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出现。发光距离调节能够自动地或手动地实施。上述连杆的作用是,以相互协调一致的方式共同地调节共有的待驱动的光模块的射出方向。这尤其适用于围绕着水平轴线进行的调节。通常,人们希望同时以相同的调节角度围绕着各自的水平轴线来调节这两个光模块。因此还确保了,发光距离调节同时沿相同的方向且以相同的调节角度地来调节这两个光模块。通常,围绕着各竖直轴线的光模块运动未耦合起来。每个光模块都具有第一轴线以及与第一轴线垂直的第二轴线。这两个光模块分别能够围绕着其轴线摆动。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相交于一点。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撑开一个平面,光模块支承在该平面中,因此支座平面围绕着第一轴线的旋转改变了由光线(其由该光模块发出)与平面围成的角度,该平面例如与车道平行地定向。那么,此支座平面围绕着第二轴线的旋转改变了由光线(其由该光模块发出)与平面围成的角度,该平面是由车辆纵轴线和车辆竖轴线撑开的。借助所述调节,例如平衡了车身和前照灯的制造公差,和/或平衡了车辆纵轴线相对于车道的倾斜。总的说来,通过光模块的调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移动机动车前部地带中的光分布,以确保符合规定的光分布。通过相应光模块围绕着其水平的第一轴线的倾翻,实现光模块的光分布的竖直调节。通过相应光模块围绕着其竖直的第二轴线的倾翻,实现光模块的光分布的水平调节。为了同时以相同的角度围绕着各自的水平轴线来调节多个光模块,将这些光模块耦合到前照灯中。因此还确保,LWR-驱动同步地驱动两个光模块。通常,围绕着各竖直轴线的光模块运动未耦合起来。在已知的光模块中,在耦合之后(也就是说,通常在前照灯组装和/或安装到机动车中之后)不进行校正,即不相对于第一光模块来改变第二光模块的位置。在已知的光模块中,该光模块容纳在壳体的三点上。为了使第二光模块能够相对于第一光模块进行校正,这三点构成为活动支座。因此很难的是,稳定且无间隙地支承尤其大型的、沉重的和/或未容纳在其重心上的光模块。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前照灯,其中将第一光模块围绕着其水平第一轴线的旋转与第二光模块围绕着其水平第一轴线的旋转耦合起来,但其中第二光模块也能够在不影响第一光模块的位置的情况下围绕着其水平第一轴线旋转。此外,即使当前照灯安装在机动车中时,第二光模块也应该能够围绕着其第一轴线旋转,而不会影响第一光模块的位置。此目的借助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前照灯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前照灯的特征在于,连杆具有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和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其中这两个棒状的联接部件中的第一联接部件在第一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一光模块上,并且这两个棒状的联接部件中的第二联接部件在第二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二光模块上,并且其中这些联接部件在与各第一端部相对而置的第二端部上借助螺纹连接结构彼此相连,其中这些联接部件中的一个不能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另一联接部件的第一部分能够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通过该螺纹连接结构,第二联接部件相对于第一联接部件是可移动的,因此能够改变连杆的长度。通过改变连杆的长度,位置固定地设置在第二光模块或第二保持框架(其包围着第二光模块)上的第三点相对于位置固定地设置在第一光模块或第一保持框架(其包围着第一光模块)上的第三点进行移动。因此,第二光模块围绕着其水平第一轴线旋转,而不会在长度上影响第一光模块。建议,光模块在其第一点、第二点和第三点上具有活球接头。活球接头可使光模块无摩擦且几乎无间隙地支承在壳体中,并且使第一光模块与第二光模块通过连杆无摩擦且几乎无间隙地铰接地相连。因此,同时耦合地进行第二光模块的调节,并且以与第一光模块的调节相同的角度进行对第二光模块的调节。补充地建议,第一光模块在其第三点中通过铰接部件联接到连杆上。该铰接部件设置成,借助额外的自由度将光模块联接到连杆上,从而平衡在第一光模块围绕其第二轴线旋转时产生的力矩。因此,如果只调节这些光模块中的一个,则具有两个保持框架的光模块的机制仍保持无应力状态,这两个保持框架通过连杆可活动地彼此相连。一构造方案规定,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分别容纳在至少一个固定支座上。通过因连杆的长度变化而引起的校正,比起现有技术不必再使第二光模块只容纳在活动支座上。建议,第二光模块的第一点与第一光模块的第一点类似地构成为固定支座。该固定支座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壳体中,并且由此能够直接且几乎无间隙地吸收力。这一点尤其对大型的、沉重的和/或未容纳在其重心上的模块来说是有利的。一有利的构造方案规定,第二联接部件借助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旋转,其中齿轮与螺纹连接结构的旋转轴线同轴地设置在第二联接部件上,并且蜗杆轴与该旋转轴线垂直。该蜗杆轴将旋转运动传递到齿轮上。该平面在此扭转90°,旋转运动在该平面中进行。蜗杆轴优选这样设计,即它在套管中可以通过壳体朝外伸出,或者借助工具通过壳体中的孔口置身于旋转之中。因此可能的是,在前照灯已安装于机动车中时,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校正。另一有利的构造方案规定,齿轮设置在位于第二联接部件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前照灯(10),其具有壳体(16)、第一光模块(12)和第二光模块(14),这两个光模块设置在该壳体(16)中,其中,第一光模块(12)能够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18)和自身的第二轴线(20)摆动,该第二轴线(20)与该第一轴线(18)垂直并且与该第一轴线(18)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A),且该第二轴线(20)穿透第一光模块(12)的第三点(C、F);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光模块(14)能够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20)和自身的第二轴线(24)摆动,该第二光模块的第二轴线(24)与其第一轴线(20)垂直并且与该第一轴线(20)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D),且该第二轴线(24)穿透第二光模块(14)的第三点(F);并且其中,两个光模块(12、14)的各自的第三点(C、F)都通过连杆(26)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由此这两个光模块(12、14)能够围绕着各自的第一轴线(18、22)同时且以相同的摆动角度进行摆动,并且其中,当前照灯按规定地应用在车辆中时,这两个光模块的第一轴线都是水平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6)具有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34)和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36),其中这两个棒状的联接部件中的第一联接部件在第一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一光模块上,并且这两个棒状的联接部件中的第二联接部件在第二光模块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二光模块上,并且其中,联接部件(34、36)在与各第一端部相对而置的第二端部上借助螺纹连接结构彼此相连,其中这些联接部件中的一个联接部件(34)不能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另一联接部件(36)的第一部分(36.1)能够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28 DE 102013224334.01.一种机动车前照灯(10),其具有壳体(16)、第一光模块(12)和第二光模块(14),这两个光模块设置在该壳体(16)中,其中,第一光模块(12)能够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18)和自身的第二轴线(20)摆动,该第二轴线(20)与该第一轴线(18)垂直并且与该第一轴线(18)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A),且该第二轴线(20)穿透第一光模块(12)的第三点(C);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光模块(14)能够围绕着自身的第一轴线(22)和自身的第二轴线(24)摆动,该第二光模块的第二轴线(24)与其第一轴线(22)垂直并且与所述第二光模块(14)的第一轴线(22)相交于共同的第一点(D),且所述第二光模块(14)的第二轴线(24)穿透第二光模块(14)的第三点(F);并且其中,两个光模块(12、14)的各自的第三点(C、F)都通过连杆(26)可活动地相互连接,由此这两个光模块(12、14)能够围绕着各自的第一轴线(18、22)同时且以相同的摆动角度进行摆动,并且其中,当前照灯按规定地应用在车辆中时,这两个光模块的第一轴线(18、22)都是水平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6)具有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34)和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36),其中所述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在第一光模块(12)的第三点(C)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一光模块(12)上,并且所述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在第二光模块(14)的第三点上可活动地铰接在第二光模块(14)上,并且其中,所述连杆(26)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34)和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36)在与各第一端部相对而置的第二端部上借助螺纹连接结构彼此相连,其中所述棒状的第一联接部件(34)不能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所述棒状的第二联接部件(36)的第一部分能够在螺纹连接结构上旋转;所述第二联接部件(36)借助蜗轮蜗杆传动机构(48)旋转,其中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韦策尔A·缪勒
申请(专利权)人:汽车照明罗伊特林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