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万发专利>正文

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812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种装置前端有两块相对的板面,前边的称碰撞板(1),后面的称支撑板(3),碰撞板(1)通过周边的串杆(4)插入支撑板(3)周边的通孔,而串挂在支撑板(3)上,两板之间由一个高弹密封环(2)支撑而使两板保持距离;支撑板(3)后面扣接一个桶状风斗(5),碰撞板(1)、支撑板(3)和风斗(5)的底面上均开有通孔(15),且孔心相对,风斗(5)底面的通孔后面接有制动软管(9),风斗(5)内有一活塞(11),活塞(11)前面装有向前方延伸,且前端接近碰撞板通孔的碰撞头(16),活塞(11)后面与风斗(5)底面之间设有推顶弹簧(12),在推顶弹簧(12)的压力下,活塞(11)的周边与前面的支撑板(3)通孔周边相接触且形成密封;支撑板(3)后侧通过吊挂弹簧(6)挂接到悬挂架上,悬挂架上设有与列车车箱连接的连接点。(*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方案本技术是一种机械装置,即一种装在火车各车箱之间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
技术介绍
火车的车箱之间设有挂钩、制动软管等设施。其中的制动软管要由人手工连接,操作很不方便。制动软管上的阀门也要用手工操作,不仅浪费人力,而且还很不保险,停车时过往的行人以及行车当中车上的苫布或绳索摆动等都可能关闭制动软管上的阀门,由此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此外,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电路装置,限制了电器设备的使用。挂钩的钩销没有锁定装置,也可能被人拔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可以代替手工操作,且保险安全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装置。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点是,这种装置前端有两块相对的板面,前边的称碰撞板,后面的称支撑板,碰撞板通过周边的串杆插入支撑板周边的通孔,而串挂在支撑板上,两板之间由一个高弹密封环支撑而使两板保持距离;支撑板后面扣接一个桶状风斗,碰撞板、支撑板和风斗的底面上均开有通孔,且孔心相对,风斗底面的通孔后面接有制动软管,风斗内有一活塞,活塞前面装有向前方延伸,且前端接近碰撞板通孔的碰撞头,活塞后面与风斗底面之间设有推顶弹簧,在推顶弹簧的压力下,活塞前面的周边与支撑板通孔周边相接触且形成密封;支撑板后侧通过吊挂弹簧挂接到悬挂架上,悬挂架上设有与列车车箱连接的连接点。所说的碰撞板的板面上,有一层弹性密封层。所说的碰撞板上,设有电源接头。所说的制动软管上,设有一个放风阀,放风阀中部有转轴,转轴上端有推柄,转轴进入阀体后盘绕一条拉线,拉线另端结在活塞后侧。在车钩的一侧,有一微型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轮带动一支可做伸缩动作的滑动轴,滑动轴前端固连两支推杆,上边的一条插杆与挂钩钩销底部上的孔位相对,下边的一条推杆与制动软管上的放风阀上的推柄相对,当插杆前伸,上边锁定钩销,下边推动放风阀推柄,使拉线拉紧活塞。采用上述方案制成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在列车车箱挂钩相撞的同时,其制动软管和电路即可自动连接,车钩随之锁闭,既节省了人力,又达到了安全保险的目的。附图介绍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其左视图,图3是其俯视图,图4是局部轴测图,图5是使用示意图。图中可见碰撞板1,高弹密封环2,支撑板3,串杆4,风斗5,吊挂弹簧6,悬挂架7,推柄8,制动软管9,放风阀10,活塞11,推顶弹簧12,活塞密封环13,弹性密封层14,通孔15,碰撞头16,电源接头17,电机18,滑动轴19,上推杆20,下推杆21。实施方式如图1、2、3、5所示,这种装置,通过悬挂架7装在列车车箱的挂钩下面,悬挂架7前面通过一个吊挂弹簧6吊挂一个支撑板3,支撑板3周边有通孔,通过串杆4挂连一个碰撞板1,碰撞板1与支撑板3之间有一个高弹密封环2,也就是一个充气的圆环。碰撞板受压以后,可以挤压高弹密封环2,而向支撑板3靠近。在支撑板3后面,扣装一个桶状风斗5,风斗5后面接制动软管9。风斗5里边有一个活塞11,活塞11背后由推顶弹簧12将其推向前方,压在支撑板3中间的通孔周边上,并由活塞密封环13进行密封。活塞11前面伸出一个碰撞头16,过支撑板3中部的通孔到达碰撞板1的通孔15,其前端面接近碰撞板前端面。当两节车箱挂接时,两个碰撞板1首先接触,随着碰撞板1的后移,两碰撞头16相撞,再推动活塞11克服推顶弹簧12的压力后移,致使活塞前侧面周边与支撑板3通孔周边相脱离而解除密封。此时,制动软管中的高压气体由前车箱传向后面的车箱,而使整列制动软管通风。当车辆挂钩摘开时,两车箱的连接器碰撞板1及碰撞头16相继脱离,活塞11在推顶弹簧12的作用下前移,而与支撑板的通孔周边的密封环13挤压而密封。在碰撞板外面贴有一层弹性密封层14,当两个车箱连接后,碰撞板之间立即密封。在碰撞板3的两侧,设有两个电源板17,碰撞头16也是一个电源接头,在制动软管接通的同时,也实现了电源的自动连接,此时,碰撞板3前面的弹性密封层14也起到了绝缘层的作用。与本装置配套的还有如图4所示的电机18、滑动轴19及上推杆20,下推杆21。在车箱完成挂接之后,司机操纵电机工作,滑动轴19前移,使上推杆20插在挂钩钩销的孔上,防止人为拔开钩销。下推杆叉在制动软管放风阀10的推柄8上,从而使阀内拉线拉紧。其目的是,当车箱意外脱钩时,活塞11在拉线作用下不能前移,调节板周边与支撑板通孔周边的间隙依然存在,从而使风管内的风立即泄光,使车辆制动器放风制动。如图5所示,这种装置吊在车箱挂钩下面,悬挂架是通过吊挂弹簧6与前端部件相连的,这种结构既可以缓冲碰撞,又能适应列车弯行的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种装置前端有两块相对的板面,前边的称碰撞板(1),后面的称支撑板(3),碰撞板(1)通过周边的串杆(4)插入支撑板(3)周边的通孔,而串挂在支撑板(3)上,两板之间由一个高弹密封环(2)支撑而使两板保持距离;支撑板(3)后面扣接一个桶状风斗(5),碰撞板(1)、支撑板(3)和风斗(5)的底面上均开有通孔(15),且孔心相对,风斗(5)底面的通孔后面接有制动软管(9),风斗(5)内有一活塞(11),活塞(11)前面装有向前方延伸,且前端接近碰撞板通孔的碰撞头(16),活塞(11)后面与风斗(5)底面之间设有推顶弹簧(12),在推顶弹簧(12)的压力下,活塞(11)的周边与前面的支撑板(3)通孔周边相接触且形成密封;支撑板(3)后侧通过吊挂弹簧(6)挂接到悬挂架上,悬挂架上设有与列车车箱连接的连接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碰撞板(1)的板面上,有一层弹性密封层(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碰撞板(1)上,设有电源接头(1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制动软管(9)上,设有一个放风阀(10),放风阀(10)中部有转轴,转轴上端有推柄(8),转轴进入阀体后盘绕一条拉线,拉线另端结在活塞(11)后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器一侧,有一微型电机(18),电机的动力输出轮带动一支可做伸缩动作滑动轴(10),滑动轴(19)前端固连上、下两支插杆,上推杆(20)与列车车箱挂钩插销上的孔位相对,下插杆(21)与放风阀上的推柄(8)相对,插杆前伸,上边锁定挂钩插销,下边推动放风阀推柄(8),使拉线拉紧活塞(11)。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机械装置,即一种列车风电自动连接器。火车车厢之间的制动软管需要手工挂接,上面的阀门及列车的挂钩也容易出故障。本技术是接在制动软管外端,且悬挂在车厢连接处的一种装置,其前面有一块碰撞板1,由周边的串杆串挂在后面的支撑板3上,碰撞板与支撑板之间设有高弹密封环2,支撑板3的后面接一风斗5,碰撞板、支撑板和风斗底面均开有相对的通孔,风斗后接制动软管,风斗内有活塞,活塞前面装有接近碰撞板的碰撞头16,活塞在推顶弹簧12的压力下与支撑板通孔周边密封,平时,管内的风不能外泻,当两节车厢相撞后,两碰撞板及碰撞头先后相碰后移而使管路及电路接通,从而代替了手工操作,并锁定了阀门和车钩。文档编号B61G5/06GK2661521SQ0328463公开日2004年12月8日 申请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发
申请(专利权)人:李万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