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18999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8 16: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二极管和扬声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扬声器直接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耦合,电路采用正、负对称电源和差动放大器作为输入端,从而可保证输出端的直流电位为零,具有良好的保真度,而且制作成本较低,可广泛应用于音频设备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功率放大电路,尤其涉及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功率放大电路设计的领域十分广泛,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电子产品中都会有它的身影,有许多需要放大信号的地方都要用到功率放大电路,现今的功率放大电路制作成本较高,而且保真度较差,给我们的使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二极管和扬声器,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为所述功率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扬声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扬声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均为极性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所述第六三极管、所述第八三极管、所述第九三极管和所述第十三极管均为NPN型,所述第三三极管和所述第七三极管均为PNP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为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其中扬声器直接与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耦合,电路采用正、负对称电源和差动放大器作为输入端,从而可保证输出端的直流电位为零,具有良好的保真度,而且制作成本较低,可广泛应用于音频设备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直流电源DC、第一电阻Rl至第十六电阻R16、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第九三极管Q9、第十三极管Q10、二极管D和扬声器Y,第一电容Cl的正极为功率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一电容Cl的负极同时与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集电极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十三极管QlO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二极管D的负极、第十电阻RlO的第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扬声器Y的第一端和直流电源DC的负极连接,第十三极管QlO的基极同时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二极管D的正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极同时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ll的第一端、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九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扬声器Y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同时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和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RlO的第二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和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直流电源DC的正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同时与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和第i^一电阻Rll的第二端连接,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同时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和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第九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与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l和第二电容C2均为极性电容,第一三极管Ql、第二三极管Q2、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八三极管Q8、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三极管QlO均为NPN型,第三三极管Q3和第七三极管Q7均为PNP 型。【主权项】1.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二极管和扬声器,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为所述功率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同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失真度的功率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九三极管、第十三极管、二极管和扬声器,所述第一电容的正极为所述功率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扬声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扬声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荣政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联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