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8996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定位装置由固定在隧道侧面的锚栓、固定底座、双耳旋转装置、高度调节器、坡度调整器、绝缘子、防抬高减振器和金属管组成。锚栓起固定固定底座的作用,旋转双耳用于接触线在纵向移动时本装置偏移旋转,高度调节杆用于施工时打孔误差调整和力学计算高度的调整,坡度调整器可以消除本装置中绝缘子分摊到接触线的重量,通过调整绝缘子的仰俯角度,调整本装置的固定高度,改变受力;防抬高减振器减轻接触线在外力作用下上下振动,减少定位点接触线磨损和受电弓在定位点处的离线拉弧;限制接触线在受电弓作用下的抬升量,防止受电弓、接触网设备的损坏。绝缘子将带电部分与大地隔开,并承受接触线产生的拉力。解决了定位打孔误差引起安装高度不能满足设计高度的问题,施工方便。(*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隧道内使用,以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上及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属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具领域。
技术介绍
电气化铁路沿线都架设一条电力接触网。现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隧道内定位器都是固定在隧道壁侧面,根据定位器所受水平力大小,定位点高低,绝缘子重量均有部分担在接触网的接触线上,在此处形成硬点;定位器与隧道内侧壁固定点联接处虽有一定的可调量,但范围很有限,施工及测量难度较大,导致设计要求与施工之间存在误差。如定位器不能调整到设计要求范围,接触线在此处也会形成硬点,加大接触线的磨耗,严重的会产生拉弧,降低此处接触线的使用寿命。当工务部门在隧道内抬道后,还必须重新在隧道内壁上打孔埋设固定件,调整定位器位置,增加铁路运行维持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专利技术一种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隧道内使用的,让绝缘子自身重量不分担到接触线上,减少接触线硬点和磨耗,能在较大范围内移动固定后的定位器联接点,使定位器的固定点达到设计高度,定位器的坡度不受联接点位置高低影响的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本技术目的可通以下列措施完成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其特征是锚栓固定在隧道内壁面上,绝缘子通过销轴与金属管连接,其特征在于固定连接器与锚栓连接,固定连接器与高度调节器通过高度调节杆活动连接,高度调节器与坡度调整器之间通过销钉连接,坡度调整器与绝缘子通过销钉连接;防抬高减振器由金属管、管材底座、销轴和管座调整螺栓构成,管座调整螺栓与金属管中心线平行或者垂直;固定连接器由固定底座、旋转双耳和旋转轴构成,固定底座和旋转双耳的两端开有连接通孔,旋转销轴穿过固定底座和旋转双耳中的连接通孔将两者连接,高度调整杆穿过旋转双耳另一端两个平行连接通孔;高度调节器由销钉、调节螺钉、销轴、高度调节杆构成,销钉把坡度调整杆与高度调节杆连接在一起,调节螺钉和销钉安装在高度调节杆一端;高度调节杆穿过旋转双耳端部两个平行通孔,且能在两个平行通孔内上下滑动,高度调节杆为金属管材或者金属棒材,高度调节杆中开有5~30个通孔,销轴插入高度调节杆上的通孔,固定高度调节杆与旋转双耳间的相对位置;坡度调整器由销钉、坡度调整杆和凹槽构成,坡度调整杆一端开有凹槽,坡度调整杆另一端通过销钉与有机材料绝缘子连接;销轴上装有管材底座、防抬高定位孔和管座调整螺栓;在于固定底座可以在两个锚栓处底板下隧道侧壁间加装垫圈,用于调整固定底座与地面的夹角。本技术定位装置由固定在隧道侧面的锚栓、固定底座、双耳旋转装置、高度调节器、坡度调整器、绝缘子、防抬高减振器和金属管组成。工作原理是锚栓(1)起固定固定底座(2)的作用,旋转双耳(4)用于接触线在纵向移动时本装置偏移旋转,高度调节杆(5)用于施工时打孔误差调整和力学计算高度的调整,坡度调整器可以消除本装置中绝缘子(16)分摊到接触线的重量,通过调整绝缘子的仰俯角度,调整本装置的固定高度,改变受力;防抬高减振器减轻接触线在外力作用下上下振动,减少定位点接触线磨损和受电弓在定位点处的离线拉弧;限制接触线在受电弓作用下的抬升量,防止受电弓、接触网设备的损坏。绝缘子将带电部份与大地隔开,并承受接触线产生的拉力。解决了定位打孔误差引起安装高度不能满足设计高度的问题,施工方便。在固定连接器中,固定底座(2)和旋转双耳(4)两端开有连接通孔,旋转销轴(3)穿过固定底座(2)和旋转双耳(4)中的连接通孔将两者连接,这样,旋转双耳(4)能绕旋转轴(3)转动。高度调节器中的高度调整杆(5)穿过旋转双耳(4)另一端的两个平行连接通孔,被两根销轴(6、7)固定。坡度调整杆(12)与高度调节杆(5)用销钉(8)连接为一起,调节高度调节杆(5)上的调节螺钉(9),就能控制绝缘子(16)与地面的夹角。防抬高减振器是通过调节管座调整螺栓(20)与绝缘子(16)端帽之间间隙尺寸,来确定接触线允许升降高度。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绝缘子(16)的重量完全由本技术定位装置承担,与定位装置的底座高度和接触线的水平力大小没有关系,减少了定位装置接触线的集中负荷,改散了此处的弹性,可消除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时产生的电火花,减低接触网的磨损,延长接触线的使用寿命;由于本装置的机车电力接触线到旋转轴(3)的水平距离比现有结构增长,当温度变化时,可减少承力索与接触线的垂直面的偏斜,防止在承力索接触线间的结构高度较低时,引起吊弦线夹的偏斜较大而打弓的可能。绝缘子(16)的坡度可单独调整,保证定位装置与绝缘子(16)联接处的高度符合设计规定值。高度调整器可在较大范围调整,解决了施工中预埋件孔的打孔精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对运营单位接管后,工务起落道都能跟随调整,锚栓(1)即可用水泥砂桨固定,也可采用化学方法粘接,在临时或者事故抢险时,还可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具有施工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实施例。图1本技术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使用的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旋转双耳(4)中的连接通孔为椭圆形,高度调节杆(5)斜插到椭圆形的连接通孔。本图与图1的区别是旋转双耳(4)上两个固定高度调整杆的连接通孔中心线与高度调节杆(5)轴心线相互不垂直,有一定的斜角,连接通孔面与销轴(3)中心线互相垂直,下销轴孔面在同一平面上。图3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图与图1的区别是高度调整器中的坡度调整杆(12)长度较短。图4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旋转双耳(4)与高度调节杆(5)连接方式以图2所示结构一致,坡度调整杆(12)长度较短。图5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只使用一块连接板(22)来完成整个装置的高度调节器和坡度调整器功能。本图与图1的区别是旋转双耳(4)直接固定和调整绝缘子(16)的仰俯角,部件(4、5、8、9、10、11、12、15)合并为一体,取消了高度调整杆。图6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本装置取消了绝缘子连接套(15),坡度调整器(9、10、12、15)合并成一根弯曲部件,坡度调整器与高度调节器绝缘子连接处高度调节杆(5)端部装有一个限位板(23),绝缘子(16)连接的防抬高防振定位器(17、18、19、20)中部件(18、19、20)合并变成一个销轴。锚栓(1)与固定底座(2)为一体,直接采用化学方法粘接方式固定在隧道内侧面。图7为本技术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图与图2的区别是取消了绝缘子连接套(15)、坡度调整器(9、10、12、15)合并成一根弯曲部件,坡度调整器与高度调节器绝缘子连接处高度调节杆(5)端部装有一个限位板(23),绝缘子(16)为有机硅绝缘子、防抬高防振器(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隧道内消除绝缘子重量分担到接触线防抬高减振定位装置,其特征是锚栓(1)固定在隧道内壁面上,绝缘子(16)通过销轴(17)与金属管(21)连接,其特征在于固定连接器与锚栓(1)连接,固定连接器与高度调节器通过高度调节杆(5)活动连接,高度调节器与坡度调整器之间通过销钉(8)连接,坡度调整器与绝缘子(16)通过销钉(1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进忠陈明寿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铁路局昆明供电段昆明市日新润滑元件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