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477076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0 0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选取进浆管、出浆管和堵塞头,所述出浆管管径小于进浆管管径,将堵塞头套装于锚杆的前端放置在锚杆孔孔口处固定,将进浆管和出浆管穿过堵塞头,并用固定扎带将进浆管、出浆管与锚杆固定成一整体,采用连续注浆,待浆液从出浆管的出浆口均匀流出时,封闭出浆管的出浆口并降持续注浆1~2分钟后封闭进浆管的进浆口完成锚杆注浆。与现有注浆方法相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连续注浆时,通过进浆口和出浆口,排出孔内空气及多余浆液,节省注浆材料,锚杆的注浆密实度均可达到95%以上,该注浆方法制作、安装、使用简单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后减少对操作人员数量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锚杆支护注浆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地下洞室边顶拱等部位的锚杆支护施工,锚杆注浆主要采用锚杆孔内的砂浆或锚固剂将注浆管顶推出锚杆孔外(即孔内退管法)和利用风枪将锚固剂药卷逐卷吹入孔内,再插入锚杆将孔内锚固剂挤出锚杆孔的方法。孔内退管法在锚杆注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熟练工认真操作,凭借熟练工的手感判断锚杆注浆的密实度,对操作工人的水平要求较高,更换操作人员后锚杆密实度质量波动较大,人工成本投入较高;风枪吹入锚固剂药卷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但注浆材料损耗严重,锚杆注装密实度质量得不到保证,且操作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实度锚杆的注浆方法,锚杆注浆操作简单、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低、操作人员数量少、节省注浆材料和人工成本,可满足地下洞室、岩壁工作中砂浆锚杆及预应力锚杆的注浆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进浆管、出浆管和堵塞头,所述出浆管管径小于进浆管管径,进浆管和出浆管长度根据工作环境需要而定;第二步,将堵塞头套装于锚杆的前端,用于堵塞锚杆孔的孔口;第三步,将进浆管和出浆管穿过堵塞头,并用固定扎带将进浆管、出浆管与锚杆固定成一整体;第四步,将锚杆放入锚杆孔,确保锚杆堵塞头与锚杆孔紧密结合不漏气后,采用连续注浆,待浆液从出浆管的出浆口均匀流出时,封闭出浆管的出浆口并降持续注浆1~2分钟后封闭进浆管的进浆口完成锚杆注浆。作为优选,进浆管与出浆管的管径比为2:1~1.5:1;作为优选,当对地下洞室边顶拱部位的注浆时,进浆管长度小于出浆管长度,将出浆管的进浆口布置于锚杆孔的底部,进浆管的出浆口远离锚杆孔的底部;作为优选,所述出浆管的进浆口与锚杆孔底部的距离为1~2cm,所述进浆管的出浆口与锚杆孔孔口的距离为3~5cm;作为优选,当对地下洞室边墙部位的水平锚杆注浆时,进浆管长度大于出浆管长度,将进浆管的出浆口布置于锚杆孔的底部,出浆管的进浆口远离锚杆孔的底部;作为优选,所述进浆管的出浆口与锚杆孔底部的距离为1~2cm,所述出浆管的进浆口与锚杆孔孔口的距离为3~5cm;作为优选,所述进浆管的出浆口与出浆管的进浆口均为倾斜的管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连续注浆时,通过进浆口和出浆口,排出孔内空气及多余浆液,节省注浆材料,锚杆的注浆密实度均可达到95%以上,该注浆方法制作、安装、使用简单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后减少对操作人员数量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同时节省注浆材料,注浆质量稳定可控,操作安全可靠性高、节约成本明显。适合用于地下洞室边顶拱等部位的锚杆支护注浆。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砂浆锚杆注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砂浆锚杆注浆的锚杆孔孔口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预应力锚杆注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预应力锚杆注浆的锚杆孔孔口布置示意图。图中:1.进浆管;2.出浆管;3.锚杆;4.锚杆孔;5.堵塞头;6.固定扎带;7.张拉段;8.锚固段;9.出浆管Ⅰ;10.进浆管Ⅰ;11.堵塞头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图2,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进浆管1、出浆管2和堵塞头5,所述出浆管2管径小于进浆管1管径,进浆管1和出浆管2长度根据工作环境需要而定,进浆管1与出浆管2的管径比为2:1~1.5:1,此时注浆效果最佳;当对地下洞室边顶拱部位的注浆时,进浆管1长度小于出浆管2长度,将出浆管2的进浆口布置于锚杆孔4的底部,进浆管1的出浆口远离锚杆孔4的底部,为保证所述出浆管2的进浆口与锚杆孔4底部距离为1~2cm,所述进浆管1的出浆口与锚杆孔4孔口的距离为3~5cm,以便浆液注满锚杆孔4,达到锚杆3注装密实的目的;当对地下洞室边墙部位的水平锚杆注浆时,进浆管1长度大于出浆管2长度,将进浆管1的出浆口布置于锚杆孔4的底部,出浆管2的进浆口远离锚杆孔4的底部,所述进浆管1的出浆口与锚杆孔4底部的距离为1~2cm,所述出浆管2的进浆口与锚杆孔4孔口的距离为3~5cm,以便浆液注满锚杆孔4,达到锚杆3注装密实的目的;第二步,将堵塞头5套装于锚杆3的前端,用于堵塞锚杆孔4的孔口;第三步,将进浆管1和出浆管2穿过堵塞头5,并用固定扎带6将进浆管1、出浆管2与锚杆3固定成一整体;第四步,将锚杆3放入锚杆孔4,确保堵塞头5与锚杆孔4紧密结合不漏气后,采用连续注浆,由于出浆管2管径小于进浆管1管径,在锚杆孔4内形成正压,挤压进入锚杆孔4的浆液,排除孔和浆液内的空气及多余浆液,节省注浆材料,大大加强了高密实度,锚杆3的注浆密实度均可达到95%以上待浆液从出浆管2的出浆口均匀流出时,封闭出浆管2的出浆口并降持续注浆1~2分钟后封闭进浆管1的进浆口完成锚杆注浆。当锚杆3为张拉段7和锚固段8组成的预应力锚杆时,如图3、图4所示,增设进浆管Ⅰ10、出浆管Ⅰ9和堵塞头Ⅰ11,所述堵塞头5套装于锚固段8前端,对锚杆孔4口进行密封,所述堵塞头Ⅰ11套装于张拉段7的前端,在锚杆孔4内进行密封,所述进浆管Ⅰ10和出浆管Ⅰ9依次穿过堵塞头5和堵塞头Ⅰ11,出浆管2和进浆管1仅穿过堵塞头5。当锚杆孔4较深时也可采用上述分段式结构,将增设的堵塞头套装于锚杆3中部。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从进浆口注入锚杆孔4内的注浆材料充满空腔后的压力,将锚杆孔4内空气及多余液体通过出浆口排出孔外,达到浆液充满锚杆3与锚杆孔4之间的空腔,保证锚杆3注装密实的目的。该注浆方法制作、安装、使用简单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后减少对操作人员数量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同时节省注浆材料,注浆质量稳定可控,操作安全可靠性高、节约成本明显。注浆采用气缸挤压式或螺旋推进式设备,以确保注浆连续稳定,垂直预应力锚杆注浆时为保证锚杆注装连续密实,尽早达到凝固实现预应力施工的目的,浆液宜选用水灰比为0.26~0.28(采用气缸挤压式注浆设备时水灰比可选用较低值,螺旋推进式设备在运行时推进装置发热会造成浆液中水分损失,因此宜选用较高值)。水平预应力锚杆孔及普通砂浆锚杆注浆时浆液宜选用水灰比为0.30~0.35,以便浆液注满锚杆孔4,达到锚杆3注装密实的目的。具体施工参数应以现场试验数据为准。以上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进行了详尽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对本专利技术的变更和改进将是可能的,而不会超出附加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构思和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进浆管、出浆管和堵塞头,所述出浆管管径小于进浆管管径,进浆管和出浆管长度根据工作环境需要而定;第二步,将堵塞头套装于锚杆的前端,用于堵塞锚杆孔的孔口;第三步,将进浆管和出浆管穿过堵塞头,并用固定扎带将进浆管、出浆管与锚杆固定成一整体;第四步,将锚杆放入锚杆孔,确保锚杆堵塞头与锚杆孔紧密结合不漏气后,采用连续注浆,待浆液从出浆管的出浆口均匀流出时,封闭出浆管的出浆口并降持续注浆1~2分钟后封闭进浆管的进浆口完成锚杆注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实度锚杆注浆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选取进浆管、出浆管和堵塞头,所述出浆管管径小于进浆管管径,进浆管和出浆管长度根据工作环境需要而定;第二步,将堵塞头套装于锚杆的前端,用于堵塞锚杆孔的孔口;第三步,将进浆管和出浆管穿过堵塞头,并用固定扎带将进浆管、出浆管与锚杆固定成一整体;第四步,将锚杆放入锚杆孔,确保堵塞头与锚杆孔紧密结合不漏气后,采用连续注浆,待浆液从出浆管的出浆口均匀流出时,封闭出浆管的出浆口并持续注浆1~2分钟后封闭进浆管的进浆口完成锚杆注浆;当对地下洞室边顶拱部位的注浆时,进浆管长度小于出浆管长度,将出浆管的进浆口布置于锚杆孔的底部,进浆管的出浆口远离锚杆孔的底部;所述出浆管的进浆口与锚杆孔底部的距离为1~2cm,所述进浆管的出浆口与锚杆孔孔口的距离为3~5cm;浆液水灰比为0.26~0.28;注浆采用气缸挤压式注浆设备或螺旋推进式设备,采用气缸挤压式注浆设备时水灰比选用较低值,螺旋推进式设备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虎永辉王毅马树清詹健张慧星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