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及其密肋楼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2929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及其密肋楼盖,其特征在于,在一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上安装有若干减重体,所述减重体通过若干减重体固定件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牢牢固定,所述减重体之间相互围合形成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包括横向密肋沟槽和纵向密肋沟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生产工艺简单、质量好控制,减轻了楼板的自重,又不会影响楼板的承载能力,既克服了现浇空心楼盖填充材料容易上浮、上下层混凝土厚度难以控制以及建筑质量难以控制的缺点,也解决了预制普通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后自重过大,经济性不好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以及一种利用其建造的楼盖结构。【
技术介绍
】混凝土房屋中的楼盖由梁和板组成,梁的高度与楼板的厚度分别与其跨度有关,框架梁的高度一般为跨度的1/15以上,楼板的厚度一般为跨度的1/50?1/30以上,以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为例,楼盖一般由框架主梁、次梁、楼板组成,对于楼面使用荷载较大的框架结构,当开间和进深很大时,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往往较高,楼板也比较厚,钢筋混凝土的用量很大,不但增加了建筑自重引起造价增高,而且在层高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净高度,会影响建筑的实用功能,如果采用取消次梁的方法,楼板的厚度就需要进一步增加高度,楼板自重的增加对结构梁、柱、基础影响也大,会导致建筑自重和建筑造价的增加。传统的楼板是典型的平面外受弯构件,其内部弯矩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抗弯承载能力与其截面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在荷载作用下,楼板顶部和楼板底部分别产生受拉区和受压区,楼板的中性轴混凝土的作用很小,如果把中性轴的混凝土去掉,或者采用轻质材料填充,就可以减轻楼板自重,节约混凝土材料,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这是国内外工程界常用的技术手段,预制混凝土空心楼板就是典型的案例。在现浇混凝土楼盖施工中,也有类似的在中性轴填充轻质空心材料的做法,但由于轻质或空心材料难于安装,浇筑混凝土时容易被混凝土浮起,造成上下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准确,填充材料下部混凝土容易空鼓,影响楼板的受力安全。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的推进,预制装配式建筑正在兴起,大量工程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需要大量使用预制叠合板,在大跨度高荷载的情况下,普通叠合板厚度大、自重大、混凝土用量多成本很高,安装运输不方便,这将直接导致预制装配式房屋的成本上升,不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本技术目的是突破现有预制叠合楼板的技术,提供一种制造简单、质量可靠、受力合理、减轻自重、降低成本的预制构件,以降低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以及一种利用其建造的密肋楼盖。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在一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上安装有若干减重体,所述减重体通过若干减重体固定件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牢牢固定。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中固定有底板钢筋。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之间相互围合形成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包括横向密肋沟槽和纵向密肋沟槽。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肋沟槽内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层混凝土的加强钢筋。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为塑性材料制作而成。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为轻质块体材料制作而成。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为空心材料制作而成。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的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建造的密肋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密肋沟槽和/或所述纵向密肋沟槽,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密肋楼盖。根据上述结构的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在本技术生产时,按照设计提前将减重体固定在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上,减重体之间形成密肋沟槽,密肋沟槽内可放入加强钢筋,用减重体固定件将减重体与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做成一个整体的预制构件;把本技术运输至现场安装后,可以根据设计敷设水电管线、上面层混凝土受力钢筋,沟槽部位也可按设计要求放入钢筋,现场浇筑上面层混凝土,沟槽部位形成连通上下层混凝土的密肋。在本技术上面浇筑混凝土时,轻质材料或空心材料不会上浮,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有利于大面积推广。本技术,可以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生产工艺简单、质量好控制,减轻了楼板的自重,又不会影响楼板的承载能力,既克服了现浇空心楼盖填充材料容易上浮、上下层混凝土厚度难以控制以及建筑质量难以控制的缺点,也解决了预制普通叠合楼板现浇混凝土后自重过大,经济性不好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浇筑混凝土后的密肋盖板结构剖视图。在图中,1、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2、减重体;3、横向密肋沟槽;4、纵向密肋沟槽;5、减重体固定件;6、加强钢筋;7、底板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在一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上安装有若干减重体2,所述减重体2通过若干减重体固定件5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牢牢固定。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中固定有底板钢筋7。所述减重体2之间相互围合形成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包括横向密肋沟槽3和纵向密肋沟槽4。所述密肋沟槽内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层混凝土的加强钢筋6。如图3所示,所述横向密肋沟槽3和所述纵向密肋沟槽4,浇筑有混凝土,形成本技术所述的密肋楼盖。在预制构件模具中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绑扎楼板下部钢筋,即底板钢筋6,浇入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初步形成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1,按照设计的位置摆放减重体2,用减重体固定件5固定减重体2,使减重体2牢固地固定在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上,相邻的减重体2之间形成横向密肋沟槽3和纵向密肋沟槽4,在横向密肋沟槽3和纵向密肋沟槽4内可以放入加强钢筋6,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形成本技术。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采用塑性材料制作而成,可以是普通混凝土或石膏等塑性材料组成;减重体2为轻质块体材料制作而成,如XPS或EPS泡沫塑料,也可以采用空心材料制作而成,如密闭的空心管、空心球、空心箱等。纵向密肋沟槽3和横向密肋沟槽4为减重体2之间的空槽,根据工程设计可以放入加固钢筋6或者没有钢筋,减重体固定件5可以由金属、非金属材料制成,用于将减重体2固定在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I上,在现浇混凝土施工时用于防止减重体上浮。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技术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在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上安装有若干减重体,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中固定有底板钢筋,所述减重体之间相互围合形成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包括横向密肋沟槽和纵向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内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层混凝土的加强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通过若干减重体固定件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牢牢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为轻质块体材料制作而成。3.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建造的密肋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密肋沟槽和/或所述纵向密肋沟槽,浇筑有混凝土,形成密肋楼盖。【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及其密肋楼盖,其特征在于,在一预制叠合板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减重混凝土密肋叠合板,在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上安装有若干减重体,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中固定有底板钢筋,所述减重体之间相互围合形成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包括横向密肋沟槽和纵向密肋沟槽,所述密肋沟槽内放置有用于连接上下层混凝土的加强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体通过若干减重体固定件与所述预制叠合板混凝土底板牢牢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明旺金波峰谢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