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机和内部空间的车辆刮水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2448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刮水器装置(10),包括:固定到曲柄臂(76)的刮水器电机(72),可旋转地支撑刮水器臂和第一枢转杠杆(24)的第一枢轴保持器(12),可旋转地支撑刮水器臂和第二枢转杠杆(52)的第二枢轴保持器(14),以及连接到曲柄臂(76)的连杆结构(78,84)。刮水器电机(72)的动力通过曲柄臂和连杆结构被传输到第一和第二枢转杠杆。刮水器电机(72)相对电机支架部分(32)固定到电机支架部分(32)的后表面(32A)上。曲柄臂相对电机支架部分(32)安置在与刮水器电机(72)相对的侧面上。后表面(32A)和第一枢转杠杆(24)之间的尺寸被设置大于后表面(32A)和曲柄臂(76)之间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揩干车辆窗户的车辆刮水器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JP-A-2002-200969,传统车辆刮水器装置中构造有冲击吸收结构。所述刮水器装置具有固定部分,刮水器臂固定到所述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包括脆弱部分。当来自车辆外部的冲击施加到刮水器电机时,脆弱部分断裂,刮水器电机在脆弱部分从刮水器框架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刮水器电机移动到车辆的内部,施加到刮水器电机的冲击被刮水器装置吸收。但是,固定部分由于传统结构中的脆弱部分而被削弱,当较高的载荷施加到脆弱部分,同时刮水器装置揩干所聚集的雪时脆弱部分可能断裂。相反,当脆弱部分被过分强化,冲击吸收结构不能适当构造。此外,当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与刮水器电机相撞,并且冲击力从外部施加到刮水器电机时,冲击力可以被车身(车辆主体)吸收(被撞的物体)。但是,当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与诸如刮水器电机这样的大块较硬物体相撞时,较大的冲击施加到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上的冲击可能不会被充分吸收。具体而言,根据JP-A-2002-200969的传统刮水器装置,刮水器电机位于电机支架部分的上侧,输出轴穿过电机支架部分。曲柄臂位于刮水器电机的下侧上以移动刮水器的连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刮水器电机位于固定部分的附近,其中刮水器装置沿高度(垂直)方向上被固定到车身。固定部分是具有刮水器的旋转轴的枢轴保持器的部分。因此,刮水器电机和车身之间的距离变小。当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撞到引擎罩上时,引擎罩变形。在这种结构中,在引擎罩开始变形随后引擎罩的变形部分达到刮水器电机,冲击吸收的效果不能通过车身的变形充分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制造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车辆刮水器装置,其中施加到刮水器电机的冲击可以减小,施加到相撞的物体(将被保护的物体)的冲击减小,以及当在车辆中发生撞击时吸收施加到相撞的物体(车辆)上的冲击。根据本专利技术,车辆刮水器装置包括刮水器电机、曲柄臂、第一枢轴保持器、第一枢转杠杆、第二枢轴保持器、第二枢转杠杆以及连杆结构。刮水器电机具有输出轴。曲柄臂被固定到输出轴。第一枢转保持器被固定到车身。第一枢轴保持器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枢转轴,其中第一枢转轴的一个轴端被固定到刮水器臂。第一枢转杠杆被固定到第一枢转轴的轴端的另外一轴端。第二枢轴保持器被固定到车身。第二枢轴保持器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枢转轴,其中第二枢转轴的一个轴端被固定到刮水器臂。第二枢转杠杆被固定到第二枢转轴的轴端的另外一个上。连杆结构在曲柄臂、第一枢转杠杆和第二枢转杠杆之中连接以将刮水器电机的旋转动力作为前后运动传输到第一枢转轴和第二枢转轴。第一枢轴保持器具有电机支架部分,刮水器电机固定到所述电机支架部分。刮水器电机被安置在电机支架部分的后表面侧,所述后表面侧为相对电机支架部分与刮水器臂基本相对的一侧。曲柄臂被安置在电机支架部分的前侧,所述前侧为相对电机支架部分与刮水器电机基本相对的一侧。电机支架部分的后表面以及第一枢转轴的第一枢转杠杆彼此分离的距离大于沿第一枢转轴的基本轴向的方向电机支架部分的后表面和曲柄臂之间的距离。可选地,第一枢轴保持器还包括第一轴承部分和塔部。第一轴承部分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枢转轴。塔部从第一轴承部分的第一枢转杠杆的一侧相对第一轴承部分延伸到第一枢转杠杆的一侧。电机支架部分连续地从塔部延伸,这样刮水器电机被固定到电机支架部分。刮水器电机被安置在电机支架部分的后表面的一侧,所述后表面的一侧位于相对电机支架部分与第一轴承部分相对的一侧。输出轴穿过电机支架部分,这样固定到输出轴的曲柄臂被安置在电机支架部分的前侧,所述前侧位于第一轴承部分的一侧。可选地,车辆刮水器装置还包括将第一枢轴保持器和第二枢轴保持器彼此连接的框架部件。电机支架部分通过框架部件与第二枢轴保持器相连接。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在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的详细说明中而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侧视图;图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第一枢轴保持器的放大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刮水器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2中所示,刮水器装置10包括第一枢轴保持器12和第二枢轴保持器14。第一枢轴保持器12和第二枢轴保持器14构造刮水器装置10基本对称的结构,并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第一枢轴保持器12和第二枢轴保持器14由诸如铝合金压铸件的金属材料形成。第一枢轴保持器12与第一轴承部分16和凸缘18(图1)一体形成。第一轴承部分16形成为圆柱形状,第一枢转轴20插入通过第一轴承部分16,这样第一轴承部分16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枢转轴20。第一枢转杠杆24被固定到第一枢转轴20的下端部分,这样第一枢转轴20可以对应第一枢转杠杆24的前后运动(往复运动)被旋转。第一枢轴保持器12具有从第一轴承部分16径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分26,这样第一固定部分26在与第一枢转杠杆24伸出的方向基本相对的一侧位于凸缘18的角部上。第一固定部分26具有安装孔28,其中提供橡胶垫圈35。安装螺栓(未示出)插入橡胶垫圈35中,这样刮水器装置10的第一枢轴保持器12被螺纹连接到车身。第一枢轴保持器12具有塔部30,所述塔部相对第一轴承部分16延伸到第一枢转杠杆24的侧面。即,塔部30基本沿着第一枢转轴20的轴向方向延伸到车身的内部空间中,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塔部30从第一枢轴保持器12的第一轴承部分16经过第一枢轴保持器12的凸缘18(凸缘18沿着第一枢转轴20的径向方向延伸)连续地,即整体地从图1中的上侧至下侧延伸到车身中。即塔部30实质上沿垂直方向,即实质上沿着第一枢转轴20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样刮水器电机72与车身通过塔部30分开。具体而言,用作刮水器电机72的安装基部的电机支架部分32通过塔部30与车身的引擎肋材(ribs)(引擎罩)分开。电机支架部分32与塔部30一体形成,这样电机支架部分32在与第一枢轴保持器12相对的侧面上从塔部30的一端延伸枢轴保持器。电机支架部分32形成为扁平形状,这样电机支架部分32的平面(flat plane)基本平行于假想的平面,在该假想的平面中刮水器电机72的曲柄臂76执行前后运动。包括电机支架部分32的平面(flat plane)的平面(plane)和第一枢转轴20的轴线彼此相交。具体而言,包括电机支架部分32的平面(flatplane)的平面(plane)实质上垂直于第一枢转轴20的轴线。即,电机支架部分32的扁平平面基本平行于假想平面,在该平面中第一连杆78和第二连杆84移动,这样第一连杆78和第二连杆84执行前后运动(往复运动)。刮水器电机72被固定到电机支架部分32的后表面32A上,即在第一轴承部分16相对电机支架部分32时位于相对的侧面上。即,刮水器电机72在图1中的下侧,即图2中的后侧被固定到上的电机支架部分32上。电机支架部分32具有从电机支架部分3延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刮水器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输出轴(74)的刮水器电机(72);曲柄臂(76),所述曲柄臂被固定到输出轴(74);第一枢轴保持器(12),所述第一枢转保持器(12)被固定到车辆主体,第一枢轴保持 器(12)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枢转轴(20),其中第一枢转轴(20)的一个轴端被固定到刮水器臂;第一枢转杠杆(24),所述第一枢转杠杆被固定到第一枢转轴(20)的轴端的另外一个;第二枢轴保持器(14),所述第二枢轴保持器被固定到 车辆主体,第二枢轴保持器(14)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枢转轴(50),其中第二枢转轴(50)的一个轴端被固定到刮水器臂;第二枢转杠杆(52),所述第二枢转杠杆(52)被固定到第二枢转轴(50)的轴端的另外一个;以及 连杆结构(78 ,84),所述连杆结构(78,84)在曲柄臂(76)、第一枢转杠杆(24)和第二枢转杠杆(52)之中连接以将刮水器电机(72)的旋转动力作为前后运动传输到第一枢转轴(20)和第二枢转轴(50),其中第一枢轴保持器(12)具有电机支架 部分(32),刮水器电机(72)固定到所述电机支架部分上,刮水器电机(72)被安置在电机支架部分(32)的后表面(32A)的一侧,所述后表面(32A)的一侧相对电机支架部分(32)位于与刮水器臂实质相对的一侧,曲柄臂(76) 相对电机支架部分(32)被布置在与刮水器电机(72)实质上相对的一侧的电机支架部分的(32)的前侧,以及沿第一枢转轴(20)的实质轴向方向,电机支架部分(32)的后表面(32A)和第一枢转轴(20)的第一枢转杠杆(24)彼此分离的距 离(A)大于电机支架部分(32)的后表面(32A)和曲柄臂(76)之间的距离(C)。...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田建吾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