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江宗专利>正文

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1968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体后侧底部的支架,支架上设有用以带动车体后部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以及用以带动车体后部沿垂直于车体行进方向移动的移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构造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方便车体在较小的空间内停靠或开出,从而不仅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使车辆更具人性化,而且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停靠更多的车辆,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和车辆的日益增加,能够提供给车辆停靠的车位空间越来越狭小,但由于目前已有的车辆都不具有自动移位、调头的功能,使得车辆在停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当前后都已经纵向停靠了车辆,且留下的空间较小时,车辆很难停进或开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该装置有利于车辆在较小的空间内方便停靠或开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构成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体后侧底部的支架,支架上设有用以带动车体后部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以及用以带动车体后部沿垂直于车体行进方向移动的移位装置。当用户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停靠或开出车辆时,可先通过升降装置使车体后部抬起,之后通过移位装置带动车体后部向车位内或车位外移动,从而便于车体在较小的空间内停靠或开出。较之已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仅构造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方便车体在较小的空间内停靠或开出,从而不仅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使车辆更具人性化,而且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停靠更多的车辆,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构造示意图(图中省略导杆)。图2是图1的A-A视图。图3是图1的B-B视图。图4是图2的C-C旋转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构造示意图。标号说明1支架,2升降装置,21螺杆,22驱动装置,23螺母,24框架,241框架的两相对侧边,25轴承,26延伸杆,27连杆,28导杆,29滑套,3移位装置,31内框体,32另一驱动装置,33主动轮,34传动轮,35传动履带,36履带传动机构与内框体铰接的转轴,37内框体与框架的铰接轴,4弹性钢片,51一侧齿轮,52中间齿轮,53传动链,54另一侧齿轮,55齿轮,6车体。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体后侧底部的支架1,支架上设有用以带动车体后部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2、以及用以带动车体后部沿垂直于车体行进方向移动的移位装置3。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横设于支架上的螺杆21、用以带动螺杆转动的驱动装置22、对称套设于螺杆两端的一对螺母23、以及横设于螺杆下方的框架24;所述螺杆两端的螺纹成反螺旋对称分布以使两端螺母在螺杆的带动下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螺杆的两外端部经轴承25与支架连接;两端螺母的前后侧延伸杆26上分别铰接有一对连杆27,两对连杆的下端交错与框架的两相对侧边241相铰接;支架上还设有平行位于螺杆前、后侧的一对导杆28,螺母前后侧的延伸杆26上设有套接于导杆上的滑套29以利螺母和其延伸杆沿导杆移动;所述移位装置3铰接于框架上。所述导杆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由于受力时,主要通过导杆的下侧面与滑套接触受力,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导杆的横截面最好采用多边形结构(如图4所示),以增大导杆28与滑套29的受力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压强,减少磨损。所述移位装置包括铰接于框架中部的内框体31以及铰接于内框体中部的履带传动机构(如坦克等重型装甲车所使用的履带传动机构),所述履带传动机构包括受另一驱动装置32控制的主动轮33、一组与主动轮等径且轴线平行的传动轮34、以及卷绕于主动轮和传动轮上的传动履带35,所述履带传动机构经设于其中部的从动轮的转轴36与内框体31铰接。为了适应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使用,所述内框体与框架的铰接轴37的轴线垂直于内框体与履带传动机构铰接的转轴36轴线。当车体停靠位置的地面为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时,可通过内框体相对框架的略微转动以及履带传动机构相对内框体的略微转动来调整履带传动机构的位置,从而使履带传动机构的底部能够完全与地面接触。为了防止框架在随两侧连杆摆动时产生扭曲变形,所述框架与连杆铰接的两侧边上分别套设有齿轮51和54,两侧的齿轮之间设有传动组件以使两侧的齿轮转向相反。这样通过传动方向相反的一对齿轮反向受力可减少框架的扭曲变形。实施例一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的传动组件由设于其中一侧齿轮51的内侧且与其啮合传动的中间齿轮52、以及卷绕于中间齿轮52和另一侧齿轮54上的传动链53组成。实施例二中,如图6所示,所述的传动组件由一组相啮合的齿轮55组成。上述支架与车体之间通过弹性缓冲装置4连接,所述的弹性缓冲装置可以采用弹性钢片或其它弹性装置。当车体后部被升降装置顶起时,支架与车体的连接处会发生一定的角度变化,通过弹性缓冲装置的适当变形来缓解支架与车体连接处的角度变化。所述的驱动装置22和32为电机驱动装置或油压驱动装置。当驱动装置为电机驱动装置时,可通过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减速齿轮组带动螺杆21或主动轮33慢速转动,或者直接通过慢速电机来带动螺杆21或主动轮33转动。驱动装置22和32可采用一个电机(或油压系统)分别控制或采用两个电机(或油压系统)分别控制。为了防止驾驶员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不小心触动驱动装置的控制开关,从而启动本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进行工作,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开关与触发报警感应器(如信号灯、鸣声器等)连接。当驱动装置的控制开关启动时,触发报警感应器立刻发出报警信号,提醒驾驶人员本车启动了升降和移位工作,从而避免交通事故发生。所述的触发报警感应器可以串接在驱动装置与控制开关连接的电路中,当控制开关闭合,电路接通时,触发报警感应器即发出报警信号;所述的触发报警感应器也可以设在控制开关旁侧,由控制开关在闭合时触动报警,或者采用其它方式。此外,为了便于停车场的统一管理,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开关上设有信号接收装置,该信号接收装置可通过接收遥控器的信号发射装置所发射的信号来控制驱动装置的启动,从而方便了停车场的管理人员对停车场内的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本技术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当驾驶员要停靠或开出车辆时,可通过驱动装置控制螺杆转动,由于螺杆只能原地转动,且螺杆两端的螺纹成反螺旋对称分布,因此螺杆两端的螺母在螺杆带动下同时向内移动,使连杆带动框架向下移动,从而在移位装置接触到地面后,通过对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车体后部向上抬起;当车体后部抬起到一定高度时(车后轮离开地面),通过另一驱动装置控制主动轮转动,继而通过皮带轮的传动使整个履带传动机构沿地面移动,从而通过与履带传动机构铰接的内框体以及与内框体铰接的框架带动整个车体后部沿地面移动;当车体后部移出停靠空间时,即可操纵车头向后开动,从而使车体开出(反之,停靠车辆时,因先使车头开入停靠空间,再将车体后部移入停靠空间)。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构造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可制作成独立的汽车配件与汽车配合使用;(2)由于在不使用时,升降装置可在其驱动装置控制下收缩起来,因而占用空间小,不影响汽车正常行驶;(3)由于带动车体后部水平移动时采用履带传动机构与地面接触摩擦,而且内框体与框架的铰接轴的轴线垂直于内框体与履带传动机构铰接的转轴轴线,因而不仅摩擦力大,适合在地面摩擦系数低的路况下使用,而且适合在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使用;(4)由于可通过遥控器控制车辆的移位调头,因此有利于停车场管理人员的统一调度管理;(5)本装置配有触发报警感应器,只要启动控制开关便发出报警信号,从而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确保该装置的安全使用;(6)由于方便车体在较小的空间内停靠或开出,因而不仅降低了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自动移位调头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车体后侧底部的支架(1),支架上设有用以带动车体后部上下升降的升降装置(2)、以及用以带动车体后部沿垂直于车体行进方向移动的移位装置(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江宗
申请(专利权)人:庄江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