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必祥专利>正文

组合式轿车吸顶排风、吸尘、充气三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1617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式轿车吸顶排风、吸尘、充气三用机。其特点是:在轿车的底部配有可左右移动的电机上设有前轴、后轴,在电机的两轴端两侧分别设有空压机、吸尘装置上分别设有与电机两端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头;空压机的输气管通过底板所制的孔配在轿车座仓内存放;在轿车的座仓一侧至顶部外壳与内壳之间配有与吸尘器相通的硬质管内动配有软管,在软道上端口下方的内壳上配有漏孔面板;在电机的两侧面配有的连杆末端与操纵杆的下端相连接,其支点销设在底板的连接装置上;电机的电路与汽车电源电路相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轿车的仪表盘旁。该装置成本低,一机三用,解决了轿车内的换气难题,填补了轿车内部清洁困难的空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配套于轿车的附加件,尤其是一种组合式轿车吸顶排风、吸尘、充气三用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生产的轿车车窗大多为侧窗。轿车在行驶中,通风换气极不尽如人意,车速快时,严重影响到乘坐人员,同时乘座人员也要受车外灰尘的打扰。尤其是夏、冬两季,车内空调调节的冷(暧)温度,如果换气立即被换气时的环境温度吹散,造成了一定的损耗。虽然有部分车型改为天窗式,但冬、夏两季车内空调还受到一定的影响。且天窗式轿车成本加大,每辆大约多耗资六千至一万元。且目前轿车室内的打扫卫生比较困难,迫切希望市埸开发一种装置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排除座仓混蚀空气不需打开车窗的、既能用于给轿车座仓内打扫卫生、又能用于给轿车轮胎充气的一种组合式轿车吸顶排风、吸尘、充气三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轿车的底板下配有的电机设有前轴、后轴,在电机的两轴端两侧分别设有空压机、吸尘装置,在空压机、吸尘装置上分别设有与电机两端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头;空压机的输气管通过底板所制的孔配在轿车座仓内存放,在输气管的末端配有控制开关的阀门、气压表、手把及输气咀;在轿车的一侧从底部至座仓的顶部的车外壳与内壳之间配有硬质管,硬质管的一端与配在轿车的一侧底部吸尘装置的吸尘腔相连通,配在车顶壳内的硬质管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硬质管的管口上部延伸与车内壳相连接,车内壳在硬质管的另一端相配处制有孔口,在孔口中配有可开、关的漏孔面板;在硬质管内配有吸尘软管,软管的下端口外周设有与硬质管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相吻合的腰鼓形连接头,且使软管及其上的腰鼓形连接头动配于硬质管内孔中,软管上端口伸出在硬质管的另一端口外,软管的上端口并位于车内壳上配有漏孔面板的上方;电机通过在机体上所固定的销钉动配在设有限位槽的构件上,在电机的两侧面配有连杆,连杆的末端与设在驾驶室内操纵杆的下端相连接,操纵杆的支点销设在底板的连接装置上;电机的电路与汽车电源电路相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轿车的驾驶室的仪表盘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投入生产成本低,一机三用,解决了轿车内的换气难题,填补了轿车内部清洁困难这一空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配在轿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部视图。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在轿车底板1下用螺栓2连接有箱体26,箱体26为圆柱形、方形、棱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之一,本实施例箱体26为圆柱形。箱体26内的前隔板12、后隔板25将箱体26分为三个腔,在后腔内配有空压机24,中腔内配有电机8,前腔为吸尘腔14;在后隔板25上所配的轴承座23的轴承孔内,配有空压机24上的曲轴与电机后轴21相啮合的动力输入接头22,接头22伸出在中腔内。空压机24的输气管3穿过轿车后座位下的脚垫的下方车壳,将约4米长(四个轮胎充气管道都够长度)的充气软管盘旋存放在脚垫的下层的凹槽中存放,凹槽的上面配有盖板、脚垫。在输气管3的末端配有控制开关的阀门4、气压表、手把及输气咀;在箱体26的中部腔内配有电机8,电机8为可变速型电机,电机8设有前轴9、后轴21,电机8的机体上、下面分别固定有一对销钉6,在销钉6上配有弹片7,销钉6的上部与其对应地动配在箱体26上、下面所设的限位槽5中。在电机8的两侧面配有连杆17,连杆17的末端与设在驾驶室内操纵杆16的下端相连接,操纵杆16的支点销15设在底板1的连接装置上。电机8的电路与汽车电源电路相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轿车驾驶室的仪表盘旁。在中腔内的前隔板12的中部固定有轴承座23,叶轮轴配在轴承座23的轴承孔内,在叶轮轴上配有风扇叶轮组装件10,在叶轮轴的轴端设有与电机前轴9相啮合的槽孔11;在前隔板12上设有若干个小孔13,前隔板12的右面与箱体26的后腔构成吸尘腔14,在吸尘腔14的底部设有排尘孔18,在排尘孔18的孔口上设有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是通过在电机8的底部固定有连接块20,在连接块20上固定有档板19,在档板19上设有限位槽5,在限位槽5内所配的销钉6固定在箱体26上实现的。在轿车的一侧从底部至座仓的顶部的车外壳32与内壳33之间配有硬质管31,硬质管31的一端与配在轿车的一侧底部吸尘装置的吸尘腔14相连通,配在车顶壳内的硬质管31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30,硬质管31的管口上部延伸与车内壳33相连接,车内壳33在硬质管31的另一端相配处制有孔口,在孔口中配有可开、关的漏孔面板29;在硬质管31内配有吸尘软管27,软管27的下端口外周设有与硬质管31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30相吻合的腰鼓形连接头34,且使软管27及其上的腰鼓形连接头34动配于硬质管31内孔中,软管27上端口伸出在硬质管31的另一端口外,软管27的上端口并位于车内壳33上配有漏孔面板29的上方。也可将上述的空压机24、吸尘装置分开独立放置在电机8的前轴9、后轴21两侧,通过电机8的左右位移实现其中一项工作。均在本技术公开的范围之内。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轿车在正常使用状况下,软管27动配于硬质管31内孔中,软管27上端口伸出在硬质管31的另一端口外,漏孔面板29关闭,用作换气排风使用。并通过将操纵杆16向后拉,通过在支点销15杠杆力的作用下,操纵杆16的下端带动连杆17向前移,从而带动电机8向前移动,电机8的后轴21与空压机24上的曲轴端连接孔22分离,使电机8的前轴9与叶轮轴上槽孔11相啮合。在电机8向前位移的同时带动固定在其下连接块20上的档板19一起向前移动,当电机8的前轴9与叶轮轴上槽孔11相啮合定位时,此时档板19正好将吸尘腔14的排尘口封闭。通过操作控制开关使电机8中速运转,从而驱动风扇叶轮组装件10转动,风扇叶轮转动时,产生负压将轿车座仓内的混蚀空气通过漏孔面板29吸入至吸尘腔14内。当需要打扫轿车座仓内卫生时,先将电机8停止工作,再将漏孔面板29打开,从硬质管31的口中向外抽软管27,直至软管27下端口外周设有的腰鼓形连接头34,与硬质管31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30相吻合时为止,软管27抽出约2米多长,将软管27的出口端配在吸尘头的进气口上。再通过操作控制开关使电机8高速运转,就可以用来吸尘了。吸尘结束后,将软管27的出口端暂闭,由吸尘腔14产生的负压将软管27吸回到硬质管31内,使软管27的出口端仍位于伸出在硬质管31的另一端口外,此时通过操作控制开关使电机8中速运转,将漏孔面板29关闭,再用作换气排风正常使用。当需要给轿车的轮胎充气时,先将电机8停止工作,再将操纵杆16向前推,在支点销15杠杆力的作用下,操纵杆16的下端带动连杆17向后移,从而带动电机8向后移动,使电机8的前轴9与叶轮轴上槽孔11相分离,电机8的后轴21与空压机24上的曲轴端连接孔22相啮合。在电机8向后位移的同时带动固定在其下连接块20上的档板19一起向后移动,当电机8的后轴21与空压机24上的曲轴端连接孔22相啮合定位时,此时档板19正好将吸尘腔14的排尘口完全打开,排出集在吸尘腔14内的灰尘。再通过操作控制开关使电机8运转,这时空压机运转工作了。接着从轿车座仓内掀起后座脚垫取出输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轿车吸顶排风、吸尘、充气三用机,含空压机、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轿车的底板下配有的电机设有前轴、后轴,在电机的两轴端两侧分别设有空压机、吸尘装置,在空压机、吸尘装置上分别设有与电机两端动力输出轴相连接的连接头;空压机的输气管通过底板所制的孔配在轿车座仓内存放,在输气管的末端配有控制开关的阀门、气压表、手把及输气咀;在轿车的一侧从底部至座仓的顶部的车外壳与内壳之间配有硬质管,硬质管的一端与配在轿车的一侧底部吸尘装置的吸尘腔相连通,配在车顶壳内的硬质管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硬质管的管口上部延伸与车内壳相连接,车内壳在硬质管的另一端相配处制有孔口,在孔口中配有可开、关的漏孔面板;在硬质管内配有吸尘软管,软管的下端口外周设有与硬质管另一端管内设有锥形连接口相吻合的腰鼓形连接头,且使软管及其上的腰鼓形连接头动配于硬质管内孔中,软管上端口伸出在硬质管的另一端口外,软管的上端口并位于车内壳上配有漏孔面板的上方;电机通过在机体上所固定的销钉动配在设有限位槽的构件上,在电机的两侧面配有连杆,连杆的末端与设在驾驶室内操纵杆的下端相连接,操纵杆的支点销设在底板的连接装置上;电机的电路与汽车电源电路相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轿车驾驶室的仪表盘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必祥刘志昊
申请(专利权)人:刘必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