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银龙专利>正文

免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7697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毂(1)和外胎(3),所述外胎为形成有空腔的敞口结构,弹性连接组件(2)一端固接于所述轮毂的两侧外圆周上,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对应固定定位于外胎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设有一免充气内胎,所述免充气内胎定位设于弹性连接组件(2)朝向外胎内圆周面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沿轮毂轴向呈背向受力后能够推动所述免充气内胎向所述外胎内圆周面方向移动。该轮胎避免了充气的繁琐,且可以有效保障在不同路面安全放心使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毂(1)和外胎(3),所述外胎为形成有空腔的敞口结构,弹性连接组件(2)一端固接于所述轮毂的两侧外圆周上,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对应固定定位于外胎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设有一免充气内胎,所述免充气内胎定位设于弹性连接组件(2)朝向外胎内圆周面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沿轮毂轴向呈背向受力后能够推动所述免充气内胎向所述外胎内圆周面方向移动。该轮胎避免了充气的繁琐,且可以有效保障在不同路面安全放心使用。【专利说明】免充气轮胎
本技术涉及车辆行驶用轮胎,具体地,涉及一种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充气轮胎在使用时会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夏天使用充气轮胎时经常由于日照 的原因需要频繁充气,甚至在日照温度过高时出现爆胎的现象。或者当遇到路面不够平坦 时,轮胎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人为的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现破损漏气即需要立即更 换整个轮胎,延误行程。目前,也有相关免充气轮胎的报道,但多数都限于理论,在实际使用 中仍然存在无法正常运行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免充气轮胎,该结构可以有效保障轮胎 在不同路面安全放心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 毂和外胎,所述外胎为形成有空腔的敞口结构:弹性连接组件一端固接于所述轮毂的两侧外圆周上,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对 应固定定位于外胎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设有一免充气内胎,所述免充气内胎定位设于弹性连接组件朝向外胎内圆周面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沿轮毂轴向呈背向受力后能够推动所述免充气内 胎向所述外胎内圆周面方向移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二弹性支撑板和第一、二支撑环片;所述第一、二支撑环片对应固定嵌设于所述外胎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所述第一、二弹性支撑板的一端分别对应固定定位连接于所述轮毂的两侧外圆周 上,第一、二弹性支撑板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定位连接于所述第一、二支撑环片上;所述第一、 二弹性支撑板均向轮毂中心倾斜;所述免充气内胎的宽度小于轮毂轴向宽度,所述免充气内胎定位跨设于第一、二 支撑环片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二弹性支撑板为复数个,均呈均匀间隔对应设于所述轮毂外圆周上,且 所述第一、二弹性支撑板呈交叉设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二弹性支撑板均为对应绕轮毂两侧外圆周上设置一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轮毂包括轮毂本体,所述轮毂本体沿其两侧外圆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分别自轮毂本体两侧圆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凸缘外侧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 环片外壁固定定位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二凸缘外侧固定连接,其另一端 与所述第二支撑环片外壁固定定位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二弹性支撑板之间的轮毂本体上分别固设有对应的第一、二挡片,所述 第一、二弹性支撑板分别对应靠近第一、二挡片。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支撑环片和第二支撑环片的外圆周上分别设置有背向所述第一支撑环 片和所述第二支撑环片外侧壁且向所述外胎方向延伸的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所述第三凸 缘和第四凸缘的外圆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免充气内胎分别固定定位连接于所述第一支 撑环片和第二支撑环片上的固定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结构相同,均为呈阶梯状结构;所述固定件为金属丝。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外胎敞口端两侧圆周面的外壁设置有防褶皱压片,所述外胎敞口端两侧的外圆周 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防褶皱压片的内圆周面上设置有与凹槽相配合的凸起。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免充气内胎内设置有柔性填充物,所述免充气内胎与外胎内圆周面之间设有 柔性填充物,所述柔性填充物能够随免充气内胎的扩张而扩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轮毂轴向宽度大于内胎宽度,实现在轮毂与第一、二 弹性支撑板锁定时第一、二弹性支撑板与第一、二支撑环片连接位置受力背向受力张开,以 及通过支撑环片与外胎锁定,使得免充气内胎径向朝向外胎内圆周底部移动;使用时,当轮 胎接触地面后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获得平衡,从而维持轮胎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地,通过 在第一、二支撑环片的外圆周设置第三、四凸缘,可以很好的将免充气内胎夹设于第一、二 支撑环片与外胎之间;通过在外胎外圆周以扣合方式设置防褶皱压片以维持外胎和环片的 贴合状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轮毂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二支撑环片与外胎位置关系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二弹性支撑板、第一、二支撑环片与外胎位置关系局 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三凸缘和第四凸缘与第一、二支撑环片及免充气内胎位 置关系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 例,即但凡以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实施例的免充气轮胎,包括轮毂1、弹性连接组件2、外胎3和免充气内胎4,其 中,外胎3为形成有空腔的敞口结构:弹性连接组件2 —端固接于轮毂I的两侧外圆周上,弹性连接组件2另一端两侧 对应固定定位于外胎3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免充气内胎4定位设于弹性连接组件2朝向 外胎3内圆周面的另一端上,弹性连接组件2另一端两侧沿轮毂I轴向呈背向受力后能够 推动免充气内胎4向外胎3内圆周面方向移动。进一步地,请参看图2和图3所示,弹性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二弹性支撑板 23,24和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 ;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对应固定嵌设于外胎3敞口端的 两内侧面上;第一、二弹性支撑板23,24的一端分别对应固定定位连接于轮毂I的两侧外 圆周上,其另一端分别对应定位连接于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上,且第一、二弹性支撑板 23,24均向轮毂中心倾斜,目的是当轮毂I与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锁定时实现第一、二弹 性支撑板23,24与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连接的端部受力张开;其中,固定连接采用螺栓 连接的形式。免充气内胎3的宽度小于轮毂I轴向宽度,免充气内胎3定位跨设于第一、二支撑 环片21,22上,且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互相呈背向受力后推动免充气内胎4向外胎3内 圆周面方向移动,即免充气内胎4从松弛到绷紧的过渡。免充气内胎4设置时呈松弛定位 跨设于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上,装配后,第一、二支撑环片21,22背向受力使两者距离增 大后,免充气内胎4呈紧绷,从而使免充气内胎4向外胎3内圆周面方向移动。第一、二弹性支撑板23,24为复数个,均呈均匀间隔对应设于轮毂I外圆周上,且 第一、二弹性支撑板23,24呈交叉设置。第一、二弹性支撑板23,24均为对应绕轮毂两侧外 圆周上设置一圈,即第一、二弹性支撑板23,24均呈环状。请参看图1、图4和图5所示,轮毂包括轮毂本体11,轮毂本体11沿其两侧外圆周 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凸缘12和第二凸缘13,第一凸缘12和第二凸缘13分别自轮毂本体 11两侧圆周面向外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毂(1)和外胎(3),所述外胎为形成有空腔的敞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组件(2)一端固接于所述轮毂的两侧外圆周上,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对应固定定位于外胎敞口端的两内侧面上;?设有一免充气内胎,所述免充气内胎定位设于弹性连接组件(2)朝向外胎内圆周面的另一端上;?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另一端两侧沿轮毂轴向呈背向受力后能够推动所述免充气内胎向所述外胎内圆周面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银龙
申请(专利权)人:吴银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