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包含该风道结构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9557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道结构及包含该风道结构的空调器。该风道结构包括:底座(1);多个挡风板(2),设置在底座(1)上,各挡风板(2)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多个驱动机构(3),与多个挡风板(2)一一对应设置,各驱动机构(3)分别驱动相应的挡风板(2)转动,以使多个挡风板(2)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能够灵活选择空调结构的出风方向,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结构及包含该风道结构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包含该风道结构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类似结构的空调器产品,尤其是多出风口结构的空调器,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每个风口都是有出风的。一般现有的空调器出风口分布大致如下:上下出风方式、左右以及下出风方式、四面出风方式等,但是没有一种可以选择控制某个风口不出风的功能。这种方式的整机舒适性不太好,无法更好的满足制冷上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实现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包含该风道结构的空调器,能够灵活选择空调结构的出风方向,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底座;多个挡风板,设置在底座上,各挡风板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多个驱动机构,与多个挡风板一一对应设置,各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相应的挡风板转动,以使多个挡风板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 作为优选,多个挡风板均为弧形结构,且相邻的两个挡风板之间可首尾相接。 作为优选,相邻的两个挡风板之间的相接位置形状相匹配。 作为优选,挡风板为四个,且两两为一组相对设置,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挡风板的旋转中心位于靠近彼此的位置。 作为优选,挡风板为从一端到另一端截面递增的镰刀型结构,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挡风板的小端相对设置,挡风板的旋转中心位于挡风板的小端。 作为优选,部分挡风板的大端端部设置有导风圆弧。 作为优选,各挡风板的旋转中心位于挡风板的同一端。 作为优选,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挡风板上的旋转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转轴,转轴固定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作为优选,驱动机构为驱动电机,挡风板上的旋转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转轴,转轴上设置有轴心齿轮,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与轴心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 作为优选,驱动机构为推杆,推杆的第一端设置在与该推杆相应的挡风板上,推杆的另一端设置在底座上或与该推杆所在的挡风板相邻的一个挡风板上。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和设置在风道结构内的离心风叶,该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风道结构包括:底座;多个挡风板,设置在底座上,各挡风板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多个驱动机构,与多个挡风板一一对应设置,各驱动机构分别驱动相应的挡风板转动,以使多个挡风板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通过控制各挡风板的转动位置,可以使这些挡风板之间相互组合,从而形成具有多种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能够满足多种出风控制需要,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风道结构处于下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风道结构处于上出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挡风板;3、驱动机构;4、导风圆弧;5、转轴;6、离心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图中箭头方向为空气流动方向。 参见图1至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风道结构包括底座1、多个挡风板2和多个驱动机构3。多个挡风板2设置在底座I上,且各挡风板2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多个驱动机构3与多个挡风板2 —一对应设置,各驱动机构3分别驱动相应的挡风板2转动,以使多个挡风板2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 通过控制各挡风板2的转动位置,可以使这些挡风板2之间相互组合,从而形成具有多种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能够满足多种出风控制需要,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多个挡风板2均为弧形结构,且相邻的两个挡风板2之间可首尾相接。在确定所需的出风方向后,可以使不需要出风位置处的相邻的挡风板2之间首位相接,形成封闭结构,而需要出风位置处的挡风板2则向外侧转动,并远离与该挡风板2的活动端相邻的挡风板2,使得该处的挡风板2打开,形成风道的出风口。 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挡风板2之间的相接位置形状相匹配,在需要相邻的两个挡风板2首尾相接时,可以使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结构,保证空气时的有效风量,提高送风效率,避免空气流动过程中发生泄漏。 结合参见图1所示,下面以挡风板2包括四个挡风板2a、2b、2c和2d为例来对本技术的挡风结构及其工作过程加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2为四个,且两两为一组相对设置,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挡风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靠近彼此的位置,使得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挡风板2之间可以更好地配合,还可以扩大两组挡风板2之间的运动范围,获得更加流畅的风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表现为挡风板2a、挡风板2d为一组,挡风板2b、挡风板2c为一组。 本实施例中的挡风板2为从一端到另一端截面递增的镰刀型结构,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挡风板2的小端相对设置,挡风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挡风板2的小端。从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挡风板2a和2d的小端相对设置,且相互靠近,挡风板2b和2c的小端相对设置,且相互靠近。因此两组挡风板2之间的旋转中心距离较远,使得每个挡风板2的大端都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相互之间不容易发生干涉,具有更加流畅的运动结构。此外,由于挡风板2a和挡风板2d的小端相对设置,使得挡风板2a的大端和挡风板2b的大端相对设置,挡风板2d和挡风板2c的大端相对设置,更加便于配置挡风板2a和挡风板2b之间的配合结构,以及挡风板2d和挡风板2c之间的配合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挡风板2a和挡风板2c的大端均形成有凹槽,挡风板2d和挡风板2b的大端均形成有与凹槽形状相吻合的导风圆弧4,凹槽与导风圆弧4能够形成良好的密闭结构。 结合参见图2所示,当需要形成下出风的风道结构时,可以控制各驱动机构3驱动四个挡风板2运动,使得挡风板2c向外转动,挡风板2a向挡风板2b靠拢,并贴合在挡风板2b的大端,挡风板2d微微向内侧收拢,最终形成上侧封闭下侧打开的下出风风道结构。 结合参见图3所示,当需要形成上出风的风道结构时,可以控制各驱动机构3驱动四个挡风板2运动,使得挡风板2a向外转动,挡风板2c向挡风板2d靠拢,并贴合在挡风板2d的大端,挡风板2b微微向内侧收拢,最终形成下侧封闭上侧打开的上出风风道结构。 其他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结构,其控制原理和形成过程与上述结构类似,这里不再详述。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各挡风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挡风板2的同一端,即均位于挡风板2在同一圆周方向上的同一端,该圆周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此种结构也能够很方便地实现不同方向的出风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可以为驱动电机,挡风板2上的旋转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转轴5,转轴5固定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此时驱动电机直接驱动转轴5发生转动,就可以驱动挡风板2发生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电机优选为步进电机,能够对挡风板2的运动形成精确控制。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可以为驱动电机,挡风板2上的旋转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转轴5,转轴上设置有轴心齿轮,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与轴心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此时驱动电机通过驱动齿轮驱动轴心齿轮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多个挡风板(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各所述挡风板(2)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多个驱动机构(3),与所述多个挡风板(2)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驱动机构(3)分别驱动相应的所述挡风板(2)转动,以使所述多个挡风板(2)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⑴; 多个挡风板(2),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各所述挡风板(2)绕其自身的一个旋转中心可转动; 多个驱动机构(3),与所述多个挡风板(2) —一对应设置,各所述驱动机构(3)分别驱动相应的所述挡风板(2)转动,以使所述多个挡风板(2)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出风方向的风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挡风板(2)均为弧形结构,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挡风板(2)之间可首尾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挡风板(2)之间的相接位置形状相匹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为四个,且两两为一组相对设置,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所述挡风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靠近彼此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为从一端到另一端截面递增的镰刀型结构,位于同一组的两个所述挡风板(2)的小端相对设置,所述挡风板(2)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挡风板(2)的小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宝杨检群安智玉鼎李松游俊雄熊华祥廖岸辉徐远炬谭宋平吴秀滢梁勇超陈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