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及豆浆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8965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2 0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料装置,包括料仓、料仓盖、下料组件、红外检测组件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料仓开设有下料口,所述红外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于料仓一侧,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7cm,红外发射端发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端接收物料或料仓反射后的红外信号,在下料装置上采用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红外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红外信号的设计后,检测装置能够检测料仓内物料的余量,方便用户了解料仓内物料情况,并提醒用户加料,相比两端布局的对射型红外检测组件,连线更加方便,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方便检测组件与控制装置间连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及豆浆机
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下料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豆浆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豆浆机等食品加工机,进行豆浆、米糊、果汁等的制备过程中,物料的加减和水的加减都需要人工进行,不仅增加了操作的复杂程度,而且对于量的控制也不能很精确。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小家电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科技应该起到释放人类双手的作用,具有自动下料功能的豆浆机应运而生。但是现有豆浆机的自动下料系统都没有对物料进行测量的装置,这样就会导致储料仓物料较少无法完成一次豆浆的制作,用户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启动而无法完成豆浆制作的情况。 此外,现有自动下料豆浆机绝大部分是单个料仓的设计,而为了迎合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一个料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多料仓才是首选,而在多料仓的选择中,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传统的物料检测装置无法满足模块的布局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性能可靠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以及豆浆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包括料仓、料仓盖、下料组件、红外检测组件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料仓开设有下料口,所述红外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于料仓一侧,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7cm,红外发射端发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端接收物料或料仓反射后的红外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对应红外发射端开设有发射孔,所述安装架对应红外接收端开设有接收孔。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隔离板,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置在隔离板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隔光部件,所述隔光部件设置在安装架与料仓之间,所述隔光部件对应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有隔光部件透光部。 进一步的,所述料仓侧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料仓侧壁对应红外检测组件设有料仓透光部,或者,料仓侧壁为透光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设置在料仓盖上,料仓盖对应红外检测组件设有料仓盖透光部,或者料仓盖为透光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检测组件为回归反射型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组件包括盖合下料口的下料盖以及驱动下料盖打开的驱动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螺杆、过渡料仓以及驱动部件,所述下料螺杆毗邻下料口设置在料仓下方,该过渡料仓位于下料螺杆下方,所述驱动部件驱动下料螺杆旋转带动物料从料仓下料至过渡料仓,所述过渡料仓开设有出料口。 进一步的,一种豆浆机,包括容器、粉碎装置、驱动装置,所述粉碎装置设置在容器内,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豆浆机还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在下料装置上采用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红外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红外信号的设计后,相比两端布局的对射型红外检测组件,连线更加方便,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方便检测组件与控制装置间连线。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7cm,这是因为随两者的间距不断增大,反射后的红外信号会逐渐衰减,两者间的间距大于7cm的话红外接收端接受的信号强度太低,可能会导致红外检测组件无法动作,而导致检测失效。 2、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置在安装架上,如此的设计使得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成为模组化,对于生产、安装、拆卸、更换等都较为便利,适合工业化的生产。 3、由于红外发射端发射的红外光有一个扩散角,在两者相距较近时,红外发射端发射的红外光可能会直接扩散至红外接收端,而使得红外检测组件产生误动作,照成不必要的提示,在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设置隔离板,这样可以阻断红外发射端对红外接收端的干扰,从而防止红外检测组件误动作。 4、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隔光部件,所述隔光部件设置在安装架与料仓之间,所述隔光部件对应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有隔光部件透光部。在料仓与安装架之间可以增加一吸光的隔光部件,能够防止外部的光线过多的干扰,同时保证发射接收口路径稳定。 5、所述料仓侧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料仓侧壁对应红外检测组件设有料仓透光部,或者,料仓侧壁为透光材料制成。在侧壁设置安装槽后,红外检测组件可以直接安装在料仓侧壁上,方便安装,侧壁可以开设透光部,可以是直接由透明材料制成,这样使得红外检测组件射出的光可以进入料仓内部,被内部物料反射后由红外接收端接收。 6、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设置在料仓盖上,料仓盖对应红外检测组件设有料仓盖透光部,或者料仓盖为透光材料制成。在料仓盖上方设置红外检测组件,还能够通过反射回的红外光强度,判断反射距离从而判断出物料在料仓内部的深浅情况从而更精确的确定料仓内部的物料情况。 7、所述红外检测组件为扩散反射型检测。扩散反射型检测无需增加其他的检测部件可直接进行检测,且发出的光是扩散装的光源,反射回的红外光也面积较大,红外接收端较容易接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物料充足时的检测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物料不足时的检测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红外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物料不足时的检测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的对射型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如图1至图4所述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包括料仓11、料仓盖12、红外检测组件14以及控制装置,料仓11开设下料口 111,红外检测组件14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参照图2、图3所示所述红外检测组件14包括红外发射端141与红外接收端142,红外发射端141与红外接收端142相邻设置位于料仓11的同一侧。参照图2工作过程中当物料充足时,由红外发射端141发射的红外信号碰到物料后,向回反射被红外接收端142接收,并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向控制装置反馈,控制装置根据反馈信息指示物料充足,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所绘制的光线反射路径只是示意形式,并不是代表红外发射端只发送单束光照射物料进行反射,后面的附图中如出现光线反射路径也是如此,将不再赘述。参照图3当物料不足时,由红外发射端141所发射的红外信号在发射及反射过程中被消耗,无法反射到红外接收端142处或者红外接收端142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不够,并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向控制装置反馈,控制装置根据反馈信息指示物料不足,并向用户进行提醒,提醒的方式可以是蜂鸣器、指示灯闪烁、振动等方式。采用红外发射端141与红外接收端142相邻设置于料仓11 一侧的方式后,相比两端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包括料仓、料仓盖、下料组件、红外检测组件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料仓开设有下料口,所述红外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于料仓一侧,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7cm,红外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红外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包括料仓、料仓盖、下料组件、红外检测组件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料仓开设有下料口,所述红外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相邻设置于料仓一侧,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7cm,红外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红外信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对应红外发射端开设有发射孔,所述安装架对应红外接收端开设有接收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隔离板,所述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置在隔离板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还包括隔光部件,所述隔光部件设置在安装架与料仓之间,所述隔光部件对应红外发射端与红外接收端设有隔光部件透光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物料残量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仓侧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红外检测组件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宁夏立国杨卫波黄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