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73578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30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即使在保持变速比的运转状况下,也能够利用内外圈的微量的差动旋转使滚动体的位置一点一点地变化,避免特定部位的磨损。轴承具备:外圈;与外圈同轴地配置在外圈的内部的内圈;被配置在外圈的内周面和内圈的外周面之间的多个滚动体;以及保持多个滚动体的保持器。保持器具备与外圈的内周面或内圈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接触部构成为:在外圈或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和另一个方向时,该接触部与外圈的内周面或内圈的外周面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样的结构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将连杆的大端部与偏心盘连接,所述偏心盘和连接于发动机的输入轴一体地旋转,并且将连杆的小端部经单向离合器与输出轴连接。在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单向离合器将因偏心盘的偏心旋转而产生的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为输出轴的单向的旋转运动。图7是示出偏心盘用的轴承的图,滚针轴承71被配置在偏心盘76与凸轮75之间,可以实现与变速动作相伴随的、偏心盘76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在偏心盘76的外周设有连杆用的轴承78,连杆79被轴承78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图8是示出将输入轴的旋转向输出轴侧传递的连杆机构的结构的图,P1表示输入中心轴线,P2表示凸轮75的中心轴,P3表示偏心盘76的中心轴。P4表示与单向离合器连接的连杆79的小端部的中心轴,P5表示输出轴的中心。设P1与P2之间的距离为链节L2,设P2与P3之间的距离为链节L1。通过控制链节L1与链节L2的相对的角度打开或闭合,由此能够调整偏心盘76的旋转半径(偏心量)。如果增大该偏心量,则传递至连杆79的摆动量增大,如果减小偏心量,则传递至连杆79的摆动量变小。在链节L1和链节L2之间设定规定的角度而使偏心盘76旋转的情况下,链节L1及链节L2与连杆79所成的角度时刻发生变化(图8的(A))。在进行图8的(A)这样的驱动的情况下,经由偏心盘76输入到凸轮75侧的小齿轮70中的小齿轮扭矩如图8的(B)所示这样变动。图8的(B)的横轴表示驱动时间(秒),纵轴表示输入到小齿轮70中的小齿轮扭矩(Nm)。如图8的(B)所示,经由偏心盘76输入到小齿轮70中的小齿轮扭矩以下述方式进行正负变动:从正的小齿轮扭矩变动为负的小齿轮扭矩,再从负的小齿轮扭矩作用正的小齿轮扭矩。图9是示出在小齿轮70上作用有扭矩时的滚针轴承71的旋转的图。图9的(A)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扭矩作用于小齿轮70的状态的图,如果对小齿轮70施加逆时针方向的扭矩,则凸轮75的外径与偏心盘76之间的滚针轴承71微量旋转,直至小齿轮70的齿隙被填满。图9的(B)是示出逆时针方向的扭矩作用于小齿轮70的情况下的滚针轴承71的旋转的图。滚针轴承71由下述部分构成:圆柱状的滚动体、即多个滚子71a;内圈72;以固定的间隔保持滚子71a的保持器73;和外圈74。在如图9的(A)这样经由偏心盘76对小齿轮70作用逆时针方向的扭矩时,外圈74绕箭头A方向旋转,与外圈74的旋转相对应,滚子71a也绕逆时针方向微量旋转。图9的(C)是示出顺时针方向的扭矩作用于小齿轮70的状态的图,如果对小齿轮70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扭矩,则凸轮75的外径与偏心盘76之间的滚针轴承71的滚子71a微量旋转,直至小齿轮70的齿隙被填满。图9的(D)是示出顺时针方向的扭矩作用于小齿轮70的情况下的滚针轴承71的旋转的图。在如图9的(C)这样经由偏心盘76对小齿轮70作用顺时针方向的扭矩时,外圈74绕箭头B方向旋转,与外圈74的旋转相对应,滚子71a也绕顺时针方向微量旋转。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429号公报可是,可以想到,如果在保持变速比的状态、即不存在滚针轴承的内外圈的差动旋转而使得滚针轴承71的滚子持续停留在固定的场所的状态下,反复进行微量的旋转,则只有滚子的特定部位被不断磨损(微动磨损)。作为抑制微动磨损的方法,存在这样的方法:如图10的(A)这样,使轴承的重心相对于轴的旋转中心稍微偏移(e1)而保持不平衡,由此,即使不存在内外圈的差动旋转,也可以利用微小的离心力的振摆回转使轴承的滚动体自转。可是,在图8的(A)这样的偏心机构中,由于旋转中心大幅地偏移(e2)(图10的(B)),因此,滚动体由于离心力被向外圈按压而难以自转,因此不是有效的。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前述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和具有该轴承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即使在保持变速比的运转状况下,也能够利用内外圈的微量的差动旋转使滚动体的位置一点一点地变化,避免特定部位的磨损。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轴承,该轴承具备:外圈;内圈,其与外圈同轴地配置在外圈的内部;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外圈的内周面和内圈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保持器,其保持多个滚动体,所述轴承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具备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构成为: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和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不同。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具有突起形状,所述突起形状具备:第1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保持器的表面具有第1倾斜角;和第2倾斜面,其具有与所述第1倾斜角不同的第2倾斜角,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倾斜面接触,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倾斜面接触。另外,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具有的所述第2倾斜面的所述第2倾斜角是比所述第1倾斜角小的角度。另外,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具有突起形状,在所述突起形状的表面上形成有:具有第1摩擦系数的第1摩擦系数部件;和具有与所述第1摩擦系数不同的第2摩擦系数的第2摩擦系数部件,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摩擦系数部件接触,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摩擦系数部件接触。另外,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接触部上形成的所述第2摩擦系数部件的所述第2摩擦系数比所述第1摩擦系数小。另外,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接触。另外,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内圈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专利技术中提出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将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变速后传递至输出轴的无级变速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无级变速器具备:偏心凸轮,其与所述输入轴设置成一体;偏心部件,其形成有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偏心凸轮的外周的齿圈;变速轴,其被配置成与所述输入轴同轴,且通过变速致动器而旋转;小齿轮,其被设置于所述变速轴,并与所述齿圈啮合;单向离合器,其被设置于所述输出轴;连杆,其与所述偏心部件和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连接而进行往复运动;以及变速比控制构件,其通过使所述变速轴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来改变所述偏心部件相对于所述偏心凸轮的相位,由此改变所述偏心部件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的轴线的偏心量而变更变速比,在所述连杆的输入轴侧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轴承和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其具备:外圈;内圈,其与外圈同轴地配置在外圈的内部;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外圈的内周面和内圈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保持器,其保持多个滚动体,所述轴承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具备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构成为: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和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09 JP 2013-2123401.一种轴承,其具备:外圈;内圈,其与外圈同轴地配置在外圈的内部;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外圈的内周面和内圈的外周面之间;以及保持器,其对多个滚动体相互以固定的间隔进行保持,所述轴承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具备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构成为: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和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的接触所产生的摩擦阻力不同,所述接触部具有突起形状,在所述保持器的表面上具有所述突起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形状具备:第1倾斜面,其相对于所述保持器的表面具有第1倾斜角;和第2倾斜面,其具有与所述第1倾斜角不同的第2倾斜角,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倾斜面接触,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另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倾斜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的所述第2倾斜面的所述第2倾斜角是比所述第1倾斜角小的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起形状的表面上形成有:具有第1摩擦系数的第1摩擦系数部件;和具有与所述第1摩擦系数不同的第2摩擦系数的第2摩擦系数部件,在所述外圈或所述内圈的旋转方向为一个方向时,所述外圈的内周面或所述内圈的外周面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村优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