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有功专利>正文

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6760 阅读:4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是涉及一种使现行交通法规中关于机动车夜间会车“会车双方应在相距150m外互闭远光灯,改用近灯”的规定得以强制执行的机动车前照灯自动控制装置。其主要特征是测光头输出的光电信号接在4个电压比较器的输入端上,分别构成主动变光和跟随变光电路。保证了会车双方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前照灯自动同时由远光,会车完毕,前照灯自动恢复为远。(*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使现行交通法规中关于机动车夜间会车“会车双方应在相距150m外互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的规定得以强制执行的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CN86102347.A公开了一种“汽车交会灯光自动控制仪”。它主要由光电转换器,脉冲灯光控制器和模式选择装置组成。装有该控制仪的汽车,夜间与会车对方相距150m时,前主灯和付灯自动以交替亮暗形式闪亮。双方主灯闪亮时刻互为异步,经过预定时间后,自动转换为付灯亮。按照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交通法规,上述控制仪存在如下设计上的不足。1.该控制仪的功能与现行法规相违背。目前,国内机动车辆已按要求安装了防眩目近光前照灯。交通法规要求会车双方应在“150M外,互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而控制仪却使主付灯交替闪亮,使防眩灯的安装完全失去意义。2.该控制仪末能排除人为干扰。根据该控制仪说明书,会车双方只需按一下开关,即为主灯常亮,必然使对方眩目,迫使对方也采用主灯会车,双方相互干扰,控制仪失效。本技术的任务是根据上述控制仪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考虑到目前在防眩灯的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相当部驾驶员不能很好甚至根本不执行交通法规中夜间会车前照灯控制的有关规定,使得由于灯光眩目而造成的会车事故仍然时常发生这一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的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实现了机动车夜间会车变光全自动,使交通法规的有关规定得以强制执行,以保证夜间会车安全。本控制器采用下述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它主要由测光头,四电压比较器,继电器开关电路构成的电路板,及壳体组成,其特征在于1.光电信号加在一个电压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上,其反向输入端加有较高基准电压,构成了主动变光电路;2.另外三个电压比较器中,两个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加有光电信号,其输出分别接在串接起来的一个晶体管和一个可控硅的基极.控制极上;可控硅的输出电压作为另一个比较器的基准电压源,光电信号加在这一个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上,这三个比较器成了跟随变光电路;3.汽车本身的闪亮电路直接控制继电器开关电路。 附图说明如下附图1为本自动变光器原理框图;附图2为本自动变光器电路图;附图3为本自动变光器在机动车辆上的电气联接图;附图4为本自动变光器结构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自动变光器的上述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自动变光器采用了4个电压比较器(如LM339),光电三极管Q1输出的电信号,分别加在ICa.ICb.ICc的正方向输入端和ICd的反方向输入端上,ICa的输出端与晶体管Q2的基极相联,ICb的输出端接在Q2相联的可控硅T的控制极上。ICc和ICd的输出通过二极管D1.D2构成的或门加在继电器驱动晶体管Q3基极上,ICa.ICb.ICc分别通过可调电阻W1.W2.W3.及电阻R3.R2R8从电源取得不同的基准电压。ICd的基准电压是通过电阻R9.W4从可控硅的输出取得。转弯信号通过D3.D4及电阻R12.R13.加在Q3基极。电阻R1和R7分别作为光电三极管和可控硅T的负载;电阻R4R5.R10和R11分别作为4个电压比较器的负载。Q3的集电极接继电器J,三端稳压器WY为比较器提供稳定的电源。电容器C1与光电三极管的负载电阻R1相并联。C2是滤波电容器。ICc构成主动变光电路;ICa.ICb.ICd及三极管Q2可控硅T构成跟随变光电器。以下结合附图和上述方案描述本变光器的工作原理。光电三极管Q1受到光照时产生光电流,电阻R1作为光电管的负载将电流信号变成电压信号Vi加在ICa.ICb.ICc的正向输入端和ICd的反向输入端上。Vi的大小正比光电三极管受到的光照强度。各电压比较器的基准电压是这样调定的使Va略大于本车前照灯近光在电阻R1上产生的光电压Vi;使Vc等于两车相距200m时对方前照灯(标准灯光)产生的Vi;选择适当大于Va的Vb,使变光跟随电路在两车相距250m时进入工作状态;使Vd略小于Ve处于高电平。当机动车夜间行驶无会车时,Vi仅受本车灯光影响,此时,Va>Vi>0,ICa输出低电平。Q2截止,Vd=0。Vi>Vd,ICd输出低电平;同时Vi<Vc。ICc输出低电平,所以Q3截止,继电器不动作,前照灯保持远光。会车时,开始两车相距较远,Vi较小,同上所述,两车保持远光。随着两车接近,两车的Vi都逐渐升高。当Vi>Va时ICa输出高电平。Q2导通;但此时Vi<Vb,T仍截止。Vd=0。IC2输出低电平;Q3截止。前照灯保持远光。当两车相距250m左右。Vi>Vb。ICb输出高电平,T导通,使ICd的正向输入端加上了略小于Vb的基准电压。即此时Vd<Vb<Vi<Vc。ICc.ICd都输出低电平,Q3截止。双方保持远光。但从此时开始,任意一方前照灯突然变为近光则另一方变光器中的Vi迅速下降,使得Va<Vi<Vb<Vc。虽然ICb翻转,输出低电平,可控硅由于其“记忆”作用保持通态。Vd维持,且使Vd>Vi,ICd输出高电平,Q3导通,继电器动作,该车前照灯由远光变为近光。若对方暂未变光,会车双方变光器内的Vi都随着双方距离接近而继续增大,当两车相距到200M左右,由于会车双方前照灯光强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有一方的Vi率先达到并超过Vc,这一方面的ICc立刻翻转输出高电平。Q3导通,继电器动作。使得该车前照灯由远光变为近光;由于上述的原因,迫使对方也自动变为近光。双方变光后,通过继电器触点2,使得双方的IC的正向输入端维持高电平。保证Q3继续导通,保证了近光不变。会车完毕,或一方在会车过程中停车熄灯,汽车上的测光头完全失去对方光照,Vi迅速下降。Va>Vi>0。Q2截止,T截止。Vd=0,ICd输出低电平。且ICc由于Vi<Vc也输出低电平,Q3截止,继电器复位。前照灯自动恢复为远光。超车时,由于交通法规定驾驶员必须接通转弯灯,转弯灯电源电压通过D3,D4加在Q3上,由于转弯灯电压是脉动的,所以Q被强制脉动导通,实现了前照灯在超车时作远,近交替闪动。C1保证了工作状态能正常过渡。实施例图2所示电路为本设计方案实施例,各元件参数如图2所示。各电压比较器的基准电压的合理设置是本自动变光器能否正确工作的关键。这里,使Va=0.3V;使V=1.2V;使Vc=4.0v;使V=0.9V;使Ve=4.5V。该控制器主体固定在车内引擎罩内,传感器(测光头)固定在车前部,高度与驾驶员位置相当,传感器的聚光罩朝正向前方。应保证聚光罩前无遮光物。本自动变光器有如下功能和优点1.使机动车在夜间会车时,当会车双方相距150m~250m,前照灯几乎同时由远光自动变为近光,会车完毕或会车过程中一方停车熄灯,本车前照灯自动恢复为远光。2.机动车市内行使,当道路照明达到标准,前照灯自动变为近光。3.夜间超车,前照灯按交通法规要求,进入远------近变光的闪烁工作方式。4.本自动变光器使夜间车辆会车前照灯变光实现了全自动,不需要驾驶员任何操作动作。5.本自动变光器在车辆上安装,基本不改变原车配电线路,线路联接十分简单。6.本自动变光器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权利要求一种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它主要由测光头壳体、四个电压比较器及继电器开关电路构成的电路板组成,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夜间会车前照灯自动变光器,它主要由测光头壳体、四个电压比较器及继电器开关电路构成的电路板组成,其特征在于:1.光电信号加在一个电压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上,其反向输入端加有较高基准电压,构成了主动变光电路;2.另外三个电压比较 器中,两个比较器的正方向输入端加有光电信号,其输出分别接在串接起来的一个晶体管和一个可控硅的基极,控制极上;可控硅的输出电压作为另一个比较器的基准电源,光电信号加在这一个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上,这三个比较器构成了随变光电路;3.汽车本身的 闪亮电路直接控制继电器开关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有功
申请(专利权)人:蒋有功张发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