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大连大学专利>正文

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332933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灌冲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多聚甲醛和有机溶剂同时投放于密闭容器中,在100~120℃下真空加热8~15h,待多聚甲醛全部溶解,即得灌冲药;有机溶剂为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乙三醇中的一种或为二甲基乙砜及聚乙二醇的混合物,所述聚乙二醇为PEG600,所述多聚甲醛聚合度为15~20,所述多聚甲醛浓度为1~10%。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方法得到的灌冲药可以达到治愈率高、无毒、无副作用、有效防止感染及迅速的止血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灌冲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及其制备方 法。
技术介绍
甲醛是蛋白质的衍生物,在人体各个系统组织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 统、循环系统、消化及泌尿系统等(KatoS,borkePJKochTHetal2001),甲醒还是机体 内正常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由于具有强化学活性,该物质在人体中能与 一些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及神经递质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呈现生理作用。存在 于血液中的甲醛含量很难因外源性暴露而改变,因为甲醛在接触位点就被迅速吸收,快速 代谢,使其在血液中浓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我国化学家王维新通过实验证明进入动物体 内的甲醛代谢非常迅速,可立即氧化为甲酸,并迅速氧化为C02,从肺部呼出,甲酸从尿中排 出,因此,人和动物吸入甲醛后,血液中甲醛浓度未见升高。 基于上述优点,甲醛溶液已经在外腔灌冲等医学方面广泛应用,并在临床上用于 人体多种非密闭性腔道的灌注或冲洗以治疗感染性及出血性疾病。如:苏州医学院附属 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医生颜纯海,利用甲醛溶液膀胱内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引起的大出血 (颜纯海,1%?4%甲醛溶液膀胱内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引起的大出血,《临床泌尿外科 杂志》,2000年第12期第15卷);李炎冬、徐加鹤局部采用4%福尔马林治疗放射性直肠 炎出血(李炎冬,福尔马林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年第12卷第 3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医生王磊与马腾辉研究了局部敷贴创面治疗放 射性胃肠炎以及灌肠治疗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王磊、马腾辉及郭学峰福尔马林液与复方 灌肠剂治疗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医学工程》2012年19卷09期)。 但上述方法均采用单一甲醛溶液治疗,见效慢,疗时长,易感染,因此,亟需一种治 愈率高、无毒、无副作用、迅速止血且对组织刺激性小的灌冲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及其制备方 法。 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将多聚甲醛和有机溶剂同时投放于密闭容器中,在100? 120°C下真空加热8?15h,待多聚甲醛全部溶解,即得灌冲药。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及乙三醇中的一种。 或者,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甲基乙砜与聚乙二醇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所述的聚乙二醇为PEG600。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聚甲醛聚合度为15?20。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聚甲醛浓度为1?10%。 作为优选,所述的多聚甲醛浓度为1?4%。 本专利技术还要求保护由上述方法制备而得的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 本专利技术药理学机理是:甲醛活性在有机溶液中被约束,药物接触到人体外腔道组 织后,混溶于组织表面存在水分或渗出的水分时才逐渐表现出活性,由此甲醛对其所接触 到的组织刺激性显著减弱。 为证实上述结论,申请人还做了如下对比试验: 实验组1: 使用含甲醛10%的聚乙二醇200溶液为20只30日龄小白鼠直接灌服,无一只发 生呕吐等不正常现象,其口腔、食道及胃黏膜无肉眼可见的充血等遭较明显刺激的现象出 现。 实验组2: 使用含甲醛4%聚乙二醇600溶液每隔12h灌注20只30日龄小白鼠尿道一次并 在其内保留30min,待药液排出后观察尿道黏膜,24只稍见充血,2h后消失。所有小白鼠的 食欲、一定时间内排尿频率等均基本如常。 对照组1 : 使用甲醛10%溶液为20只30日龄小白鼠直接灌服,26只发生呕吐等不正常现 象,其口腔、食道及胃黏膜出现肉眼可见的充血等遭较明显刺激的现象。对照组2 : 使用甲醛4%溶液每隔12h灌注20只30日龄小白鼠尿道一次并在其内保留 30min,待药液排出后观察尿道黏膜,30只全部肉眼可见充血,2h内不消失。21只小白鼠的 食欲减弱、24只小白鼠在一定时间内排尿频率不正常。 本专利技术选择低浓度甲醛原因是:1、经灌注及冲洗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外腔道,首先 与接触到的上皮组织表面的大量物质迅速反应而被转化,进入黏膜细胞的甲醛溶液仅为微 量,经过细胞膜和在细胞内进一步转化入血液中,与血蛋白等迅速反应并被氧化成甲酸,进 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2、甲醛在体内吸收量极少,并在血液中以极短的(1.5min)半衰 期被代谢,使人体血液以及上皮组织所含甲醛处于一个稳定的生理状态,甲醛经血液分布 至全身各组织,因此选择甲醛制备灌冲药无毒理学意义。 根据现有理论,甲醛可溶解于很多有机溶剂中,所以选择醇类及多元醇和二甲基 乙砜等作为溶解剂,当甲醛和有机溶剂共同存在时,甲醛活性被有机溶液约束,药物接触到 人体外腔道组织后,混溶于其表面存在的水分或者渗出的水分进而逐渐表现出活性,由此, 可以显著减弱甲醛对其所接触到的组织刺激性。 当甲醛进入水环境后活性逐渐显现,对腔道表面病原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并使 上皮组织细胞的酶、蛋白质等失去活性以及脂质被溶解等,导致病原微生物等不能继续作 用于上皮及其下层组织,达到防止感染的目的。 优选的有机溶剂如较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其黏稠度要比水高得多,可附着于出 血处,对其形成一定的封堵作用,血液中的蛋白质物质被甲醛变性而形成沉积,较单一甲醛 溶液能起到更确实、更迅速的止血作用。 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可以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制备成含甲醛有机溶剂外腔灌冲 药并打包销售,使用时,可先在1〇〇?120°C下真空加热后直接使用。 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无毒性作用:本专利技术制得药物用于冲洗及灌注人体外腔,只接触少量的甲醛, 不会对用药人形成致癌、致畸及致突变等慢性毒性作用。 2.减弱甲醛副作用:由于甲醛活性在其混溶于组织表面存在水分或渗出的水分 时才逐渐表现出活性,因此甲醛对其所接触到的组织刺激性显著减弱。 3.防止感染:甲醛药物逐渐混溶于腔道表面存在及分泌的水分后,对腔道表面病 原微生物起到抑制作用,并同时使上皮组织细胞的酶、蛋白质等失去活性和脂质被溶解等 有效防止感染。 4.止血:甲醛溶液中所含水分对正在渗出或流出的血液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而 且有机溶液的加入对出血处形成一定的封堵,血液中的蛋白质物质被甲醛变性而形成沉 积,较单一的甲醛溶液起到更确实、更迅速的止血作用。 5.有效防止氧化:制备该缓冲药的过程中是真空进行,有效避免甲醛和有机溶剂 的氧化,影响药效。【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将进一步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甲醛的有机溶剂外腔灌冲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聚甲醛和有机溶剂同时投放于密闭容器中,在100~120℃下真空加热8~15h,待多聚甲醛全部溶解,即得灌冲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持循安力彬李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