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32044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09:44
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包括消防水池⑴、消防水泵⑵以及位于隧道⑹内的细水雾喷头⑶、细水雾干管⑷、细水雾支管⑸、排烟道⑺和排烟口⑻,所述消防水池⑴通过管道与消防水泵⑵相连,继而消防水泵⑵与沿隧道⑹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⑷相连;细水雾干管⑷与多根细水雾支管⑸相连,多根细水雾支管⑸上设有电磁阀⑼和位于隧道⑹顶部的细水雾喷头组⑶,所述多个细水雾喷头组⑶每隔350米左右间隔布置。其优点是:充分利用细水雾降温、隔热效果好、水量消耗少等特点,减少烟气影响范围,有效控制烟气扩散在不大于350米的范围内,更加有利于排烟系统高效运行,为人员逃生和火灾扑救提供较好的安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控烟
,具体的说是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
技术介绍
隧道是一个半封闭空间,燃烧物多为机动车内的汽油、柴油及车辆内饰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等,一旦发生火灾,所产生的高温和有毒烟气极难及时排除,会对处于隧道内的设施和人员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控制烟气蔓延,有效排烟是隧道消防中非常重要的工程措施。对于长大隧道,沿隧道长度方向在顶部或其他部位设置排烟道,并在排烟道长度方向开设一系列排烟口的横向排烟是世界上公认的一种比较有效的隧道烟气控制技术。但由于隧道里纵向风和火灾时烟囱效应的存在,使得烟气不断沿隧道纵向向下游蔓延,造成排烟口排烟效率很低,无法有效改善隧道内的生存环境。由于细水雾液滴粒径较小,较普通喷淋系统有更强的阻挡、吸收对流热和辐射热的作用,对火源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压制甚至扑灭;同时细水雾释放过程中对烟气也有过滤和清洗作用。但是,细水雾造价高,管路系统也不宜过长,另外细水雾液滴初始速度较大,由此产生的拖曳力及其对热烟气的强降温作用,容易对烟气层造成扰动,影响隧道中人员逃生以及营救工作开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从而保持相邻区段的环境安全,为人员疏散和火灾扑灭最大限度的创造安全空间,人员和车辆只需经过短暂的移动就可以到达安全区域。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包括消防水池1、消防水泵2以及位于隧道6内的细水雾喷头3、细水雾干管4、细水雾支管5、排烟道7和排烟口 8,所述消防水池I通过管道与消防水泵2相连,继而消防水泵2与沿隧道6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4相连;细水雾干管4与多根细水雾支管5相连,多根细水雾支管5上设有电磁阀9和位于隧道6顶部的细水雾喷头组3,所述多个细水雾喷头组3分段间隔布置;隧道6顶部或侧墙设有排烟道7,所述隧道6内每隔固定距离还设有可遥控启闭的排烟口 8,排烟口 8与排烟道7相连通;所述隧道6顶部设有火灾位置探测装置。所述隧道6中还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传感系统连接所述火灾探测装置、电磁阀9、排烟口 8的风阀、水泵2和其出水管上的阀门。所述隧道6内还设有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出口处与废水泵房相连通。所述一组细水雾喷头组3覆盖隧道长度为10-14米,相邻细水雾喷头组3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50米。所述细水雾喷头组3的相邻喷头间距不大于3.5米。在隧道6两端设有与排烟道7连通的排烟风塔,排烟风塔内设置有排烟风机。所述排烟口 8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排烟口 8间距为30-100米,排烟口8面积为2-6平方米。本专利技术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细水雾降温、隔热效果好、水量消耗少等特点,减少烟气影响范围,有效控制烟气扩散在不大于350米的范围内,更加有利于排烟系统高效运行,为人员逃生和火灾扑救提供较好的安全空间;同时,间隔式布置还大大减少了隧道当中所需设置的细水雾喷头数量,降低用水量,有利于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消防水池,2为消防水泵,3为细水雾喷头,4为细水雾干管,5为细水雾支管,6为隧道,7为排烟道,8为排烟口,9为电磁阀,10为火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包括消防水池1、消防水泵2以及位于隧道6内的细水雾喷头3、细水雾干管4、细水雾支管5、排烟道7和排烟口 8,所述消防水池I通过管道与消防水泵2相连,继而消防水泵2与沿隧道6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4相连;细水雾干管4与多根细水雾支管5相连,多根细水雾支管5上设有电磁阀9和位于隧道6顶部的细水雾喷头组3,所述多个细水雾喷头组3分段间隔布置;隧道6顶部或侧墙设有排烟道7,所述隧道6内每隔固定距离还设有可遥控启闭的排烟口 8,排烟口 8与排烟道7相连通;所述隧道6顶部设有火灾位置探测装置。所述隧道6中还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传感系统连接所述火灾探测装置、电磁阀9、排烟口 8的风阀、水泵2和其出水管上的阀门。所述隧道6内还设有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出口处与废水泵房相连通。所述一组细水雾喷头组3覆盖隧道长度为12米,相邻细水雾喷头组3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50米。所述细水雾喷头组3的相邻喷头间距不大于3.5米。在隧道6两端设有与排烟道7连通的排烟风塔,排烟风塔内设置有排烟风机。所述排烟口 8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排烟口 8间距为60米,排烟口 8面积不大于6平方米。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消防水池I中的水通过消防水泵2加压后,通过沿隧道6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4流入到细水雾支管5,最后从布置在排烟道下方的细水雾喷头中喷出,将火源10产生的烟气隔离在两段细水雾区段之间。同时沿隧道6顶部设置的排烟道7上的,位于火源附近的排烟口 8打开进行排烟,排烟口 8通过遥控方式开启闭合。在隧道6顶部安装有火灾位置探测装置来确定火灾发生时的位置。控制系统根据隧道顶部的火灾探测装置确定火灾位置,报警后显示在隧控制系统的监控屏上,经人工确认后水幕和排烟系统进入预先设置的火灾运行模式。此时水泵前后的阀门打开,水泵开启,位于火源上游和下游的消防细水雾支管上的阀门同时也开启,水从相应的细水雾喷嘴喷出。喷嘴喷出的水落在隧道路面上,通过路边的排水系统收集后进入到废水泵房进行排放。细水雾系统开启后,排烟风机动作,着火区段排烟风阀开启,开始排烟。【主权项】1.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消防水池⑴、消防水泵⑵以及位于隧道(6)内的细水雾喷头⑶、细水雾干管⑷、细水雾支管(5)、排烟道(7)和排烟口 (8),所述消防水池⑴通过管道与消防水泵⑵相连,继而消防水泵⑵与沿隧道(6)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⑷相连;细水雾干管⑷与多根细水雾支管(5)相连,多根细水雾支管(5)上设有电磁阀⑶和位于隧道(6)顶部的细水雾喷头组⑶,所述多个细水雾喷头组⑶分段间隔布置;隧道(6)顶部或侧墙设有排烟道(7),所述隧道(6)内每隔固定距离还设有可遥控启闭的排烟口⑶,排烟口⑶与排烟道(7)相连通;所述隧道(6)顶部设有火灾位置探测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6)中还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传感系统连接所述火灾探测装置、电磁阀⑶、排烟口⑶的风阀、水泵⑵和其出水管上的阀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6)内还设有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出口处与废水泵房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细水雾喷头组⑶覆盖隧道长度为10-14米,相邻细水雾喷头组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50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水雾喷头组⑶的相邻喷头间距不大于3.5米。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隧道(6)两端设有与排烟道(7)连通的排烟风塔,排烟风塔内设置有排烟风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口⑶沿隧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排烟口⑶间距为30-100米,排烟口⑶面积为2-6平方米。【专利摘要】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间隔布置的细水雾隧道控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消防水池⑴、消防水泵⑵以及位于隧道⑹内的细水雾喷头⑶、细水雾干管⑷、细水雾支管⑸、排烟道⑺和排烟口⑻,所述消防水池⑴通过管道与消防水泵⑵相连,继而消防水泵⑵与沿隧道⑹全长布置的细水雾干管⑷相连;细水雾干管⑷与多根细水雾支管⑸相连,多根细水雾支管⑸上设有电磁阀⑼和位于隧道⑹顶部的细水雾喷头组⑶,所述多个细水雾喷头组⑶分段间隔布置;隧道⑹顶部或侧墙设有排烟道⑺,所述隧道⑹内每隔固定距离还设有可遥控启闭的排烟口⑻,排烟口⑻与排烟道⑺相连通;所述隧道⑹顶部设有火灾位置探测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正唐智王骏横袁建平方鸿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