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929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6 0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盖板、薄膜层、缓冲层、感测层及接合层。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薄膜层位于所述接合层与所述缓冲层之间。缓冲层位于所述感测层与所述薄膜层之间。此触控面板可满足轻、薄及成本低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盖板、薄膜层、缓冲层、感测层及接合层。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薄膜层位于所述接合层与所述缓冲层之间。缓冲层位于所述感测层与所述薄膜层之间。此触控面板可满足轻、薄及成本低的需求。【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在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触控面板(touchpanel)已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例 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由于使用者可直接通过屏幕上显示的物件 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因此触控面板提供了使用者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人性化操作界面。 然而,随着对触控面板结构上的轻、薄及制作工艺上的低成本的日益增加的需求, 目前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和制作工艺均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以满足触控面板在结构上更加轻、薄及在制作 工艺中成本更低的需求。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盖板、薄膜层、缓冲层、感测层及接合层。接 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薄膜层位于所述接合层与所述缓冲层之间。缓冲层 位于所述感测层与所述薄膜层之间。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在触控面板的制作过程中引入两块基板,也即第一基板 和第二基板,虽然这两块基板不构成最终产品触控面板的一部分,但其在触控面板的制作 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由第一基板的支撑作用将感测层形成于薄膜层上,并后续移 除第一基板,再借由第二基板的转载作用,将薄膜层及其上形成的感测层贴附于盖板上,如 此,形成的触控面板更加轻、薄,制作成本较低。 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中,感测层位于薄膜层贴合盖板的另一 面,可避免后续感测层与软性电路板接合时影响薄膜层与盖板之间贴合的平整度。 此外,在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形成有缓冲层,藉由缓冲层的特性,可减缓薄膜层与 感测层之间的特性差异,例如薄膜层与感测层的折射率差异、热膨胀系数差异。进一步的, 由于缓冲层的存在,可减少形成感测层的过程中对薄膜层的侵蚀,进一步的可减小移除第 一基板时应力对薄膜层及感测层的损伤。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IA?图IH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A?图2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A?图3D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触控面板感测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触控面板; 30?薄膜组件; 100、300 ?第一基板; 200?保护层; 110?第一粘结层; 120?承载层; 121?薄膜层; 122?缓冲层; 130?感测层; 131?第一电极块; 132?第一导线; 133?第二电极块; 134?第二导线; 135?绝缘块; 136?信号线; 140?第二粘结层; 150?第二基板; 160?接合层; 170 ?盖板; 180?遮蔽层; 310?第二基板; M?中间区域; N?周边区域; V?区域; CC'?切割线; A、B?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专利技术所揭示内容可能在不同实施例中使用重复的元件符号,并不代表不同实施 例或图式间具有关联。此外,一元件形成于另一元件「上」或「下」可包含两元件直接接触 的实施例,或也可包含两元件之间夹设有其它额外元件的实施例。各种元件可能以任意不 同比例显示以使图示清晰简洁。 图IA?图IH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其中图IH还为 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制作方法形成的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请先参照图1A,首先,提供第一基板100,并形成薄膜层121于第一基板100上。第 一基板100可作为后续步骤中所形成的结构的机械性支撑,其可为一透明或不透明基板, 例如一玻璃基板。由于第一基板100不构成最终形成的触控面板产品的一部分,所以第一 基板100可采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只要其可提供必要的机械性支撑即可。例如,第一基 板100可采用素玻璃而非化学强化玻璃,以降低触控面板的制作成本。另外,第一基板100 在后续自触控面板上移除后,还可以再重复回收利用,如此,可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值得 注意的是,第一基板100并不限于玻璃,其可以是其他任何可提供机械支撑的合适材料。 薄膜层121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或由下层具有离型能力的材料与上层不具有离 型能力的材料所构成的堆叠结构。此处及下文中所述的离型是指将第一基板(或第二基 板)自与其原本贴合在一起的其它层别(例如薄膜层121)上移除。相较于习知的玻璃,薄 膜层121的材料可为有机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此外,薄膜层121的材料还可以是聚丙 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 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环 烯经共聚物(COP、Arton)或前述之组合。 薄膜层121可使用溶液涂布再加热烘烤方法形成于第一基板100上。例如,以薄膜 层121材料为聚酰亚胺为例说明,将第一基板100放置于可移动的平台上,通过一涂布刀头 或一涂布机将一定配比的溶液涂布于第一基板100上,再加热烘烤,使部分溶剂挥发和/或 使溶液中的部分成分(例如聚合单体或前驱体)产生聚合,从而形成聚酰亚胺薄膜。其中, 可采用压力及调配合适之溶液黏度调整溶液的流速,及控制平台的移动速度来调整形成聚 酰亚胺薄膜的厚度。加热烘烤可包括预烘烤和再烘烤等多次不同温度的烘烤,也可采用具 有一梯度温度持续烘烤。前述溶液包含可溶性聚酰亚胺(Solublep〇lyimide,SPI)及有 机溶剂,或包含聚酰胺酸(Polyamideacid,PAA)及有机溶剂,其中聚酰胺酸为聚酰亚胺的 前驱体,有机溶剂包括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吡咯烷酮(NMP)、乙二醇单丁醚(BC)、 R-丁内酯(GBL)等。薄膜层121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采用气相沉积法或其它 合适之方法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直接采用聚酰亚胺干膜压合于第一基板100上。 聚酰亚胺材料形成的薄膜层121,可通过组成、结构改造,共聚、共混等方法改性, 得到性能更加优越的聚酰亚胺薄膜。例如,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其分子链长度和/或官能基、 和/或通过物理方法改变其表面微观结构,使得由聚酰亚胺形成的薄膜层121具有低吸 水性,因较强的吸水性可能会影响薄膜层121的性能或影响最终形成的触控面板的视觉外 观。通常,分子链长度越长,吸水性也越强,不同分子链长度的聚酰亚胺会呈现出不同的粘 度,可根据具体需要调整聚酰亚胺的粘度。聚酰亚胺也可通过改变官能基使其具有低吸水 性,例如改变其卤素官能基,使聚酰亚胺具有含氟的官能基。此外,含氟的聚酰亚胺还可过 滤掉较短波长的光,例如可吸收紫外光(波长IOnm?400nm),避免紫外光穿透薄膜层121 而损伤后续形成之感测层,另外也可以改善触控面板色度,避免触控面板偏蓝偏紫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接合层;薄膜层,所述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缓冲层,位于所述薄膜层上,且所述薄膜层位于所述接合层与所述缓冲层之间;感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感测层与所述薄膜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清山吴春彦纪连杰方芳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