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离合器的分离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264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2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缩短轴长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该摩擦式离合器(5)具有通过被沿轴线方向按压而相互接合来传递扭矩的输出侧旋转部件(4)以及输入侧旋转部件(2、11),将通过被供给液压来减少使输出侧旋转部件(4)与输入侧旋转部件(2、11)接合的按压力的液压致动器(26)以在轴线方向上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进而将产生使按压力变化的弹力的弹性部件(27)配置在以各旋转部件(2、4、11)的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圆周上,在配置弹性部件(27)的圆周上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开口的规定的空隙,对液压致动器(26)供给液压或从液压致动器排出液压的油路(33)穿过规定的空隙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缩短轴长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该摩擦式离合器(5)具有通过被沿轴线方向按压而相互接合来传递扭矩的输出侧旋转部件(4)以及输入侧旋转部件(2、11),将通过被供给液压来减少使输出侧旋转部件(4)与输入侧旋转部件(2、11)接合的按压力的液压致动器(26)以在轴线方向上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进而将产生使按压力变化的弹力的弹性部件(27)配置在以各旋转部件(2、4、11)的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圆周上,在配置弹性部件(27)的圆周上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开口的规定的空隙,对液压致动器(26)供给液压或从液压致动器排出液压的油路(33)穿过规定的空隙设置。【专利说明】摩擦离合器的分离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使与向液压致动器供给的液压相应的载荷作用于膜片弹簧来解除由膜片弹簧对于摩擦式离合器进行的接合状态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这种分离机构的一个例子。对其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在变速器输入轴的外周侧设置液压致动器,该液压致动器的活塞能够在变速器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移动。在隔着该活塞位于膜片弹簧的相反侧,设置供给将活塞向膜片弹簧侧推压的液压的液压室。另外,在上述的活塞连接分离轴承的内圈,在膜片弹簧的内周部连接分离轴承的外圈。进而在上述的液压致动器的外周侧亦即与变速器输入轴相同轴线上配置复位弹簧,利用该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活塞以及分离轴承从膜片弹簧离开。此外,如果向上述的液压室供给液压,则使活塞以及分离轴承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向膜片弹簧侧移动,从而推压膜片弹簧的内周部。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装置,即:在形成于转轴与壳体之间的有底圆筒形状的活塞插入孔内收纳有:能够沿转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活塞、与该活塞对置配置并且被限制朝向从活塞离开的方向的移动的解除板、以及由活塞推压的多片式离合器。上述的活塞配置于活塞插入孔的底部侧,在隔着解除板位于活塞的相反侧配置多片式离合器。另外,在活塞与解除板之间设置多个螺旋弹簧。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中,如果向活塞插入孔与活塞之间供给液压,则活塞克服多个螺旋弹簧的弹力朝解除板侧移动,并且推压多片式离合器使之连接。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自动变速器,S卩:在变速器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设置多个制动器,并且在构成各制动器的多个摩擦片的外周侧配置多个复位弹簧。各制动器在变速器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在上述摩擦片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之间具有能够沿上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移动的活塞和供给将该活塞向摩擦片侧推压的液压的液压室。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自动变速器中,如果向上述的液压室沿变速器输入轴的半径方向从内侧供给液压,则活塞将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推压摩擦片,使各制动器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50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3034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1252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以包围液压致动器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复位弹簧,并且向上述的液压室供给液压的油路沿变速器输入轴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避开上述的复位弹簧地形成。换句话说,与沿旋转中心轴线方向避开复位弹簧所形成的油路相应,致使分离机构的轴长变长。另外,由于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复位弹簧被设置为包围液压致动器的外周侧,因此直径较大,其结果,存在装置整体的半径方向的体型增大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使用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多个螺旋弹簧作为复位弹簧,则每一个螺旋弹簧的外径较小,因此存在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半径方向的体型的增大的可能性。然而,由于这些螺旋弹簧与同液压室连通的油路相邻配置,因此作为结果会致使装置整体的轴长变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轴长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该摩擦式离合器具备通过被沿轴线方向按压并相互接合而传递扭矩的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输入侧旋转部件,将通过被供给液压来减少使上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接合的按压力的液压致动器以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进而将产生使上述按压力变化的弹力的弹性部件配置在以上述各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该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的特征在于,在配置上述弹性部件的圆周上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开口的规定的空隙,对上述液压致动器供给液压或者从上述液压致动器排出液压的油路穿过上述规定的空隙设置。 另外,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在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上述圆周上配置多个上述弹性部件,在相邻配置的上述弹性部件彼此之间形成上述规定的空隙,上述圆周上的上述油路的宽度比在上述相邻配置的弹性部件的各外径之间的长度中的在上述圆周上的长度短。 进而,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在技术方案I或2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在与上述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相同的轴线上设置有产生上述按压力的按压部件,上述多个弹性部件按照这些弹性部件的弹力的合力以上述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均等地作用于上述按压部件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圆周上。 此外,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上述按压部件包括膜片弹簧,上述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构成为:在该膜片弹簧的内周部施加上述液压致动器所产生的载荷以及上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力的合力。 另外,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在技术方案I?4中任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多个上述弹性部件以相对于穿过上述旋转中心轴线且与上述各旋转部件的旋转面平行的直线呈线对称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圆周上。 根据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在弹性部件所配置的圆周上形成规定的空隙,对液压致动器供给液压或者从液压致动器排出液压的油路被设置为穿过上述规定的空隙。换句话说,在各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油路的至少一部分被重叠配置。因此,能够缩短作为分离机构整体的轴长。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除了具有与技术方案I的专利技术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夕卜,在上述圆周上配置多个弹性部件。因此,与配置一个弹性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一个弹性部件的体型,由此能够抑制作为分离机构整体的半径方向上的体型的增大。另外,圆周上的油路的宽度比在相邻配置的弹性部件的各外径之间的长度中的在上述圆周上的长度短。因此,油路与弹性部件不相互干扰,因此能够有效活用空间,并能够缩短分离机构的轴长。 进而,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除了具有与技术方案I或2的专利技术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外,将多个弹性部件按照这些弹性部件的弹力的合力以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均等地作用于推压部件的方式在上述的圆周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因此,当使上述的合力作用于推压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或抑制构成分离机构的部件彼此的碰撞。例如能够防止或抑制推压部件相对于输出侧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倾斜。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除了具有与技术方案I?3中的任一专利技术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之外,推压部件具有膜片弹簧。构成为在该膜片弹簧作用液压致动器所产生的载荷以及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该摩擦式离合器具备通过被沿轴线方向按压而相互接合来传递扭矩的输出侧旋转部件以及输入侧旋转部件,将通过被供给液压来减少使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接合的按压力的液压致动器以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进而将产生使所述按压力变化的弹力的弹性部件配置在以所述各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上,该摩擦式离合器的分离机构的特征在于,在配置所述弹性部件的圆周上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开口的规定的空隙,对所述液压致动器供给液压或者从所述液压致动器排出液压的油路穿过所述规定的空隙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信安清太郎岩濑雄二铃木阳介加藤晃一畑建正茂木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