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301282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是应用于模具上,该处理方法是先将过氟烷基化物与强化材料混合成脱模剂,再将该脱模剂均匀地涂布于该模具的容置槽的内壁面;对该模具进行烘烤,以使该脱模剂能形成共聚物薄膜;然后,将多层复合材料依序置放至该模具中,以执行叠贴程序,使这些复合材料能结合成复合成品。由于,该过氟烷基化物与强化材料所形成的共聚物薄膜具有高耐磨、高抗沾粘及低摩擦的特性,因此,在将该复合成品由该容置槽中取出的情况下,该共聚物薄膜完全不仅不会沾粘于该复合成品上,且还能完全地保留于该容置槽中,无须每次进行叠贴程序前都需重新涂布该共聚物薄膜,以提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尤指将过氟烷基化物与强化材料所形成的脱模剂涂布于模具上,并经由烘烤,以在模具中形成共聚物薄膜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复合材料是一种将两种以上的原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结合而成一体的材料,由于其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硬度、重量轻、耐腐蚀等特性,故近年来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而被大量运用在航空领域、医疗领域、运动器材领域及工业生产设备领域等不同层面上。复合材料共包括两个部份:基材(matrix)及强化材(reinforcement),强化材多以颗粒、薄片、短纤维以及连续纤维的形式散布在基材内,且具有高刚性及高强度的物理特性,其中,又以纤维状的强化材最为普遍,但由于纤维状的强化材无法承担轴向的压力,故在无保护的状况下,纤维的表面很容易受到环境化学成分的侵蚀,而在表面产生缺陷,因此,强化材还必须与基材相结合,才能形成稳固耐用的结构。常用的基材包括各种热固性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前者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unsaturatedpolyester)、环氧树脂(epoxy)、酚醛树脂(phenolic)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是应用于模具上,该模具上凹设有容置槽,该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过氟烷基化物与强化材料混合成脱模剂,该过氟烷基化物占该脱模剂的重量百分比为80~95%,该强化材料占该脱模剂的重量百分比则为5~20%;将该脱模剂涂布于该容置槽的内壁面;对该模具进行烘烤,使该脱模剂能在该容置槽的内壁面上形成一层共聚物薄膜,该共聚物薄膜的耐磨系数介于0.04~0.1之间,厚度则介于10~50纳米之间;及将多层复合材料依序放置于该容置槽中,并进行叠贴程序,使这些复合材料能结合成复合成品,且在该复合成品由该容置槽中取出的情况下,该共聚物薄膜不会沾粘于该复合成品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0.08 TW 1021363451.一种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是应用于模具上,该模具上凹设有容置槽,该处理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过氟烷基化物与强化材料混合成脱模剂,该过氟烷基化物占该脱模剂的重量百分比为80~95%,该强化材料占该脱模剂的重量百分比则为5~20%;将该脱模剂涂布于该容置槽的内壁面;对该模具进行烘烤,使该脱模剂能在该容置槽的内壁面上形成一层共聚物薄膜,该共聚物薄膜的耐磨系数介于0.04~0.1之间,厚度则介于10~50纳米之间;及将多层复合材料依序放置于该容置槽中,并进行叠贴程序,使这些复合材料能结合成复合成品,且在该复合成品由该容置槽中取出的情况下,该共聚物薄膜不会沾粘于该复合成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对该模具进行烘烤的温度介于摄氏280~410度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在涂布该脱模剂前,还须以摄氏360~400度的温度对该模具进行预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该强化材料为碳纤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该强化材料为石墨。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该强化材料为铜、二硫化钼或氧化铝。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该强化材料为氟化钙或陶瓷。8.如权利要求4、5、6或7所述的处理方法,其中在进行该叠贴程序时,需将该模具置入压力炉中,且该压力炉内的温度介于摄氏80~150度、压力介于1kg/cm2~6kg/cm2、负压抽气强度为1atm。9.一种利用共聚物薄膜提升脱模效果的处理方法,是应用于模具上,该模具上凹设有容置槽,且该处理方法包括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宽郭智亭林仁尉郑锡和
申请(专利权)人:及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