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婴幼儿约束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0112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肢体约束带,尤其是一种用于婴幼儿的医用婴幼儿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所述约束带本体为长方形,还包括多根调节带和至少两根绑带;所述调节带为长条形,与所述约束带本体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每根调节带通过至少两条缝制线固定在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缝制线之间的调节带和约束带本体一起形成调节带孔;所述绑带为线形,且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调节带孔配合使用。这种结构便于操作、约束牢靠结实、使用安全,不易损伤皮肤,不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并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肢体约束带,尤其是一种用于婴幼儿的医用婴幼儿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所述约束带本体为长方形,还包括多根调节带和至少两根绑带;所述调节带为长条形,与所述约束带本体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每根调节带通过至少两条缝制线固定在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缝制线之间的调节带和约束带本体一起形成调节带孔;所述绑带为线形,且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调节带孔配合使用。这种结构便于操作、约束牢靠结实、使用安全,不易损伤皮肤,不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并且成本较低。【专利说明】医用婴幼儿约束带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医用婴幼儿约束带。
技术介绍
在小儿临床医学中,有很多疾病需要一些被动或特殊体位,或者有重要的管道需要保护。尤其是小儿监护室、儿科病房,有的需要以平卧位为主,有的需要侧卧位为主,有的需要保护管道,防意外脱落等等,这些护理都很重要。因婴幼儿自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配合来保持这种体位和维护好管道,因此需要一种辅助用具来约束四肢,代替家长期疲倦的约束,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疗护理作用,还可以预防坠床。 目前使用的传统的约束带更适用于成人或大龄儿童,它为长方形,其两对边有两根绑带,把患者的肢体包裹后用绑带系紧。这种约束带不能根据患者肢体大小来调解,对于婴幼儿的四肢约束来讲过大,四肢很容易挣脱,起不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临床上也试用过用此约束带根据患者的肢体来包裹,但需要包裹两圈才能包紧,这样约束容易在患者烦躁剧烈活动时导致越拉越紧,勒伤患者或血液循环障碍;而且传统的约束带的布质较硬,厚度也不够,内无海绵,对于皮肤娇嫩的婴幼儿约束容易损伤皮肤。在临床上也有试用过在约束时在内层垫一张小棉垫来保护,但操作麻烦且棉垫容易移位,成本也增加。因此,在小儿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固定牢靠结实、不损伤肢体皮肤和血液循环障碍、操作简单的婴幼儿约束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当前使用的传统医用约束带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设计出一款便于操作、约束牢靠结实、使用安全、不易损伤皮肤和血液循环障碍、并且成本较低的新型医用婴幼儿约束带。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医用婴幼儿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所述约束带本体为长方形,还包括多根调节带和至少两根绑带;所述调节带为长条形,与所述约束带本体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每根调节带通过至少两条缝制线固定在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缝制线之间的调节带和约束带本体一起形成调节带孔;所述绑带为线形,且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调节带孔配合使用。 进一步的是,所述缝制线的数目为4条,形成两个调节带孔,分别为第一调节带孔和第二调节带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调节带的数目为3根,相邻两根调节带之间的距离为1.5cm。 进一步的是,所述绑带数目为两对,分别为第一绑带、第二绑带、第三绑带和第四绑带,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与第一调节带孔配合使用,所述第三绑带和第四绑带与第二调节带孔配合使用。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调节带孔和第二调节带孔对称设置,且靠近所述约束带本体边缘。 进一步的是,所述约束带本体表层材质为棉布,内层置有海绵。 进一步的是,所述约束带本体长20cm,宽10cm。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约束带本体布质柔软,内含海绵,更易保护肢体及皮肤;通过调节带和绑带进行捆缚和固定,适合不同大小的患者肢体;调节带可以由松到紧的穿过,这样能更好将约束带本体包裹肢体,保护好皮肤;两组绑带可以分别固定于床缘,不易前后移动,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本技术设计及操作简单,节约临床的工作时间,可根据肢体大小调解刻度,固定牢靠,适用于0-3岁的婴幼儿,家长不用再辅助按压,不用再焦虑固定不牢靠、肢体挣脱,可以减轻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调节带孔21与绑带3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中部位及编号:约束带本体1、调节带2、绑带3、调节带孔21、第一调节带孔211、第二调节带孔212、第一绑带31、第二绑带32、第三绑带33、第四绑带34、缝制线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约束带本体1,所述约束带本体I为长方形,还包括多根调节带2和至少两根绑带3 ;所述调节带2为长条形,与所述约束带本体I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每根调节带2通过至少两条缝制线5固定在所述约束带本体I长度方向的一端,缝制线5之间的调节带2和约束带本体I 一起形成调节带孔21 ;所述绑带3为线形,且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I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调节带孔21配合使用。调节带2两头缝在约束带本体I里面,绑带3的一头也缝在约束带本体I里面,这样就不会有线头露在外面,消除对患者不适的影响。约束带孔21的缝制方法是:在调节带2的适当位置,用针线将调节带2和约束带本体I上扎两排缝制线5,这样,两排线之间的调节带2和约束带本体I 一起形成约束带孔21。具体操作时,将约束带本体I包裹在患者四肢上,有调节带2的一侧向外,然后将绑带3穿过调节带2上的调节带孔21,并系紧绑带3,绑带的固定于床挡或床缘,达到固定患者四肢的目的。具体的,如果调节带孔21的数目是一个,那么就在与调节带孔21在同一直线上的约束带本体I的另一端缝制一对绑带3。具体操作时,先用约束带本体I包裹住患者四肢,然后用绑带3中的一根穿过调节带孔21,根据患者四肢的直径,将另一根绑带3和穿过约束带孔21的绑带系死结,最后,将两根绑带3末端固定在床挡边或床边缘上。这样以来,就通过本技术间接将患者的四肢固定在床上或其他医用设备上。 具体的,为了使约束带本体I能更好的包裹住患者四肢,所述每根调节带2上的缝制线5的数目为4条,形成两个调节带孔21,分别为第一调节带孔211和第二调节带孔212,并且第一调节带孔211和第二调节带孔212对称设置,且靠近所述约束带本体I边缘。相应的,绑带3的数目为两对,分别为第一对:第一绑带31和第二绑带32,第二对:第三绑带33和第四绑带34。且第一绑带31和第二绑带32与第一调节带孔211在同一直线上,第三绑带33和第四绑带34与第二调节带孔212在同一直线上。具体操作时,先用约束带本体I包裹住患者四肢,然后将第一绑带31根据肢体大小穿过调节带孔211,将两头带体包裹肢体,再将绑带32与绑带31以死结方式系紧;另一组绑带3第三绑带33和第四绑带34以同样的方式捆缚;最后将两组绑带3的末端分别固定在床挡边或者床边缘上。当然,每根调节带2上的调节带孔21的数目也可以是3个或者其他数目,这需要根据约束带本体I的宽度而定。 为了能使约束带本体能够适应不同直径的患者四肢,可以设置三根调节带2,相邻两个调节带2之间的距离为1.5cm。设置多根调节带2就可以根据患者肢体直径的大小选择将绑带3穿过相应位置的调节带2,达到一带多用的目的。当然,调节带的数目也可以是2根、4根,甚至更多,并且相邻两根调节带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变化,如果需要约束带本体I的调节直径的精度更高,可以使相邻两根调节带2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医用婴幼儿约束带,包括约束带本体(1),所述约束带本体(1)为长方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调节带(2)和至少两根绑带(3);所述调节带(2)为长条形,与所述约束带本体(1)宽度方向平行,所述每根调节带(2)通过至少两条缝制线(5)固定在所述约束带本体(1)长度方向的一端,缝制线(5)之间的调节带(2)和约束带本体(1)一起形成调节带孔(21);所述绑带(3)为线形,且位于所述约束带本体(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调节带孔(21)配合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艳丽陈咏梅赖洲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