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819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部(22)处,不但后部第一延伸部(52)从框架侧板部(30)朝座椅靠背内侧以钝角弯曲并且延伸,而且,在后凸缘部(50)的中心部附近,后部第二延伸部(54)从所述后部第一延伸部(52)进一步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弯曲并且延伸。因此,即使相对大的载荷朝车辆后部作用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在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的后凸缘部(50)的中间部产生压应力,也很难发生横截面塌陷,并且所述载荷能够在所述框架侧板部(30)被有效地支撑。能够提供能在后部碰撞时抑制弯曲变形量而不会导致重量增加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置在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内的用于车辆的座椅 靠背框架。
技术介绍
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内,存在应用其中使板构件呈u形、 开口横截面结构(所述横截面结构具有开口部)的框架的情况。在这 种框架中,为了抑制后部碰撞时的弯曲变形量,在竖直框架上安装扁平管部或加强构件(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JP-A) NO.11-32865 )。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内,存在部件数量 增加导致重量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事实,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 架,其能抑制后部碰撞时的弯曲变形量而不会导致重量的增加。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为其中布置在座椅靠 背处的横向侧部中的侧部(侧框架)具有框架侧板部和凸缘部的用于 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框架侧板部使得包括座椅的前后方向的平 面为大体平面,即所述框架侧板部大体包括与所述座椅前后方向平行 的平面,所述凸缘部分别从框架侧板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朝座椅靠背内侧延伸,其中前、后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延伸部,其从所 述框架侧板部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以钝角弯曲,并且延伸到所述凸缘 部的中心部附近;以及第二延伸部,其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座椅靠背 内侧弯曲并且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不但所述第一 延伸部从所述框架侧板部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以钝角弯曲和延伸,而 且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中心部附近,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进一步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弯曲并且延伸。因此,即使相对大的载 荷朝车辆后部作用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在所述凸缘部产生应力,诸如在所述座椅靠背高度(heightwise)方向在后凸缘部的中间部 产生压应力等等,横截面也很难发生塌陷,并且所述载荷能够有效地 被支撑在所述框架侧板部。这样,后部碰撞时的弯曲变形量能够仅通 过改变座椅靠背框架的结构而被抑制,而不用安装加强构件等等。即,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存在后部 碰撞时的弯曲变形量能够被抑制而不会导致重量增加的极好效果。本专利技术上述方案的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前、后凸缘部中的至少一 个具有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并且延伸以便由所述框架 侧板部和虚线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虚线连接所述凸缘部的远端部 和从框架侧板部朝凸*彖部的弯曲内侧部。根据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前、后凸缘部中 的至少一个具有所述第 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并且延伸以便由 所述框架侧板部和虚线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虚线连接所述凸缘部 的远端部和从框架侧板部朝凸缘部的弯曲内侧部。因此,在所述前、后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处,相对于朝所述框架侧板部的弯曲变形的刚 性高,并且,即使相对大的载荷朝车辆的后部作用在所述座椅靠背框 架上并且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在凸缘部的中间部产生应力(在所述前 凸缘部产生拉应力,在所述后凸缘部产生压应力),凸缘部也很难朝框 架侧板部发生弯曲变形。即,根据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因为前、后凸缘 部中的至少一个很难朝框架侧板部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存在能够抑 制后部碰撞时整个座椅靠背框架的弯曲变形量的极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应用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 的用于车辆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为显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立 体图。图3为显示沿图1的线3-3截取的横截面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中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实施例将基于附图进行描 述。应当注意,附图中的箭头UP表示车辆的向上的方向,而箭头FR 表示车辆的向前的方向。(实施例的结构)图1显示了用于车辆的座椅10的框架立体图。如图l所示,用于 车辆的座椅IO构造为包括坐垫12,其支撑车辆乘客的督部;座椅靠背14,其被支撑在坐垫12的后端部以便能够被倾斜,并且其支撑车辆乘 客的后背;以及头枕16,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以便能够被 上下调整,并且其支撑车辆乘客的头部。此外,坐垫12具有构成坐垫 的骨架部的坐垫框架18,并且座椅靠背14具有构成座椅靠背14的骨 架部的座椅靠背框架20。应当注意,弹性可变形座椅靠背软垫(未示 出)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20上,并且座椅靠背软垫的表面被表面覆盖 材料(未示出)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0具有侧部(侧框架)22,所述侧部22被布置在 座椅靠背14的横向(箭头14W的方向)侧部内并且在座椅靠背14处 沿高度方向(箭头14H的方向)延伸;以及顶部(顶框架)24,其沿 座椅靠背14的横向(箭头14W的方向)布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 内并且连接到侧部22,以便座椅靠背框架20整体上形成为大体的U 形。顶部24通过将管构件折叠成大体U形而形成,并且其两个端部通 过电弧焊牢固地安装到侧部22上。支撑管部26被电弧焊接为接近顶 部24的座椅靠背14横向(箭头14W的方向)中心,并且用于头枕16 的撑条(未示出)能够被插入支撑管部26以及从支撑管部26移除。如图1和图2所示,侧部22通过利用压模折叠板构件而形成,并 且具有使包括座椅前后方向和座椅高度方向的平面为总体平面 (general surface ) 30A的框架侧^反部30,即在座^"前后方向和高度方/人框架侧寺反部30的前端部30B朝座^"靠背内侧延伸的前凸缘部40; 以及从框架侧板部30的后端部30C朝座椅靠背内侧延伸的后凸缘部 50。因此,所述一对左、右侧部22具有大体呈U形且开口的横截面。应当注意,前述顶部24的两个端部在所述开口横截面的内侧被焊接到 侧部22的上部上。如侧视图所示,侧部22的高度方向(和箭头14H 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中间部在朝车辆前侧凸出的方向略微弯曲。如图3的侧部22的水平横截面图所示,前凸缘部40具有前部第 一延伸部42,第 一延伸部42从框架侧板部30朝座椅靠背内侧(座椅 靠背14的^f黄向(箭头14W的方向)的内侧)以i^角弯曲,并且延伸 到前凸缘部40的中心部(大体为中心的部分)附近;以及前部第二延 伸部44,其从前部第 一延伸部42朝座椅靠背内侧以钝角弯曲并且延伸。 即,在从框架侧板部30朝前部第 一延伸部42弯曲的弯曲部31处的弯 曲角6 1为4屯角,并且在/人前部第一延伸部42朝前部第二延伸部44弯 曲的弯曲部40A处的弯曲角6 2也为钝角。应当注意,弯曲部31和弯 曲部40A形成为弯曲的,即,使得具有大体的曲面。此外,前凸缘部 40具有终端部46 (底切部),终端部46 ^人前部第二延伸部44延伸并 且被弯曲成朝车辆后侧凸出的弧形。这里,前部第一延伸部42和前部第二延伸部44形成朝车辆前侧 (所述开口横截面的外侧)凸出的凸形。此外,由框架侧板部30和第 一虚线40L形成的角度6 A为钝角,第一虚线40L连接从框架侧板部 30到前凸缘部40的弯曲内侧部32和前凸缘部40的远端部46A (即, 终端部46的远端部46A )。后凸缘部50具有后部第一延伸部52,其从框架侧板部30朝座椅 靠背内侧(在座椅靠背14处的橫向(箭头14W的方向)的内侧)以 钝角弯曲,并且延伸到后凸缘部50的中心部(大体为中心的部分)附 近;以及后部第二延伸部54,其从后部第一延伸部52朝座椅靠背内侧 以钝角弯曲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靠背框架,包括: 框架侧板部,其布置在座椅靠背处的横向侧部内并且大体包括平行于座椅前后方向的平面;以及 凸缘部,其分别从所述框架侧板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朝座椅靠背内侧延伸,其中 前、后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从所述框架侧板部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以钝角弯曲,并且延伸到所述凸缘部的中心部附近;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延伸部朝所述座椅靠背内侧弯曲并且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岛崇弘金田浩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