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715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0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数据驱动模块,位于显示区的平行排布的数据线,位于扇出区的数据线配线,其一端连接所述数据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显示区的数据线。其中,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具有不同的宽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液晶显示面板空间紧张无法改变扇出区数据布线的情况下,通过在显示区中设置渐变的不等线宽的数据线来代替传统的等线宽的数据线,有效地减小整个液晶显示面板上两侧数据线与中间数据线之间的阻抗差异,进而改善液晶显示面板的色偏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改善色偏现象的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装置(TFT-LCD)因其出色的性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平面电视和移动电话等多种信息产品上。在设计和生产液晶显示面板时,避免混色色偏是研发设计人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混色色偏是指在混色画面下颜色显示不均匀,其中某一种颜色会凸显,例如在呈现整体黄色画面时会有部分区域的颜色偏红。造成液晶显示装置色偏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视频信号线(数据线)品质不佳或者接触不良都会导致很严重的色偏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讨论的是由数据线配线延迟效应所导致的显色不均的问题。在液晶显示面板中,像素单元以矩阵阵列的形式排布在阵列基板上,数据驱动模块(DataIC)通过数据线向像素单元传输表征图像信息的数据信号电压。像素单元的像素电极根据数据线传来的数据信号电压充电至相应的电位(充电效果可以采用充电率来衡量),驱动其所对应的液晶分子发生偏转进而透光,从而实现图像信息的显示功能。由于数据线配线本身具有一定阻抗,可以等效于串联的RC网络,因此数据信号电压势必会在其传输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延迟失真,从而导致像素单元的像素电极上的电位不能完全达到数据驱动模块(DataIC)输出的数据信号电压的电位。一般而言,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数据线配线等效的阻值和容值越大,像素电极的充电率就越低。另一方面,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一般采用交流电驱动液晶分子偏转,因此数据驱动模块输出给像素单元的数据信号电压会有相应的高低电位翻转。在这期间由于配线延迟效应,显示区域中上排像素电极的数据信号电压的波形会比下排像素电极的数据信号电压的波形完美(如图1所示),故上排像素单元的充电率会好于下排像素单元的充电率,因此上排像素单元的显示亮度会高于下排像素单元的显示亮度。总而言之,由于配线的延迟效应,液晶面板显示区中不同区域的像素单元的充电率会有差异,致使不同区域的像素单元显示亮度不同,对比度不同,混色效果也不同。尤其地,当液晶显示面板两侧数据线的阻抗与中间数据线之间的阻抗差异过大时,会出现前文所描述的严重的色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原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色偏现象的液晶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数据驱动模块;位于显示区的平行排布的数据线;位于扇出区的数据线配线,其一端连接所述数据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其中,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具有不同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上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从显示区的中心至显示区的两侧逐渐增大。且进一步地,上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均匀地增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上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从显示区的中心至显示区的两侧逐渐减小。且进一步地,上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均匀地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位于上述显示区两侧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从所述显示区的上端至所述显示区的下端逐渐变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从所述显示区的上端至所述显示区的下端逐渐变宽。且进一步地,位于上述显示区两侧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均匀地变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均匀地变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液晶显示面板空间紧张因而无法改变扇出区数据线布线的情况下,通过在显示区中设置渐变的不等线宽的数据线来代替传统的等线宽的数据线,有效地减小了整个显示面板上两侧数据线与中间数据线之间的阻抗差异,进而改善了液晶显示面板的色偏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单元像素电极的充电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扇出区和显示区中数据线的设置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扇出区和显示区中数据线的设置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扇出区和显示区中数据线的设置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扇出区和显示区中数据线的设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图2是现有技术中一个出现混色色偏现象的液晶显示面板(其列数为1366)的扇出区(Fanout)和显示区(AA)中数据线的设置示意图。从图2可知,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数据线平行排布,其中两侧的数据线与中间的数据线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宽度;但是在扇出区中的数据线配线(也可简称扇出区中的数据线)则呈扇形分布,数据线配线的长度互不相同,且长度沿着扇出区两侧至扇出区中心的方向逐渐变短。由此可以推知,扇出区中数据线配线彼此之间存在阻抗差异,进而使得整个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扇出区和显示区)上两侧的数据线与中间的数据线之间存在阻抗差异。这就导致显示面板在显示图像时出现混色色偏现象。为了改善和消除混色色偏现象,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基于长期从事液晶显示面板设计制造的实务经验和专业知识,考虑到制造工艺难易程度等诸多客观的限制条件(例如空间紧张无法改变扇出区数据线布线),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设置渐变的不等线宽的数据线来代替传统的等线宽的数据线,以“中和”扇出区中的数据线配线的阻抗差异,从整体上减小液晶显示面板上两侧数据线与中间数据线之间的阻抗差异。由现有技术可知,液晶显示面板上一条数据线的延迟时间常数RCdelay为:RCdelay=(Rfanout+Rdata)*(Cfanout+Cdata)上式中,Rfanout是数据线在扇出区部分的电阻阻值,Rdata是数据线在显示区部分的电阻阻值,Cfanout是数据线在扇出区部分的电容大小,Cdata是数据线在显示区部分的电容大小。由前述可知,要从整体上减小整个液晶显示面板两侧数据线与中间数据线之间的阻抗差异,需要减小显示面板两侧数据线的延迟时间常数RCdelay。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不改变扇出区部分的数据线,因此Rfanout和Cfanout大小不变。那么问题最终归结于如何改变显示区部分的数据线的宽度,调节Rdata和Cdata的大小,从而获得合理的延迟时间常数RCdelay。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区中数据线的线宽沿着显示区中心至显示区两侧的方向逐渐增大。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扇出区中的数据线Rfanout远小于Cfanout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显示区中数据线宽度的不断增加,数据线的电阻阻值Rdata会随之减小。虽然显示区中数据线的电容大小Cdata也会随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驱动模块;位于显示区的平行排布的数据线;位于扇出区的数据线配线,其一端连接所述数据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显示区的数据线;其中,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具有不同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驱动模块;位于显示区的平行排布的数据线;位于扇出区的数据线配线,其一端连接所述数据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其另一端连接所述显示区的数据线;其中,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被配置成通过以下任一方式设置来具有不同的宽度: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沿着从显示区中心至显示区两侧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显示区中的数据线的线宽沿着从显示区中心至显示区两侧的方向逐渐减小;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两侧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沿着从显示区上端至显示区下端的方向逐渐变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间的若干数据线的线宽沿着从显示区上端至显示区下端的方向逐渐变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作敏韩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