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及固定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5546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3:59
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的报警线固定装置及固定方法。目前国内原有的预制直埋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还是个空白,由于没有报警线固定装置,出现交叉短路,水分的泄漏,聚氨酯保温层不均匀的现象。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组成包括:PE外护管(1),所述的PE外护管与聚氨酯保温层(3)连接,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与报警线支架支撑(5)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A(4)连接,所述的发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B(6)连接,所述的发报警线支架支撑与报警线(2)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预制直埋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的生产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及固定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原有的预制直埋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还是个空白,由于没有报警线固定装置,出现交叉短路,水分的泄漏,聚氨酯保温层不均匀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及固定方法。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组成包括:PE外护管,所述的PE外护管与聚氨酯保温层连接,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与报警线支架支撑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A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B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报警线连接。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A与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B在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内是平行摆放的。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凹形孔,一条报警线穿过凹形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穿线圆孔,一条报警线穿过穿线圆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一种利用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的报警线的固定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三通工作钢管A和B是平行摆放的,就是在两条三通直管工作钢管道上各自开出一个平行管道口,并且各自平行管道口同时向外延伸成为分支双管管道,分支双管管道再向与直管工作钢管道平行的90度方向弯曲,成为平行姿态,分支双管管道直径为等径管道,直径等于直管段直径,成为双管平行三通,将钢管管道双管平行三通管件制作成智能保温双管平行三通管件,首先双管平行三通的三端各出口分别与钢管400mm长的直管道相连接,增长三端直管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将双管管道上安装具有报警线安装孔的支架支撑,三条报警线自双管平行三通的直管段一端开始,一条沿着支架支撑的报警线固定孔穿越固定在一根钢管管道上,一直敷设到直管段的另一端口位置;一条报警线沿着有90度角度的弯曲位置敷设,并沿着管道的弯曲角度而弯曲,敷设到三通平行支管的一侧位置,直至平行管口末端,在此平行管口报警线末端的对称另一侧,采用另一根报警线沿着有报警线安装孔的支架支撑进行弯曲敷设,并沿着支管管道的弯曲角度,敷设到三通管的直管道一侧,直至管口末端,与第一条直管道报警线呈对称敷设,固定在钢管管道上,报警线为金属材料,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凹形孔和穿线圆孔,一条报警线穿过凹形孔或穿线圆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这样,报警线与钢管双管管道及平行三通的外延部分敷设在一起,报警线随着双管平行三通的弯曲而弯曲,然后整体穿入聚乙烯外护管中,通过焊接形成双管平行三通形状的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平行三通,在聚乙烯外护管三端夹套发泡模具,在另一端注入聚氨酯发泡液体,发泡液体在聚乙烯外护管与双管钢管平行三通管道中间的空隙部分充分发泡凝固,成为聚氨酯保温层,摘掉夹套发泡模具后,修整成型为聚氨酯保温钢管双管平行三通。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使双管钢管管道的平行三通管件具备了智能报警功能,首创了报警线的固定方法,由于支架支撑固定报警线,可在管道内任意弯曲角度时实现报警线弯曲敷设。本专利技术由于报警线固定在穿孔的设计,使报警线牢固的固定在圆孔内,不会出现交叉短路,紧固的报警线完全能感知水分的泄漏,堪称绝佳的专利技术设计思想和最佳的固定方法。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劳动效率高,成本低廉。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中的左视图。附图3是附图1的俯视图。附图4是附图3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组成包括:PE外护管1,所述的PE外护管与聚氨酯保温层3连接,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与报警线支架支撑5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A4连接,所述的发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B6连接,所述的发报警线支架支撑与报警线2连接。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A与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B在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内是平行摆放的。实施例3: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凹形孔,一条报警线穿过凹形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实施例4: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穿线圆孔,一条报警线穿过穿线圆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实施例5:实施例1-5之一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的固定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三通工作钢管A和B是平行摆放的,就是在两条三通直管工作钢管道上各自开出一个平行管道口,并且各自平行管道口同时向外延伸成为分支双管管道,分支双管管道再向与直管工作钢管道平行的90度方向弯曲,成为平行姿态,分支双管管道直径为等径管道,直径等于直管段直径,成为双管平行三通,将钢管管道双管平行三通管件制作成智能保温双管平行三通管件,首先双管平行三通的三端各出口分别与钢管400mm长的直管道相连接,增长三端直管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将双管管道上安装具有报警线安装孔的支架支撑,三条报警线自双管平行三通的直管段一端开始,一条沿着支架支撑的报警线固定孔穿越固定在一根钢管管道上,一直敷设到直管段的另一端口位置;一条报警线沿着有90度角度的弯曲位置敷设,并沿着管道的弯曲角度而弯曲,敷设到三通平行支管的一侧位置,直至平行管口末端,在此平行管口报警线末端的对称另一侧,采用另一根报警线沿着有报警线安装孔的支架支撑进行弯曲敷设,并沿着支管管道的弯曲角度,敷设到三通管的直管道一侧,直至管口末端,与第一条直管道报警线呈对称敷设,固定在钢管管道上,报警线为金属材料,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凹形孔和穿线圆孔,一条报警线穿过凹形孔或穿线圆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这样,报警线与钢管双管管道及平行三通的外延部分敷设在一起,报警线随着双管平行三通的弯曲而弯曲,然后整体穿入聚乙烯外护管中,通过焊接形成双管平行三通形状的聚乙烯保温管双管平行三通,在聚乙烯外护管三端夹套发泡模具,在另一端注入聚氨酯发泡液体,发泡液体在聚乙烯外护管与双管钢管平行三通管道中间的空隙部分充分发泡凝固,成为聚氨酯保温层,摘掉夹套发泡模具后,修整成型为聚氨酯保温钢管双管平行三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组成包括:PE外护管,其特征是:所述的PE外护管与聚氨酯保温层连接,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与报警线支架支撑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A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B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报警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组成包括:PE外护管,其特征是:所述的PE外护管与聚氨酯保温层连接,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与报警线支架支撑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A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三通工作钢管B连接,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与报警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A与所述的三通工作钢管B在所述的聚氨酯保温层内是平行摆放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凹形孔,一条报警线穿过凹形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报警线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报警线支架支撑位于双管之间的位置上有穿线圆孔,一条报警线穿过穿线圆孔,让支架与报警线组合在一起,报警线通过支架支撑在与钢管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
5.一种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智能预制保温双管平行三通的报警线固定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三通工作钢管A和B是平行摆放的,就是在两条三通直管工作钢管道上各自开出一个平行管道口,并且各自平行管道口同时向外延伸成为分支双管管道,分支双管管道再向与直管工作钢管道平行的90度方向弯曲,成为平行姿态,分支双管管道直径为等径管道,直径等于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居山赖贞澄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朗格斯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