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窄边框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50205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2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入光端一侧的出光面上开设有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开设的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长槽。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件、反射片和光源组件,其中,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长槽,光源组件为“T”形,包括水平部分和安装有多颗LED的竖直部分,竖直部分插设于长槽内,水平部分盖住长槽并紧贴导光板的上表面。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第一容置槽的高度与光学膜片组件的厚度相同,显示面板紧贴导光板的水平部分并粘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没有铁框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提高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入光端一侧的出光面上开设有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开设的用于容纳光源组件的长槽。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件、反射片和光源组件,其中,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长槽,光源组件为“T”形,包括水平部分和安装有多颗LED的竖直部分,竖直部分插设于长槽内,水平部分盖住长槽并紧贴导光板的上表面。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第一容置槽的高度与光学膜片组件的厚度相同,显示面板紧贴导光板的水平部分并粘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本专利技术在没有铁框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提高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专利说明】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窄边框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窄边框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产品中,显示装置通常由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双面胶、光源、导光板、胶框、反射片及铁框组成,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导光板、反射片依次层叠设置,容纳于胶框中并设置在铁框上,显示面板通过双面胶固定在光学膜片、胶框上。 随着移动通讯产品的发展,产品的高性价比设计成为设计的重要方向之一。现有设计中很多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在显示模组中取消了铁框的结构,但是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因此大幅降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窄边框显示装置,在没有铁框的条件下仍能保证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结构紧凑、提高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及底面,导光板一侧的入光端与光源组件对应,导光板的入光端一侧的出光面上开设有长槽,所述长槽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开设,用于容纳光源组件。 其中,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开设有与所述长槽相邻的用于安装光学膜片组件的第一容置槽。 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靠近所述长槽的侧壁为反射面,且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面夹角为钝角。 其中,导光板底面开设有用于安装反射片的第二容置槽。 其中,所述长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连通。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件、反射片和光源组件,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长槽,所述光源组件为“T”形,包括水平部分和安装有多颗LED的竖直部分,所述竖直部分插设于所述长槽内,所述水平部分盖住所述长槽并紧贴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 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开设有与所述长槽相邻的用于安装光学膜片组件的第一容置槽,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 其中,所述导光板上与出光面相对的另一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容置槽靠近所述长槽的侧壁为反射面,且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面夹角为钝角。 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第一容置槽的高度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的厚度相同,所述显示面板紧贴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水平部分的一侧并粘贴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光源组件的长槽,可以将光源组件紧凑地安装在导光板上,在没有铁框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结构紧凑性,提高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导光板的出光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导光板的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1 如图1所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光板10包括出光面及底面,其中导光板10 —侧的为入光端,导光板10上靠近入光端一侧的出光面上开设有长槽13。长槽13沿导光板10的宽度方向开设,用于容纳光源组件。 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还开设有与长槽13相邻的用于安装光学膜片组件的第一容置槽11。 第一容置槽11靠近长槽13的侧壁14为反射面,且侧壁14与第一容置槽11的底面夹角为钝角。通过这样的设计,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部分射出到该侧壁14后反射回导光板10内部,避免了该侧壁14处的光泄露造成显示面板的局部高亮以及光污染,同时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 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10的底面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反射片的第二容置槽12,本实施例中,长槽13与第二容置槽12连通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上靠近入光端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安装光源组件的长槽,可以将光源组件紧凑地安装在导光板10上;同时,出光面上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光学膜片组件的第一容置槽11、在导光板10的底面还开设有用于安装反射片的第二容置槽12,在没有铁框的条件下,通过利用导光板10将光源组件、光学膜片组件和反射片集成设计,空间利用率高、产品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实施例2 结合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导光板10、光学膜片组件30、反射片40和光源组件50,导光板10的出光面设有长槽13,光源组件50为“T”形,包括水平部分50a和安装有多颗LED的竖直部分50b,竖直部分50b插设于长槽13内,水平部分50a盖住长槽13并紧贴导光板10的上表面。 具体地,光源组件50的竖直部分50b设于容纳长槽13内,光学膜片组件30为多层膜片结构,设于第一容置槽11内。反射片40安装于第二容置槽12内,用于反射射入导光板10底面的光线至出光面。 本实施例中,长槽13与第二容置槽12连通,光源组件50安装有多颗LED的竖直部分50b位于长槽13内,且该竖直部分50b的底面抵接在反射片40上表面。通过将光源组件50的水平部分50a盖住长槽13并紧贴导光板10的上表面,竖直部分50b抵接在反射片40上表面,使得光源组件50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可以理解的是,该竖直部分50b的下端也可以悬空而不与反射片40接触,或者长槽13与第二容置槽12不连通,该竖直部分50b的下端抵接长槽13的底面。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利用导光板10将光源组件、光学膜片组件30和反射片40集成设计,空间利用率高、产品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产品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实施例3 进一步结合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和如实施例2所述的背光模组,这里,显示面板20为液晶面板,本实施例的第一容置槽11的高度与光学膜片组件30的厚度相同,导光板10的入光面一面的上表面的边缘设有粘贴层(图未示),显示面板20紧贴导光板10的水平部分50a的一侧并粘贴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上。通过这样的设置,显示面板20与光源组件50的水平部分50a安装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紧靠,光源组件50与导光板10紧密接触,反射片嵌入导光板10的下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紧凑,充分地利用导光板10将显示装置的其它结构结合起来,空间利用率高,产品的结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及底面,导光板一侧的入光端与光源组件对应,其特征在于,导光板的入光端一侧的出光面上开设有长槽(13),所述长槽(13)沿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开设,用于容纳光源组件(5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