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4977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其能够抑制乘坐舒适感的降低,且能够抑制与两个前轮相比靠上方的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在从前方观察车身框架(1021)向左右方向倾斜最大的最大倾斜状态的车辆时,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横拉杆(1067)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支承部件或第二支承部件的一部分重叠,在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1021)的直立状态的车辆时,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横拉杆(10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第二横向部件(1052)相比靠下方、与第一前轮(1031)及第二前轮(1032)相比靠上方、与第一前轮(1031)的前端及第二前轮(1032)的前端相比靠后方、且与第一侧向部件(1053)的第一轴线及第二侧向部件(1054)的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该第二横向部件(1052)设置在与第一侧向部件(1053)的第一轴线及第二侧向部件(1054)的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其能够抑制乘坐舒适感的降低,且能够抑制与两个前轮相比靠上方的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在从前方观察车身框架(1021)向左右方向倾斜最大的最大倾斜状态的车辆时,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横拉杆(1067)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支承部件或第二支承部件的一部分重叠,在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1021)的直立状态的车辆时,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横拉杆(106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第二横向部件(1052)相比靠下方、与第一前轮(1031)及第二前轮(1032)相比靠上方、与第一前轮(1031)的前端及第二前轮(1032)的前端相比靠后方、且与第一侧向部件(1053)的第一轴线及第二侧向部件(1054)的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该第二横向部件(1052)设置在与第一侧向部件(1053)的第一轴线及第二侧向部件(1054)的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专利说明】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车辆,其具备在车辆的转弯时向左右方倾斜的车身框架和在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两个前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及非专利文献1)。 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含上横向部件和下横向部件。而且,连杆机构包含对上横向部件和下横向部件的右端部进行支承的右侧向杆、以及对上横向部件和下横向部件的左端部进行支承的左侧向杆。上横向部件及下横向部件的中间部在转向轴的前方被支承于车身框架。上横向部件及下横向部件以能够绕着车身框架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与车身框架的倾斜连动,上横向部件和下横向部件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旋转,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两个前轮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另外,上横向部件及下横向部件被设置于在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下与两个前轮相比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将右前轮支承为能够沿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右缓冲装置;将左前轮支承为能够沿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左缓冲装置。右缓冲装置以能够绕着右侧向杆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右侧向杆。右缓冲装置包含右缓冲部件和对右缓冲部件进行支承的右托架。左缓冲装置以能够绕着左侧向杆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左侧向杆。左缓冲装置包含左缓冲部件和对左缓冲部件进行支承的左托架。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车辆还具备车把、转向轴及旋转传递机构。车把被固定于转向轴。转向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当使车把旋转时,转向轴也旋转。旋转传递机构将转向轴的旋转向右缓冲装置和左缓冲装置传递。 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在转向轴的周围具备多个车辆搭载部件。车辆搭载部件是头灯等照明器材、散热器、储液箱、喇叭等电装部件、车辆的主开关、收纳箱、收纳袋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10 2010 052 7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078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外观设计专利0547,2428公报 非专利文献1匕⑶池丨。,肥3 300 16 IX 10土 2八?164102,?18^810 公司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车辆在转向轴的周围具备与车身框架的倾斜连动地移动的连杆机构。因此,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在转向轴的周围设置车辆搭载部件时,需要避开连杆机构的可动范围。因此,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转向轴的周围的结构容易增大。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中,在从正面观察车辆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旋转传递机构被配置在下横向部件与右托架及左托架之间。下横向部件、旋转传递机构及左右托架彼此连动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它们的可动范围重叠,即使配置头灯或辅机类等车辆搭载部件,转向轴周围的结构也不易增大。而且,在车身框架的倾斜状态下需要确保旋转传递机构与右缓冲装置及左缓冲装置的间隙。因此,右托架及左托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方朝向中央倾斜的倾斜部,缓冲部件与倾斜部的下端部连接。由此,不仅在车身框架的直立状态下,即使在倾斜状态下也能够确保旋转传递机构与右缓冲装置及左缓冲装置的间隙。然而,由于右托架及左托架具有倾斜部,所以右缓冲部件及左缓冲部件的伸缩方向的长度变短。当无法充分确保缓冲部件的伸缩方向的长度时,难以吸收向两个前轮施加的冲击力。因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辆中,虽然能抑制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但车辆的乘坐舒适感降低。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辆中,当从正面观察车辆时,旋转传递机构为向上方弯曲的形状。而且,旋转传递机构的一部分与下横向部件重叠。由此,能够确保旋转传递机构与右缓冲装置及左缓冲装置的间隙,且能够充分确保缓冲部件的伸缩方向的长度。然而,下横向部件的前方的空间被利用作为旋转传递机构的可动范围。旋转传递机构与连杆机构及车把的转向连动地移动,所以可动范围大。因此,需要以避免连杆机构的可动范围与旋转传递机构的可动范围发生干涉的方式设置旋转传递机构。而且,在配置头灯或辅机类等车辆搭载部件时,需要避开连杆机构的可动范围和旋转传递机构的可动范围。因此,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辆中,虽然能够确保车辆的乘坐舒适感,但转向轴周围的结构大型化。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其能够抑制乘坐舒适感的降低,且能够抑制与两个前轮相比靠上方的转向轴周围的结构的大型化。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 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其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配置; 第一支承部件,包含第一缓冲部件和第一托架,该第一缓冲部件将所述第一前轮支承于该第一缓冲部件的下部、且对所述第二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进行缓冲,该第一托架对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上部进行支承; 第二支承部件,包含第二缓冲部件和第二托架,该第二缓冲部件将所述第二前轮支承于该第二缓冲部件的下部、且对所述第二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进行缓冲,该第二托架对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上部进行支承; 连杆机构,包括第一侧向部件、第二侧向部件、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该第一侧向部件的下部与上部相比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该第一侧向部件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着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进行旋转,该第二侧向部件的下部与上部相比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该第二侧向部件将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着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进行旋转,该上旋转部件将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上旋转部件的左端部,且将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上旋转部件的右端部,该上旋转部件的中间部以能够绕着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该下旋转部件被配置于在车身框架的直立状态下与所述上旋转部件相比靠下方、且与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将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下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下旋转部件的左端部,且将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下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框架;第一前轮及第二前轮,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配置;第一支承部件,包含第一缓冲部件和第一托架,该第一缓冲部件将所述第一前轮支承于该第一缓冲部件的下部、且对所述第二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进行缓冲,该第一托架对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上部进行支承;第二支承部件,包含第二缓冲部件和第二托架,该第二缓冲部件将所述第二前轮支承于该第二缓冲部件的下部、且对所述第二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进行缓冲,该第二托架对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上部进行支承;连杆机构,包括第一侧向部件、第二侧向部件、上旋转部件及下旋转部件,该第一侧向部件的下部与上部相比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该第一侧向部件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着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进行旋转,该第二侧向部件的下部与上部相比位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该第二侧向部件将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绕着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进行旋转,该上旋转部件将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上旋转部件的左端部,且将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上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上旋转部件的右端部,该上旋转部件的中间部以能够绕着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该下旋转部件被配置于在车身框架的直立状态下与所述上旋转部件相比靠下方、且与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相比靠上方的位置,将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下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下旋转部件的左端部,且将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下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下旋转部件的右端部,该下旋转部件的中间部以能够绕着与所述上轴线平行的下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该下旋转部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转向轴,该转向轴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在所述第一侧向部件与所述第二侧向部件之间被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该转向轴的上端部被设置在与作为所述下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的所述下轴线相比靠上方的位置,该转向轴的下端部与上端部相比位于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该转向轴能够绕着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向旋转轴线进行旋转;车把,被设置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部;以及转向力传递机构,包含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拉杆,且将与所述车把的操作相应的所述转向轴的旋转向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传递;其中,当从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处于向左右方向倾斜最大的最大倾斜状态的车辆时,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所述横拉杆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或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一部分重叠,当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转向力传递机构的所述横拉杆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下旋转部件相比靠下方、与所述第一前轮及所述第二前轮相比靠上方、与所述第一前轮的前端及所述第二前轮的前端相比靠后方、且与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所述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其中该下旋转部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二侧向部件的所述第二轴线相比靠前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山洋介饭塚利男久保裕渡边隆广宫本升佐佐木薰小川宏克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