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3643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0:03
车身罩包括前罩(221)和前扰流板(222)。前罩(221)覆盖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前罩(221)包括配置在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各后端(WB)靠前方的前部(221a)。前部(221a)的前端(CF)被配置在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前端(WF)靠后方的位置。前扰流板(222)设置为能够根据转向机构的动作而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前扰流板(222)的下端(SD)被配置在比前罩(221)的前部(221a)的下缘(CDE)靠下方的位置。前扰流板(222)降低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位于比连杆机构(5)靠下方、比右前轮靠左方、且比左前轮靠右方、且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位于比右前轮以及左前轮靠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车身罩包括前罩(221)和前扰流板(222)。前罩(221)覆盖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前罩(221)包括配置在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各后端(WB)靠前方的前部(221a)。前部(221a)的前端(CF)被配置在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前端(WF)靠后方的位置。前扰流板(222)设置为能够根据转向机构的动作而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前扰流板(222)的下端(SD)被配置在比前罩(221)的前部(221a)的下缘(CDE)靠下方的位置。前扰流板(222)降低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位于比连杆机构(5)靠下方、比右前轮靠左方、且比左前轮靠右方、且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位于比右前轮以及左前轮靠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专利说明】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已知有包括车辆的转弯时向左右方向倾斜的车身框架、和沿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外观设计专利D547,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7,073, 8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这种车辆存在车辆的前部大型化的倾向。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车辆中,通过将连杆机构配置在比两个前轮靠上方,由此缩小了该两个前轮的间隔,实现了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辆前部的小型化。但是,覆盖该连杆机构的车身罩在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延长到比缩小了间隔的两个前轮的各前端靠前方且比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车辆前部难以小型化。 因此,为了使车身罩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小型化,以在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将车身罩的前端配置在比缩小了间隔的两个前轮的各前端靠后方的方式,改变车身罩的形状,并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虽然车辆的前部能够小型化,但是有时存在车辆的最高速度降低或燃油经济性降低的情况。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维持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的行驶性能的同时,使车辆的前部小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可采用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车辆,其包括: 车身框架; 车把,所述车把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相对旋转;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车身框架;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配置; 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将所述车把的旋转传递给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被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靠上方的位置,改变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相对位置而使所述车身框架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以及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包括驱动源; 所述车身罩包括: 连杆罩部,所述连杆罩部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并且具有被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各后端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前部,所述前部的前端被配置于当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时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各前端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以及 空气动力部,所述空气动力部降低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比所述右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且从所述车身框架的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位于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并且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转向机构的动作而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并且所述空气动力部的下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连杆罩部的所述前部的下缘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为了寻找行驶阻力降低的原因,对车身罩的形状进行各种改变并分析了行驶中车辆受到的风压。结果发现:在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延长至比缩小了间隔的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各前端靠前方且比各上端靠下方的车身罩的一部分,降低了从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位于比连杆机构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比右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且从车身框架的侧方观察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位于比右前轮以及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另外发现:该风压使从比右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的区域通过的空气流所产生的空气阻力增加。另外发现:通过降低该风压,能够有助于维持车辆的行驶性能。 另外发现:车身罩具备覆盖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和有助于降低风压的功能这两方面。因此,将车身罩分成主要承担覆盖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的部分(连杆罩部)和承担有助于降低风压的功能的部分(空气动力部),并针对各功能部分来研宄适当的配置和形状。 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连杆机构的车辆的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可动范围大。因此,比连杆机构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比右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的区域的位置和大小根据转向机构的操作而大幅度变化。在作为空气动力部起作用的部分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以覆盖如此大幅变化的区域全体的方式来设置空气动力部,改变要进入该区域的空气流。因此,作为空气动力部起作用的部分变得大型化。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包括的空气动力部被设置为能够根据转向机构的动作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即,即使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连杆机构靠下方、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比右前轮靠左方、且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比左前轮靠右方的区域的位置或大小根据转向机构的动作而变化,也能够根据该变化移动空气动力部。另外,空气动力部的下端配置在比连杆罩部的前部的下缘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因此,空气动力部容易降低位于比连杆机构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比右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且从车身框架的侧方观察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位于比右前轮以及左前轮靠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包括的空气动力部即使具备与设置为与转向机构的动作无关地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位移的空气动力部同等的降低风压的功能,也能够将其大小缩小。由此,即使使空气动力部小型化,也抑制车辆受到的风压的增加。 另外,连杆罩部设置为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并覆盖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连杆罩部通过将有助于降低风压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分离为空气动力部,能够提高其设计自由度。另外,连杆罩部通过分离其分担的功能的一部分,能够形成得较小。具体地,连杆罩部具有配置在比右前轮和左前轮的各后端靠车身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框架;车把,所述车把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相对旋转;车身罩,所述车身罩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车身框架;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并列配置;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将所述车把的旋转传递给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被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靠上方的位置,改变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相对位置而使所述车身框架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以及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并且包含驱动源;所述车身罩包括:连杆罩部,所述连杆罩部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并且具有被配置在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各后端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前部,所述前部的前端被配置于当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时与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的各前端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位置;以及空气动力部,所述空气动力部降低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比所述右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左方、且比所述左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右方、且从所述车身框架的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处于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位于比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动力单元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在行驶时受到的风压,并且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转向机构的动作而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进行位移,并且所述空气动力部的下端被配置在与所述连杆罩部的所述前部的下缘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山洋介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